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勇,胡潤怡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本文為筆者閱讀秦簡牘醫方簡時所寫,今不揣淺陋,呈于專家、學者面前,以供批評指正。
一
《里耶秦簡》(壹)8-1057簡牘云:“九十八,治令金傷毋癰方:取鼢鼠,干而石,薪夷、甘草各與鼢”[1]。
以上簡文中整理者釋為“癰”的字,《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一書亦釋為“癰”[2];《簡帛醫藥文獻校釋》一書從之[3]。
通過和秦簡中“癰”字常作字形[4]229進行比較,可見里耶秦簡中的字形根本不是“癰”字。其實,只要和秦簡及馬王堆帛書中“痛”字諸形[5]相比附,即可看出里耶秦簡牘中被釋為“癰”的字形應是“痛”字。
上列里耶秦簡“治令金傷毋痛方”的類似內容也見于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其“諸傷”篇云:“一方:令金傷毋痛方:取鼢鼠,干而冶;取彘(鮧)魚,燔而冶;□□、薪(辛)夷、甘草各與【鼢】鼠等,皆合撓……”[6]此外,北大漢簡醫術類竹簡也有標注“治令金傷毋痛方”內容的藥方[7]。這些可證我們將上舉里耶秦簡的字形釋為“痛”是沒有問題的。另外,周祖亮、方懿林二位先生根據以上相關內容,將上舉《五十二病方》中“薪(辛)夷”前兩個字補足為“長石”[8],此說當可信。對于《五十二病方》中的“治令金傷毋痛方”,馬繼興先生認為,“本條是用鼴鼠等藥合劑治金傷止痛的藥方,在后世醫書中尚未見類似者。其中鼴鼠一藥據《東北動物學》有‘解毒,理氣,治疔腫,痔瘡……胃癌。’辛夷與甘草均可抑菌消毒。配合鯰魚有滋補之功,促進肉芽組織新生,故原方雖脫一藥名,仍可看出其對于療傷,鎮靜,還是有一定作用的”[9]。其說甚是。因為從現有北大漢簡和里耶秦簡等相關內容可以看出,“薪(辛)夷”前確有“長石”之藥物。此外,武威漢代醫方簡中也有關于用“長石”來“治金創止恿(痛)”的記載,如簡13:“治金創止恿(痛)令創中溫方:曾青一分,長石二分,凡二物,皆冶,合和,溫酒飲一刀【圭】,日三,創立不恿(痛)”[10]2-3。《神農本草經》記載:“長石,一名方石。味辛,寒,無毒。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下三蟲,殺蠱毒。久服不饑。生山谷”[11]。雖然此傳世醫學典籍并沒有明確說明“長石”之藥性可以治療金創外傷方面的疾病,但連續出土的醫藥文獻卻不斷彌補我們在此方面認識的不足。
二
《北京大學藏秦代簡牘書跡選粹》所刊的《醫方》簡曰:“瘨而屚血不出者,以女子月事布,水一棓濯之而”[12]。
其中,被釋為“瘨”的字,仔細觀察此形,就會看出其并非“瘨”字。和秦簡牘文字中的“痍”字諸形[4]230相比較,即可發現北大秦簡的字形當是“痍”,只是其所從“夷”字中間看似弓形或繩子形的筆劃被訛寫為反丩形。《說文》曰:“痍,傷也。”段注云:“《成十六年》:‘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楚子、鄭師敗績。’《公羊傳》曰:‘敗者稱師。楚何以不稱師?王痍也。王痍者何?傷乎矢也。按:《周易》:夷,傷也。《左傳》:‘察夷傷’。皆假‘夷’字為之。”又《釋名》:“痍,侈也。侈開皮膚為創也。”余云岫先生曰:“痍亦金創也。……玄應《一切經音義》二《大般涅盤經》第十三卷‘創痍’下注引《三倉》曰:‘痍,傷也。’又引《通俗文》云:‘體創曰痍。’通作‘痍’,《左氏成十六年傳》鄢陵之戰‘子反命軍吏察夷傷’,杜注云:‘夷亦傷也。’孔疏引服虔云:‘金創為痍’”[13]。
由此可見,“痍”即是指金創所致之外傷。阜陽漢簡《萬物》簡W045亦有“石卦筑之已金夷(痍)也”的內容[14]。上列北大秦簡文中的“女子月事布”,即“經衣”,也謂“月經衣”,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又作“女子布”、“女子初有布”、“女子未嘗丈夫者布”、“女子未嘗男子者布”等名稱,張顯成先生對此曾有很好的說明和總結,他說:
經衣,即“月經衣”(《本草綱目》),又稱“女子月經赤衣”(《師梅方》),“婦人月水布”(《博物志》),“婦人月經衣”、“女人精汁”(《千金方》),“女人月經布”(《必效方》)等;其中,未婚者的經衣又稱“童女月經衣”(《千金方》)。上引“女子布”和“女子月事布”,顯然即“經衣”;上引“女子初有布”,則是指“初潮經衣”,而“女子未嘗丈夫者布”、“女子未嘗男子者布”,又是指“未婚女子經衣”,此三名同古本草的“童女月經衣”。所以,以上諸名均即“經衣”。經衣,即月經所染衣布,故其功用與“婦人月水”(《嘉佑本草》)同,后者又稱“月經”、“天癸”(《素問》),“紅鉛”(《本草綱目》)等。……又引《本草拾遺》:“經衣,主金瘡血涌出,取衣熱炙熨之。又燒末傅虎、狼傷瘡,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15]341-342。
此外,關沮秦簡醫方簡378簡中亦有“女子布”的記載,惜整理者未將“布”字釋出[16]。
綜上可知,《本草拾遺》所記“經衣”有“主金瘡血涌出”的藥用功能。《本草綱目》記載其氣味“咸,平,無毒。”又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載“月經初潮布”(燒灰存性)能補陽、活血、降火[17]。
