張 時 玲
(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
張 時 玲
(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 培養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普遍選擇。政治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理應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案例教學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既存在發展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 培養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普遍選擇[1]。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紛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改造傳統專業,增設新興專業,加大應用類專業比例。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財務管理、金融工程等應用性很強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設置正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改革、優化專業結構的產物。作為經濟管理類各專業重要基礎課程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傳統理論課如何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如何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作用,值得探討。
一、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是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正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一是來自就業的壓力。二是來自社會對大學生應用能力要求的提高。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發展方向。
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一門學科,傳授的主要是經濟基礎理論。政治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入門課”與專業基礎課,同時又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政治經濟學理應服務于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經濟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政治經濟學應該通過傳授經濟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著力提高學生經濟理論的應用水平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
2. 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是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選擇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自覺性與過去精英教育階段相比,明顯下降。而且近年來,某些中學為追求升學率在高一階段就進行文理分科,直接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經濟學的學習基礎較薄弱。政治經濟學課程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改革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是順應以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要求
傳統的教育質量觀,即以大學生掌握知識多寡與深淺來評價教育質量高低的知識質量觀,顯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知識經濟時代,理應以能力的高低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標準[2]。就政治經濟學課程而言,不是讓學生學得越多越深越好,而是要以應用為目的,重點要放在培養學生應用政治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放在學生把握經濟學的思維方法上。為此,我們應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改革。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狀況看,不管是教學體系、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內容體系陳舊,缺乏時代性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和發展,但總體看來其內容體系并沒有完全擺脫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框框束縛,內容相對陳舊,教材改革更新速度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如,很多教材的內容體系依然采取“二分法”,也就是基本上把政治經濟學還是劃分為兩大部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3]。而且,對資本主義部分的分析, 主要還是偏重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對現代資本主義新問題、新特點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而社會主義部分的分析也主要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 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政策措施和政策文件為內容編寫的。社會主義部分的內容邏輯松散,未能與資本主義部分的內容從理論邏輯上進行整合, 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缺乏一般性的分析,理論深度不足,缺乏對具有規律性的經濟現象的剖析,也未能及時地反映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社會經濟熱點問題,缺乏時代感。
(二)內容抽象,對現實缺乏說明和解釋
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與管理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其概念抽象、內容較深奧,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大。同時,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現象[4],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更難以理解與把握。因為,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立的資本論,而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經歷著新的發展和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和新問題,與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區別與變化,顯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某些內容對現實經濟已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應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內容,解決學生感到困惑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三)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與學生的互動
由于政治經濟學理論性很強,在教學中教師還是習慣于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絕對的主角,教師只管按教材內容講課,不問學生興趣,不管學生能消化吸收多少,也不注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學生對理論都難以精準把握,運用政治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加欠缺了。其結果必然出現學生“上課‘認真’記筆記,考前拼命背筆記,考后隨意扔筆記”的現象[5]。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課堂教學比過去生動活潑了一些, 但一些教師總是感覺教學時間緊,自己不詳細剖析理論內容,學生就無法掌握,于是依然“滿堂灌”,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獨角戲”。而且,多媒體的使用,使有些老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課件的使用上,老師圍繞課件展開教學,學生的注意力也始終放在屏幕上,學生對課程內容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老師很難觀察到,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
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我們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政治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入門課”,都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而它的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的確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為了便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
第一,從政治經濟學基本概念的介紹入手,展開教學。教師可以在講授教學內容前,引入一個案例或一種經濟學現象,在對案例或現象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再導入講授內容[6]。例如,在講授“資本的范疇”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介紹貨幣“購買消費品”與“購買生產資料”的區別,然后,再講授資本的概念以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理論知識。
第二,聯系現實的經濟現象闡釋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誕生于19世紀中葉,它對當前的經濟現象與經濟問題是否具有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目前是否依然具有適用性,這是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應該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并沒有過時,問題在于需結合實際對其進行深入的闡釋。例如,在講授資本積累規律時,可以從我國當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過大、就業難等現實問題入手,介紹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的適用性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
(二)采用互動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讓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或引用一些現實的案例,一邊講述現象,一邊用理論去分析。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自由討論,引導學生用理論去分析。這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如在講述勞動價值理論時,可以選用案例“梵·高的畫其價格是如何決定的?”讓學生們討論“梵·高畫作的價值量是否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講授資本周轉時可以選用“海爾集團業務流程再造”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加速資本周轉有什么重要意義?”
為了使案例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案例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案例要與所授的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有很好的契合度,要盡量選用學生們熟悉、感興趣的且富有時代感的案例。(2)在案例教學前,應將相關理論進行充分講解,然后再介紹案例。(3)在案例討論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并鼓勵學生進行辯論。(4)教師要及時對案例進行點評總結,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認識。
(三)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開展教學實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政治經濟學,促進他們學到課本以外的實際知識,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在實踐中培養能力[7]。
教學實踐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第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討論確定課題,查閱資料,列出問題。可利用假期組織學生或由學生自己深入農村或企業進行調查,培養學生對經濟理論和現實經濟問題研究的興趣,讓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對經濟問題的現狀有所了解,通過思考,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8]。第二,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撰寫課程論文。通過論文寫作,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認識會更加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會有所提高。
(四)改革考評方法,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傳統的考試方法只能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不能考查學生應用能力。為了避免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出現,我們應改革考評方法。一是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9],平時成績應該根據課堂討論、回答問題、課程小論文、考勤情況來確定,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能力表現。二是在考試試卷設計上應加大材料分析題、案例分析題等與實際聯系緊密的靈活應用題的比重,側重考查學生理論應用能力,而不是知識記憶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戰勇.基于應用型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3):120-122.
[2]董毅,周之虎.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的高等數學課程改革優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8):54-56.
[3]韓東林.工商管理類本科生《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7):173-175.
[4]伯娜. 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探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10(20):222-224.
[5]林海萍,等.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J].微生物學通報,2009(12):1912-1915.
[6]焦斌龍.政治經濟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2):38-39.
[7]邱雪超. 強化政治經濟學教學的實踐性設計[J].銅仁學院學報,2007(2):108-111.
[8]李伯霞.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56-157.
[9]祖賓.應用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改革芻議——以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09(21):146-147.
責任編校:汪沛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5-0150-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36
作者簡介:張時玲,女,安徽安慶人,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安慶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創新”( 044-J10004000002)。
*收稿日期:2014-03-20
網絡出版時間:2015-11-11 10:42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