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包
郭敬明:給你一道明媚的憂傷
黃書包

在當下,一提到“電商”,人們首先會想到阿里巴巴的馬云;在文壇,一提起“青春寫作”,人們肯定會為郭敬明豎起大拇指。這個從四川自貢走出來的“小個子”,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上嶄露頭角后,一發不可收拾。從左手邊,我們看到了青春的倒影;從右手邊,我們感受著逝去的年華。郭敬明以憂傷的方式,幫助我們喚醒青春。這多像是一個隱喻,給你一道明媚的憂傷。
也許你沒讀過《幻城》,卻知道那個叫“小四”的同學;也許你沒有看過《小時代》,卻早已熟悉林蕭(楊冪飾)這個名字。它們都出自郭敬明之手,在我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當年,這個出生在四川自貢的少年,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自己會入選福布斯中國財富名人榜,而出版的圖書又在市場上熱銷。
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吧。當年的郭敬明就讀于自貢市向陽小學,十分喜歡讀書,文字功底也不錯。啟蒙老師陳澤宇給予他文學上的鼓勵,可投過幾次稿都未能如愿。1995年,郭敬明上了初中,閱讀面不斷加寬,還喜歡看一些雜志和報紙。初二時,他在圖書館里看到了《人生十六七》這本雜志,就將自己的小詩《孤獨》寄了過去,沒想到幾個月后雜志社給他寄來了稿費和樣刊,這讓他喜出望外,大受鼓舞。從此,他還參加了一些作文大賽,并獲得很好的名次。“新概念作文大賽”給他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使他一下子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王者。兩次參賽,兩個一等獎,奠定了他在青春寫作上的地位。
作為青春作家,郭敬明承載了許多光輝,這都與他筆耕不輟分不開。2002年出版了《愛與痛的邊緣》,2003年出版了《幻城》,隨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夢里花落知多少》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冉冉升起的“文學之星”。而他主編的《最小說》也暢銷一時,為自己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然而,他也遭到了一定的批評。有一次,作家王蒙和郭敬明一起受邀參加北京電視臺的一個讀書節目,主持人請王蒙談對郭敬明作品的看法。于是,王蒙毫不客氣地說:“愛堆砌華麗辭藻,文章華而不實,顯得太做作。”面對尖銳的批評,郭敬明很誠懇地接受了,并且說:“這確實是我們這代作者的通病,需要羅列很多字句才能描繪出一個東西,不能達到老一代作家文字的洗練、準確和干凈。”這件事給王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他說:“郭敬明的謙遜,讓我覺得他很聰明,孺子可教。”或許因為這一點,王蒙才力挺郭敬明加入中國作協,并一直和這個文壇晚輩保持良好的關系。
從郭敬明的文章里,我們的確能讀出“華而不實”,但也能讀出憂傷,讓心糾結著。比如:“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掉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們遺忘了。”“每當我看天的時候我就不喜歡再說話,每當我說話的時候卻不敢再看天。”然而,這樣的語句不恰恰道出了年輕人的心聲嗎?很長一段時間,郭敬明都堅持這種風格,在淡淡的憂傷中詮釋青春,帶著懷揣夢想的同齡人肆無忌憚地奔跑,然后坐在草坪上自由地呼吸。如今,又有多少文學愛好者模仿這種寫作風格,趕赴追夢的路上?
當年,我比較喜歡古典文學,不像其他女生那樣追捧郭敬明。所以,我對流行文學存有偏見,甚至覺得郭敬明在無病呻吟。也由此,一些從“新概念作文大賽”走出來的青春作家,讓我不敢茍同。我覺得他們筆下的天空太晦澀了。每當在書店里徘徊,我總是在這些書面前加快步子,甚至投去鄙夷的目光。但是,我似乎與當下的讀書熱潮格格不入,因為別人都捧著《夢里花落知多少》如癡如醉。
在校園,郭敬明已火到了不能再火的地步,很多學生不顧老師和家長反對,偷偷地買他的書。同桌就是郭敬明的鐵桿粉絲,竟然將一本《悲傷逆流成河》夾在語文書里,在課堂上看得津津有味。“你要小心點,可別被老師抓到了,否則……”“就是被要求請家長,我也不在乎!”同桌不顧我的勸阻,又把頭埋到書里。“這書難道有魔力嗎?”放學時,我好不容易從同桌手里借來這本書,本想拿回家打發時間,可半路上翻了幾頁,便沉醉其中了。我贊嘆這精美的文字,甚至懷疑它不可能出自于一個少年之手。即使與《洛神賦》或者司馬大才子的《上林賦》相比,這本書的文采也不會顯得黯然失色。回到家,腦海里始終擺脫不掉,我無數次地想起其中的情節,回味里面的一字一句。原來,我低估了郭敬明!