以上所提“金創”即古代醫學典籍中常見的“金瘡”。《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治金瘡諸方》云:“夫被金瘡所傷,其瘡多有變動。若按瘡邊干急,肌肉不生,青黃汁出,瘡邊寒痛,肉消臭敗,先出赤血,后出黑血,如熟爛者,及血出白汁隨出,此候多兇。若中絡脈、髀內陰股、天窗眉角,橫斷腓腸,乳上下,及鳩尾、小腹,尿從瘡出,氣如奔,諸瘡如是者,多兇少愈也。凡金瘡出血太多,診其脈虛細者生,數實者死,沉小者生,浮大者死。凡所傷在陽處,失血過度,脈微緩者生,急疾者死也”[18]2108。因古時戰事頻繁,人們為金屬兵器所傷的幾率也大大增加,故醫家十分注重對“金瘡”類別的歸納,并采取因病施救的辦法,積累了不少良方。上面所提北大秦簡的“痍而屚(漏)血不出方”即是典籍常見的“治金瘡內漏方”。《諸病源候論·金瘡病諸候·金瘡內漏候》記載:“凡金瘡通內,血多內漏,若腹脹滿,兩脅脹,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內,腹脹,脈牢大者生,沉細者死”[19]。而“血內漏”是指瘀血在體內,其長時間的滯留勢必會造成嚴重后果。《太平圣惠方》云:“治金瘡內漏,瘀血在腹中,脹滿,宜服虻蟲散方。”此方“虻蟲”的劑量及處理方法即“三十枚去翅足微炒”[18]2113。又《武威漢代醫簡》簡50、51曰:“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藥用大黃丹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蟲(蟲)三分,頭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飲。不過再飲,血立出,不(否),即從大便出”[10]8。張顯成先生曾認為此“頭”即“虻蟲之頭,屬虻蟲”[15]28。現在從《太平圣惠方》《武威漢代醫簡》兩個方子的對應關系來看,張先生的意見應可從。
此外,《醫心方》卷十八《治金瘡血內漏方第十》記載了《葛氏方》《千金方》、《醫門方》等諸多古代治療“金瘡血內漏”的良方[20],可供參考。此次北大秦簡《醫方》簡的公布又為“金瘡血內漏”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新醫方。
[1]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9.
[2]陳偉.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270.
[3]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446.
[4]方勇.秦簡牘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5]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315.
[6]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34.
[7]李家浩,楊澤生.北京大學藏漢代醫簡簡介[J].文物,2011(6).
[8]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446.
[9]馬繼興.馬王堆古醫術考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51.
[10]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醫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11]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1.
[12]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秦代簡牘書跡選粹[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38.
[13]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254.
[14]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J].文物,1988(4).
[15]張顯成.簡帛藥名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6]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8.
[17]周德生,何清湖.《五十二病方》釋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90.
[18]王懷隱.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
[19]丁光迪.諸病源候論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98.
[20]丹波康賴.醫心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