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族
散文幻術
●文 王 族
散文是一種藏不住人的寫作。一個人敢不敢袒露自己,或者說有沒有袒露自己的能力,在散文寫作中能得到充分驗證。敢袒露自己者,會發出他自己的聲響,哪怕微弱細小,也一定是親聲耳語。而沒有能力袒露自己者,縱然剖心解肺,滿紙皆為掏心窩子的話,也只能讓文字變成虛弱的舞蹈。散文的藏不住人不僅僅在于此,而且還在于寫作者是否具備把握袒露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袒露自己猶如高難度的走鋼絲,老老實實忠實自己,會讓文字顯得木訥,因害怕越雷池半步,在原地誠惶誠恐;超出自己會讓文字顯得輕浮,雖然從表面看激情萬丈,抒情無比,但實際上言之無確物,是空穴來風。
因為散文藏不住人,所以散文寫作者每寫一言都猶如在流血。相比較而言,散文更喜歡讓寫作者多流血的溫度,少于激情殉道或生死攤牌。散文更適合在有溫度的土地上生長,因為溫度讓散文能夠秉持本性,以散步的形式走遠。而激情卻會讓散文飛翔和異變,更容易迷失。當然,散文是少不了激情的,否則,散文就會顯得老態龍鐘。好散文家總是將激情化為溫度,牽著猛虎嗅薔薇,讓一切都不動聲色。當閱讀者碰到有真性情的散文家,或有溫度的散文,常常會覺得他并非在閱讀,而是在審視散文寫作者本人。此亦為散文注重真性情之例證。
散文是一種酷似自我實施手術的文體,它不容許寫作者自身的光芒被遮蔽,更不容許寫作者剖析自己精神時忽略雜質。它要求寫作者將心靈徹底袒露出來,自己做自己的心靈史官。散文的自我手術甚至還處于一種動態之中,它像幽靈一樣圍著寫作者轉來轉去,讓寫作者緊張和恐懼,但就在這種緊張和恐懼的磨煉中,寫作者變得越來越透明,越來越趨向于追求精神的向度和心靈的寬度。散文寫作者將自己全盤托出后,讀者看到的并非寫作者的心靈,還可從中看到讀者自己的心靈。散文的自我手術最終會給人平衡,讓人的心靈在水與火的廓清中,讓上升與下降各自得到救贖,得到生命和世界何以永生的偉大例證。
如果說,詩歌是寫我的宇宙,小說是寫我的世界,那么散文就是寫世界中的我。與詩人和小說家相比,散文家是最無奈,最焦灼和最緊張的。其無奈在于生活不容許篡改,所以散文家的寫作很容易被生活掠奪,變成了忠實的生活記錄者;其焦灼在于散文家既無法完全遵從于個人經驗,也無法超越個人經驗進行合乎情感的虛構和想象;其緊張是因為散文涉及具體的東西太多,所以散文家在敘述或表達時,經常有受人暗中監視的感覺,唯恐自己一不小心走樣,或被別人看穿。如此這般,散文家即使走再遠的路,看見再多的人和事,最終都在回歸。散文家的心靈世界,往往在最后變得比最初還小。比如操持散文寫作變得老道深厚者,并不因自己已經看清世界而心動,反之卻寧愿在自己的心靈世界尋找確切的存在。他們在老年寫下的那些老道辛辣,干凈利落的文字雷打不動,歷經時間也不失生機。所以,與詩人和小說家相比,散文家的心靈裝下的并不是我的宇宙和我的世界,而是世界中的我。
能源效率不斷提升,“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廣東省單位GDP能耗分別下降21%、17%和15%,至2030年,單位GDP能耗降至0.31 tce/萬元(2000年價),約為2005年的1/3,達到美國2013年水平。
通常情況下,被大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那些散文經典作品,因為溫暖了時代心靈,直接呈現了普遍人群的生活趣味,與大多數人的心靈合拍,至今仍然在散文陣營中大放光彩,其顯眼的位置不可撼動。這也正是長期以來一般散文大行其道,通俗寫作與閱讀主動迎合的普遍原因。
散文至今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更沒有章法。散文幾乎摒除了所有的規律和模式,是零公里長跑,是一個寫作者的家底。不論是小說家還是詩人,都應該寫一寫散文,借此可以驗證自己在虛構和抒情之外的功夫。散文沒有明顯的體裁,從容的散文寫作者一定是涉獵廣泛,心納百科的學識之人。因散文所屬范圍很廣,涉及面很大,所以,便注定散文家和散文作品都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每一個散文家都不可能終其一生只寫一個地方,或一種事物,散文的偶然性注定他們必須不停地去尋找,而且這種尋找因散文的篇幅短小而經久持續。因此,散文家大多不具備像小說家那樣處于大戰的狀態,他們常常在安靜地等待一篇散文的降臨。因為少了人為的設置,散文在這種情況下的降臨,往往給散文家帶來意料之外的欣喜。
在中國古代,散文是最古老,最豐富的文體。發展到后來,其中的抒情變成了詩歌,故事變成了神話,神話又在后來變成了小說。從此,因散文內部體系支撐嚴重喪失,散文變成了一種誰也說不清的文學形式,并進而影響中國文學喪失了神話特征。時至今日,散文家已經很難在文本上實現探索和突破的野心。比如寫一兩千字左右的單篇小散文,已成為多數人熟練的操作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已成為普遍認可的散文標準。這樣的散文到最后很難成規模,必同樣是一盤散沙。
