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紅燕
冷戰時期,蘇聯領導人的身體狀況一直被視作“國家機密”,蘇聯解體后,這一“慣例”被俄羅斯繼承了下來。
其首任總統葉利欽直到退休后,媒體才發現,他的病歷竟厚達好幾冊,葉利欽本人也承認,自己“在擔任總統期間經歷了五次心臟病發作,還有一次心臟手術”。根據病歷,葉利欽在1996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時期心臟病發了兩次,而他為了連任成功,對這件事一直秘而不宣,連專為總統服務的醫療服務中心都不知曉。
葉利欽的繼任者普京則常常以“硬漢”形象示人,并以各種方式高調展示自己健碩的身材,但遇到人人都會面對的疾病問題時,他處理得很低調。
2012年10月5日后,普京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離開莫斯科。一名與克里姆林宮關系密切的人士告訴俄羅斯《導報》,普京正在接受治療,因為一個月前駕駛滑翔機“領”鳥時傷到了脊柱。當輿論對此話題的討論愈發熱烈時,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公開表示,普京只是在健身時拉傷了背部肌肉,而他總“宅”在位于郊外的宅邸,是“總統不愿意自己的車隊影響已經承受過重負擔的莫斯科交通系統”。之后,總理梅德韋杰夫談到這一問題時,只是間接說,工作壓力使他和普京需要借助鍛煉緩解緊張,承受一些與周期性運動相關的損傷。
同樣將領導人健康狀況列入機密度最高級別的國家,還有古巴。其前最高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因腸胃出血接受手術,在2006年7月31日將權力交予弟弟勞爾·卡斯特羅時,特意發表聲明稱,“考慮到帝國主義正進行陰謀策劃,古巴面臨著威脅,我的健康狀況已成為國家機密,不能經常對外透露。”
盡管當時他已經將權力移交給弟弟,但名義上,老卡斯特羅還是古巴最高領導人。為“穩定民心”,他或是公布自己“用清晰的聲音朗讀當天報紙的照片”,或是播放自己穩步穿過房間走廊到墻邊接電話的畫面。而接受外媒專訪,以及與到訪的外國政要會面并合影,更被媒體視作辟謠“組合拳”。
而在2011年至2012年,委內瑞拉時任總統查韋斯因癌癥轉移,四度赴古巴接受化療。當國內反對派質疑其“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履行總統的職責”時,他都會神采奕奕地再度出現,并宣布自己身體“沒有問題”。在此期間,他還第二次成功連任。
有媒體就此評論道,查韋斯“病情反復卻始終遮遮掩掩”,是“為了不讓國內反對派有可乘之機”。BBC則認為,這是查韋斯布的一個局,目的就是讓民眾產生同情心,以獲取連任,以及對自己挑選的接班人馬杜羅的支持。現實是,馬杜羅在查韋斯去世后的總統選舉中,成功當選。
而不少西方國家領導人的健康問題不透明與 “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的“保護”有關。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者,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詞俗稱醫師誓詞,是西方醫生傳統上行醫前的誓言,醫生在未經病人允許的情況下將病情透露,將面臨監禁和巨額罰款。此外,不少國家相關法律條文也未有明文規定,領導人需要向民眾公開自身身體狀況。
然而,也有媒體不無諷刺地評論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只是政客們希望繼續手握一國權力的私心的借口罷了。
若法國已故前總統密特朗公布自己的真實病情,他就不會繼續執掌法國,也就不能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迄今為止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統了。
據其私人醫生克洛德·古布雷在回憶錄中透露,密特朗在1981年當選總統6個月后,就已經罹患癌癥。而在1994年底,他甚至已經沒有足夠體力履行總統職責。這一消息于2004年披露,在法國政壇和新聞界、醫學界引起軒然大波,畢竟,密特朗在任時,幾乎每一季度便會公布一次自己的醫療健康報告。
