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健
(孟州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河南 孟州 454750)
淺談畜間布魯氏菌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楊志健
(孟州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河南 孟州454750)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為主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家畜患布病后出現繁殖障礙,生產性能下降,人感染布病后出現急、慢性癥狀,嚴重損害機體。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布病疫情持續快速上升,部分地區呈暴發和流行之勢,人間病例不斷創新高,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發展與社會公共衛生。《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將其同口蹄疫、豬瘟等一道列入逐步控制和撲滅的重點動物疫病。筆者主要對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特點進行分析,結合工作實際,闡述布魯氏菌病綜合防治技術,提出相關建議。
布魯氏菌病的病原體主要有6個生物種,即羊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沙林鼠布魯氏菌和綿羊布魯氏菌。其形態相同,均為球桿狀小桿菌,有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細胞內寄生,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內存活。但各生物種的毒力和致病力不同,對人致病的是豬、牛、羊、犬4個種,羊種的致病力最強。布魯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幾個月,但不耐高溫,對消毒劑敏感,一般消毒藥能很快將其殺死。
我國流行的布魯氏菌病主要是羊、牛、豬三種,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人和多種動物對布魯氏菌易感,動物中,成年畜最易感,幼齡畜有一定的抵抗力,母畜比公畜發病多。病畜、帶菌動物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排泄物、流產物、乳汁向外排菌,污染環境,皮毛、各臟器也常染菌。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布病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等感染。
該病過去常呈地方性流行,但由于近年來牲畜交易頻繁、流通范圍擴大,而檢疫措施跟不上、凈化不徹底、政策滯后,該病在羊、牛中不斷傳播擴散,豬受其生產方式影響,流行程度較輕。這也是當前布病新的流行特點。
潛伏期短者2 w,長者可達半年。牛、羊、豬的癥狀基本相似。最顯著癥狀是懷孕母畜發生流產,流產后可能發生胎衣滯留和子宮內膜炎,從陰道流出污穢不潔、惡臭的分泌物。新發病的畜群流產較多,老疫區畜群發生流產的較少,但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關節炎、胎衣滯留、久配不孕的較多。公畜往往發生睪丸炎、附睪炎或關節炎。除了有上述癥狀外,還有大部分病例往往呈隱性感染。
從家畜的流行病學特點以及臨床表現等可以進行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要實驗室檢測。布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很多,主要分兩大類:病原診斷和血清學診斷。病原診斷可采集病料制成抹片,通過鏡檢來確診,也可采用細菌分離培養的方法進行確診。血清學診斷有凝集試驗、全乳環狀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吸附試驗等,最常用的是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進行初篩,出現陽性反應的,再采用動物布病試管凝集試驗進行確診。在判定時應注意排除布病免疫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血清學反應。
布魯氏菌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兼性細胞內寄生菌,藥物治療比較困難,一旦停止使用抗生素,病畜容易頻繁復發,動物患病后無治療意義,應當果斷淘汰。對于布病的防治,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規定:非疫區以監測為主;穩定控制區以監測凈化為主;控制區和疫區實行監測、撲殺和免疫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5.1檢疫
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要把好牲畜流通這道關口,無論是調入還是調出的動物,都要經過嚴格檢疫。養殖戶要做到盡量不從外地購買牲畜,必須異地引種時,要來自于非疫區,且要有檢疫合格證明,調入后應隔離飼養30 d,確認健康無病,方可合群。
5.2監測
監測是布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對奶牛、奶山羊、種畜按100%比例進行檢測。對其他動物檢測時,豬、羊在5月齡以上,牛在8月齡以上,懷孕動物則在第1胎產后半個月至1個月間進行,免疫過的動物,在接種后6~18個月進行,每年至少檢測1次。實施檢殺的地區,應提高檢測的頻率。
另外,人間布病疫情是畜間疫情的“晴雨表”,因此及時了解人間布病感染情況,開展溯源調查,也是布病監測的有效手段。
5.3免疫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豬II號布魯氏菌苗(以下簡稱S2菌苗)、羊V號布魯氏菌苗(以下簡稱M5菌苗)、牛19號布魯氏菌苗(以下簡稱S19菌苗)等。根據疫情流行情況,確定重點免疫對象。免疫接種時間:牛、羊首免S2、M5或S19菌苗后,每年免疫1次;豬用S2菌苗首免后3個月加強免疫1次,以后每年免疫1次;或者按疫苗產品說明要求時間進行接種。種用、乳用動物的免疫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5.4凈化和消毒
養殖場和養殖戶要積極配合動物疫控機構開展布病檢測工作,對檢出的陽性畜及時撲殺,陽性畜及其流產物、排泄物、乳等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然后對其所在的畜舍、污染的用具進行消毒,徹底消滅傳染源,確保凈化效果。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采取的“檢疫、免疫、淘汰病畜”的綜合性防治方法曾經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布病防治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牲畜飼養量大,交易頻繁,流通渠道多元化,檢疫監管困難,病原不斷擴散;二是地方防控經費不足,財力、物力、人力缺口很大,監測、撲殺等措施難以實施;三是防控政策滯后,缺乏持續性和針對性,防疫跟不上時代變化,疫情上升過程中防控反應不適應需求;四是免疫情況混亂,備案不清楚,給監測工作帶來干擾。
7.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防范意識
布病在畜間傳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因此,普及布病防治知識非常重要。利用報紙、媒體、傳單以及培訓等方式向群眾宣傳布病的危害,引導養殖戶改變落后的飼養方式,加強消毒,主動配合檢疫,堅持自繁自養。
7.2政府重視,加大專項經費投入
布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政府要高度重視,一方面要制定出切實可行、長期性的防治規劃,協調畜牧、衛生、工商、財政、公安等部門共同參與,另一方面要增加免疫、檢疫、病畜撲殺等方面經費的投入,保障防治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7.3疫情較重地區,實施布病強制免疫
針對疫情較重的地區,可將布病列入強制免疫動物疫病項目,不區分健康動物和帶菌動物,全部實施免疫,免疫之后,不再進行檢疫和隔離。強制免疫應保證免疫的密度和效果,注意做好人員防護。對帶菌動物免疫雖不能清除動物體內的細菌,但可以遏制其向體外排毒,抑制體內強菌活性,從而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7.4探索新模式,改變陽性畜單一的處理方式
在檢測過程中,發現陽性畜就必須按要求進行撲殺,撲殺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面臨養殖戶的阻力。有些養殖戶不愿意配合,甚至將陽性畜轉移,造成疫情擴散。除了要提高撲殺補償標準外,還應探索其他處理方式,如對陽性畜進行定點集中屠宰,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加以合理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
總之,布病防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群眾性強,要充分認識到布病的危害,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實行綜合防治,才能夠有效控制布病的流行。
S858.2
B
1004-5090(2015)10-0025-02
201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