因為散文容量一般都很有限,篇幅一般都比較短,所以散文給寫作者提供的施展拳腳的舞臺很有限,不可能讓他們將一件事拉長放大,無限度地延伸下去。因為散文的篇幅較短,寫作者往往在短時間內可將其完成。因此,散文寫作者便一直在忍受頻繁的“開始”和頻繁的“結束”的折磨。在開始時,因為面對的是陌生的東西,所以要努力消除臨界的緊張感;在結束時,因為在表達的過程中已體驗到稍縱即逝的短暫之痛,所以在結尾時猶如被拋棄,有一種失落感。很多散文寫作者習慣性經營規模相似的散文,在體裁上本能地重復自己,在內容上依賴“生活”,以美其名曰的“真情實感”遮掩自己精神的蒼白。這樣的寫作者寫得時間長了,漸失自我擴伸和宏觀調控能力,且因為一直停留于生活,在身后留下一大堆自我克隆物,讓作品無可避免地陷于“散”的狀態,最終宿命般地成為一盤散沙。
臨床生化檢驗屬于醫院重要工作內容,生化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對診斷和治療疾病產生直接影響[1]。血液樣本溶血是指血液樣本在臨床檢驗過程中由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紅細胞被破壞,而細胞內物質進入血清,使得血清呈現出紅色,進而影響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醫學現象。在當下臨床檢驗實踐過程中,若因血液標本溶血導致結果不準確而引發的醫療糾紛,醫院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并可能需要承擔全部責任,所以臨床上如何避免或預防血液溶血對生化檢測結果帶來的影響依然是臨床檢驗科室面對的焦點問題[1]。此外臨床對糾正溶血所產生影響的措施缺少關注。本研究對溶血對生化檢驗準確性影響進行分析并總結相關應對措施,現將相關內容總結如下:
不僅如此,在中國作家群中,散文寫作者的數量也是一個龐大的集群,隨處可見散文大軍——邊走邊寫,無病呻吟,販賣地域文化,書齋資料搬家,文化歷史翻版,學術快餐享用,旅游記錄、古詩詞解讀、翻譯體學舌、鄉村癥患者、回憶錄、家族和個人記憶、大男人、小女人,等等。散文的日常性越來越明顯,生活色彩越來越濃。反之,藝術性卻越來越弱,被所謂的生活氣息徹底淹沒。其實,生活只能幫助寫作者到達和進入,而真正的寫作,卻仍然需要離開,也許離開是使生活變成藝術的唯一方法。
“身穿長工衣,懷揣地主心。”好散文家從一開始便對散文抱有野心,會將詩歌和小說等諸多因素揉入散文寫作中,通過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讓散文呈現出詩性表達。這里所說的詩性表達,并非通常所見的對抒情和審美形式的運用,而是散文寫作者近乎于鳳凰涅槃的自我提升,因為相對于散文寫作者而言,詩性表達是使現實生活上升為藝術的最有力的方向。于是,從更寬泛的層面上說,任何藝術的最高表達都是詩性的,它可以讓寫作者在詩性表達中得以解脫和超越。好散文往往都是極其成功地跨越了形式,在拓寬散文邊界的同時,汲取了其他藝術營養,讓自身呈現出了異質光彩。這雖然看似隨意,而且還有意識地在打破,但從更高意義上來說,則在更虔誠地捍衛著散文隨意而獨特的品質。
生活相對于散文而言,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都篤信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一說法,所以便注重生活表達,時間長了,散文便被現實言說和真實敘述所占有,其結構深陷于事物原生態,其本質越來越缺少詩性。但散文天生有寬容和隨和的好脾氣,對所有人都愿意接納,都愿意任其操持,甚至被蹂躪。中國是真正的散文大國,無論怎樣的報刊書籍,里面的散文隨處可見,乃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文字方式,皆為散文。在運用文字方面,由于散文具有古老表達作用和無可替代的實用性,所以人們都會在生活中自覺運用散文形式,把想說的話用最直接最簡單的散文方式說出來。中國人但凡會寫漢字者,都會寫不同程度的散文。從小學生寫作文,實際上就已經開始寫散文了。按中國古代散文的標準衡量,現實生活中的散文隨處可見。時至今日,散文的現實作用不容忽視。