此前,法國并沒有總統需要公布身體狀況的類似條款,因而密特朗的前任蓬皮杜在任期內罹患癌癥的情況,只有其妻子和私人醫生知曉。當他最終去世后,很多法國人對國家被一個病人領導,而自己對真相一無所知感到難以接受。輿論壓力之下,密特朗遂決定“做出表率”。但意外的是,其第二份報告尚未面世,醫生們就發現密特朗患上前列腺癌。經過一番精心研究,這份健康報告單中,只字未提“癌癥”。病情一直延續到1992年,他不得不住院動手術時,才首次曝光。隱藏秘密的這10年間,密特朗每天都接受治療,而這,連他的妻子都不知曉。
若是公布真實病情,受影響最大的人,也許是二戰時期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羅斯福同歷史打了個賭,最終他賭贏了。”《紐約時報》評價道。
自從1921年罹患脊髓灰質炎后,為保持“健康”的形象,隱瞞病情似乎成了羅斯福憂國憂民外最主要的任務。
1944年,美國在戰火紛飛中迎來總統大選,羅斯福再度連任成功。但1945年4月12日,時年63歲的羅斯福突然死在任上。長期以來,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其死因是突發腦溢血。但2010年,神經專家史蒂芬·羅馬佐和新聞記者埃里克·菲特曼經過5年深入調查,合作撰寫的《羅斯福的“致命”秘密》一書披露,“珍珠港事件”發生前,羅斯福就已經患上絕癥——一種名叫黑素瘤的致命皮膚癌。黑素瘤慢慢地從他的左眼眉擴散,最終形成惡性腫瘤,導致他死亡。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黑素瘤被認為是不治之癥,晚期病人往往遭受著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這一最終擴散至腦部造成他死亡的病情,羅斯福和他的醫生都選擇了隱瞞。
美國《紐約時報》稱,如果羅斯福在1944年公開自己的真實病情,那他或許不能依靠微弱優勢贏得連任。“按照這個歷史軌跡發展下去,其后任杜魯門在戰后的世界格局變化中,不一定會扮演太重要的角色,‘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推出,甚至是冷戰格局的形成都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當然,讓領導人身體狀況“堅守”在“國家機密”級別者如今依舊存在。理論上,領導人的確可以不公布全面健康狀況,只要能證明身體可以負荷工作即可。在這個愈發注重隱私的大環境下,強制領導人公布全面健康狀況有時會被視作“不近人情”。
但選擇性地公布相關信息近年來正越來越多。有評論認為,除卻彰顯“透明”風范,還能起到“親民”作用。畢竟,讓媒體和民眾敞開談論“總統胖了瘦了”不失為一種對官民關系的潤滑。
公布領導人身體狀況最為頻繁的,當屬美國和法國。
美國的這一慣例始于前總統里根。在宣布競選時,里根已將近70歲。由于歷史上有年紀差不多的總統因著涼感冒引起并發癥去世,在此次競選前的民調顯示,48%的美國人擔憂他們未來的總統沒有足夠的精力和體魄來治理這個國家。
為了打破選民的焦慮,里根率先公開了自己的體檢報告,并承諾假設在任職期間感到身體狀況下降,將不會尋求連任。一時間,這在當時還普遍認同“醫生—病人”隱私的美國社會引發了廣泛討論,其結果是,民眾漸漸認可了“總統作為直接治理國家的‘大管家’,應當犧牲自己一部分隱私,向民眾公開是否有健康的身體履行職責”這個論斷,總統公布健康信息就此成為了各方皆認可的慣例。克林頓任期內4次公布體檢結果,小布什也同樣公布了4次。奧巴馬自2008年上臺后,則已經公布了3次體檢結果。
法國總統公布體檢報告則更勤一些。奧朗德每半年就公布一次。這樣的頻次可能都超出了正常需要,但愛麗舍宮稱“應總統要求”,醫療團隊為總統做了體檢,還表示“奧朗德將信守每六個月公布一次體檢報告的承諾”。有法國媒體就此評論稱,奧朗德是在以這種方式“標榜透明和親民”。
不過,公布的體檢報告詳細到身高、體重、血壓等項目,但不包括娛樂記者最感興趣的,有關總統生殖系統的情況,以及其他非常規檢查的指標。畢竟,公開體檢報告只承擔向公眾表明總統的身體可以勝任工作的任務,報告中的一切指標都圍繞著總統的身體“能否勝任”這一唯一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