第二天中午,我顧不上吃飯就跑到書店,挑選了一本《左手倒影,右手年華》。一連好幾天,我都沉浸在那優美的文字里,甚至將好的語句抄下來。“這個憂傷而明媚的三月,從我單薄的青春里打馬而過,穿過紫堇,穿過木棉。穿過時隱時現的悲喜和無常。”“在每個星光隕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數我的寂寞。”我還上網搜索了這個令我驚嘆的人:“2004年,中國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第94名,年度風尚網絡作家。”……我像一個頑強的不倒翁,慢慢地改變了對郭敬明的看法。時光靜靜地流淌,我依然每天坐在燈光下,做題練字,讀詩詞,心里卻刻下了一個名字——郭敬明。
當時,馬上就要中考了,時間非常緊迫,同學們都夜以繼日地“死拼”,同桌偶爾還會看小說。我敢肯定,那是郭敬明的書。“借我看一會兒。”我從同桌手中搶過書,給了她一個壞笑。夜里,室友們都借著手電筒的微光“惡補”,我卻樂此不疲地看著郭敬明的小說。那段時間,我對這個曾經出現在生命中的這個名字有了更多了解。我記得他的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憂傷怎么還會明媚呢?這不矛盾嗎?恰如當時的我,一邊要面對中考,一邊又在偷看小說。其實,他說過的話都很經典,也會勾起我的思緒,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后來,我開始和同學們談論這種感受,奇怪的是半年前才開始關注他的我,在別人看來早就是他的忠實讀者了。因為郭敬明,我也開始關注“80后作家”,像笛安、安妮寶貝、梅吉等。我從他們的文字里找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以前,我讀名著時,眼前似乎站著一位衣著質樸的老學者,戴著方眼鏡,向我講述歷史的滄桑與生命的變遷,給人一種厚重感;而讀青春文學時,我仿佛和朋友交談,聊得天昏地暗,有意猶未盡之感。從中,我可以找到心靈棲息的小島,那里有美麗的鮮花,有晚風吹起的花香;有朋友相伴,我們一起坐在香樟樹下,望著藍藍的天,靠著彼此的肩膀。那里存放著青春的美好,以及無限的回憶與展望……
我想,這就是人們喜歡郭敬明的原因吧。

寫到這里,我還要回憶那些被風吹動的青春。有一次,我偷看小說時被老師發現了,她輕輕地敲了一下書桌,把我叫到外面。除了常規的批評,她還加了一句:“這種小說有什么好看的?”我只是安靜地聽著,之后一個人躺趴在桌上沉思。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他們會對郭敬明的小說產生偏見,亦如當年的自己。因為他們不懂,不懂這些光鮮的文字之下所蘊藏的情感。他們只是用老眼光來教育學生,以及這些屬于我們這代人的作品。
作家是時代跳動的心臟,以筆寫歷史,以筆記社會,以筆抒情思……一個作家最為寶貴的就是他內在的靈魂,至于文采難道就不重要嗎?在文壇上,矛盾文學獎備受人們關注,而每屆的獲獎作品又能印刷多少本呢?一本《幻城》的發行量就超過百萬,一本《最小說》就熱銷于全國,從經濟效益上講,就連國家一級作家都望塵莫及啊!這個從小城市走出來的少年,就是不一般,一劍擎起青春寫作的新地標!
或許因為文采,許多人會記住這樣一個帥氣的男孩。很多人在他的文章里也看到了對夢想的追求,以及對心靈世界的向往;其中,還有一點對物質世界的奢求,并夾雜著悲傷與彷徨。當年的我也是一個喜歡傷感的人,喜歡耍帥,也喜歡一些華美而憂傷的句子。因此,我在他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或者說,我也是一個曾在那片似水年華里蕩漾的少年,像他一樣經歷過榮譽與孤單,承受過痛苦與非議,并面對一個渺茫的世界不肯放棄。所以,我覺得他的悲傷就是我的悲傷,他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
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段關于他的經歷。有一天,郭敬明赴臺灣地區參加活動,由于身材嬌小,在臺北機場被安檢人員誤認為“小朋友”,并詢問是否有父母陪同。對于這個稱呼,郭敬明感到很意外,但隨后一笑了之。后來,郭敬明將此事寫成了博文,引起網友留言,有人稱一笑了之是對的,不然被發現是成年男性,安檢人員會叫郭敬明走殘疾通道的。面對如此羞辱,郭敬明不溫不火地回復:“我個子不高,但不至于殘疾。這是爹娘給的,我不抱怨,他們給了我太多,連命都是,就算殘疾你也沒資格嘲笑。”由此,我想起了身邊很多人,當聽到這種刺耳的話語時,能一笑了之嗎?他們的張揚、叛逆、不羈的個性,會促成一場“戰爭”。很顯然,郭敬明是聰明的,能規避青春期的弱點,用憂傷去交換明媚,才使自己大放異彩。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郭敬明”,可能是把他當作一個帥氣的偶像,抑或一個文筆超好的作家,或者……無論如何看待,郭敬明就站在那里,用精美的文筆創作出完美的作品,從一個懵懂少年蛻變成一個身價過億的企業總裁。雖然也有人質疑過他抄襲,但是郭敬明始終堅持自己的寫作之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直到“成功無非議”。他的《島》系列受到更多人的喜愛,而《爵跡》的暢銷更是讓人對他令眼看待,當《小時代》被搬上熒屏時就獲得了高票房,這又說明了什么?從“青春寫手”到“新銳導演”,從“單槍匹馬”到“經營團隊”,今天的郭敬明已非昨天的他,那個體形單薄的“小個子”正集聚能量,等待下一次爆發。說不定若干年后,他會像張藝謀那樣策劃類似奧運會那樣的開幕式,抑或……
也許,我們無法成為郭敬明,但可以擁有不遜于他的青春。因此,當我們在飄滿桃花的春光里走過球場,當我們抬起頭看著蔚藍的天空,當我們發現那些曾經在書里看到的情節真切地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或許,我們也可以發出和郭敬明一樣的感慨——“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走過了憂傷,天空會更晴朗,眼界會更開闊,生命會更有價值。
最后,如果你是郭敬明的粉絲,就在心里默默祈禱吧,祝愿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讓青春不再憂傷,讓世界更加明媚……
編輯/黃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