散文能否虛構,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從歷史角度而言,中國的文字因寫實而生,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字在最早是不虛構的。發展到今天,小說的虛構堂而皇之,大行其道,而散文卻仍然面臨著能否虛構的嚴峻問題,由此可見,散文時至今日仍然是一種古老的文體。關于散文能否虛構,持不能虛構意見者,往往高舉道德大旗,聲稱如若虛構,便是人品和道德問題,如果一字不實,便大逆不道,他們會用“虛假、篡改、編造和不誠實”的棍子把虛構者打死。在他們看來,散文無外乎就是寫人寫事,所以必須真實,切不可無中生有,甚至要經得起對號入座,做好挖地三尺也有來龍去脈的準備。如此這般,關于散文能否虛構的討論,便偏移向人品和道德的審判,散文到底能否虛構,到底是否屬于藝術探索,便在“做文先做人”的大旗面前被忽略。而持散文能虛構意見者,這時候卻因為對方高舉關乎人的道德和品質大旗,恐懼自己被劃入另類,以至于連最起碼的寫作底線也被懷疑,并進而被全部否定,所以便不得不三緘其口,將自己關于散文可以虛構的那一套理論咽下肚去。也許回到寫作,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散文可否虛構,如果是在藝術需要與否的前提下,就不是簡單的可否虛構的問題了。持散文能虛構意見者,反對通過簡單的虛構嘩眾取寵,通過精神冒險滿足心靈缺失的虛構。在他們看來,散文虛構與否,是一個寫作者藝術高蹈的秘密和快樂,在很多時候,實際上已經沒有必要去爭論。
采用線切割機分別在七個實驗澆口杯的同一位置截取試樣,然后用砂紙進行打磨、拋光,再用質量分數0.5%的HF酸水溶液腐蝕10~20 s.
對于建筑工程來說,裝飾工程是提升建筑工程整體質量,提高用戶應用舒適度和感官享受的一項重要施工環節。圖紙設計是支撐這個環節推進的重要因素,只有圖紙設計階段的各個環節杜絕問題的出現,才能最終為圖紙設計的規范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
散文家經常處于尷尬的境地中,不斷地遭受嘲諷,被其他體裁的寫作者瞧不起。散文不具備小說那樣的敘述規模和框架結構,也不具備詩歌語言的縝密力度和抒情意味。所以,人們通常認為散文很容易操作,而且還似乎不需要什么技術,一天二十四小時,看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或偶爾在腦子里產生出的想法,從別人那里聽來的事情,都可以寫成散文。于是,散文變成了一種大眾化文體,處處可見大批量的散文。由于這樣的散文太多,好散文和好散文家便無可避免地被淹沒和誤解。同時,散文是很多操持其他體裁寫作者在年邁之際,尤其是喪失了寫作能力后,本能回歸的一種養生術。很多詩人和小說家在最后會主動向散文靠攏,以期獲得文字對自身的補益。由于散文本身的文本意識模糊,所以散文很容易變成一種易于操作的老人體。
當前的散文家,大致可為分三種類型:一、回憶型。文字內容多見于往事、記憶、童年、家族和個人成長歷程等,因太依賴于題材,屬下品。二、摹寫型。文字內容多見于對個人經歷、目睹和感悟等方面的反思,以及認知世界的方式,從中可見個人思想、趣味和精神品位,屬中品。三、先知型。文字內容多見于純粹的心靈反應,精神波動,以及對生命的神性延伸,對世界的反觀等,文本個性化敘述,且風格自成,屬上品。
本刊啟事
一、本刊自這一期開始,已停止一般性贈閱,敬請諒解,并望繼續支持,郵局訂閱代號6—111。
應用案例分析法于“食品衛生學”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而推動教師自身綜合素質修養的不斷完善。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不僅僅包括深厚的學術積累,還要求有豐富教學經驗,同時還要求極強的臨場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加強自身文化水平,養成內外兼修的教學品格。此外,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消除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障礙,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活躍課堂氣氛,進而吸引學生的課堂集中力,從而改善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9]。
二、本刊長年舉辦“饋贈郵購”服務活動。您只須提供受贈者姓名、郵編、地址及每年每份刊費48.00元,寄至:300040(郵編)天津市和平區新華路237號《文學自由談》朱梅芳女士,您的親朋便可在您為其購閱的年度內逐期分享您的情誼。
三、本刊不直接受理電子郵件,只拜讀紙面文稿,并務附有效、快捷的聯絡電話(此點極為重要,包括老作者)。您得到用稿通知后,再向指定的伊妹兒發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