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杰
雅克設計有限公司廈門規劃分公司(3610 00)
A住宅小區總用地面積約14萬m2,總規劃建筑面積約30萬m2,用地形狀呈不規則形,南北東西各約500 m長,基本由山體組成,地形起伏較大。該住宅小區僅西面、北面與城市道路相鄰,其余兩面均為山地。該住宅小區由商業步行街、星級酒店組成商業組團,其余由低層、多層、小高層、高層等多種類型住宅構成。
該住宅小區中間被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溝分成南北兩部分,形成天然的近300 m長的主入口“甬道”。南北兩部分因各自的地形特點形成各自特色的建筑形態及建筑布局。
建筑單體多利用山地建筑的特點,結合架空層、護坡、擋土墻等措施,有效地利用地形高差形成豐富的區內景觀空間。建筑與地形的結合,也能為減少上部建筑的消防及疏散提供了簡捷的路徑。拾級而上的臺地,為平板的建筑天際線增添不少分數。
由于地形高差較大且商業步行街必須與城市道路相連接,故在商業步行街與住宅區之間出現了較大的落差。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運土方量,需處理商業區與住宅區基地高達9 m的高差。對于如此大的標高落差,擋土墻式的簡單處理顯然缺乏經濟性。經過多專業多方案的比較,最終確定以退臺放坡的方式,利用建筑間的退讓距離,成功地把擋土墻的應用幾乎減少到零。同時,利用山地的地形特點,把商業建筑大量的疏散樓梯引到背面山體,從而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B住宅小區總用地面積約16.8萬m2,總規劃建筑面積約45萬m2。地塊現狀為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形,地勢落差十多米,整體地形相對干規劃道路標高,有較大的挖方量。
該住宅小區西側位于城市規劃次要道路,綜合考慮其人流車流及商業價值,設置整個小區的車行主出入口,并在此消化由于地形關系而產生的區內標高與城市道路標高的落差。住宅退讓道路28 m以上,留出足夠的室外停車空間及進出半地下車庫的位置,結合景觀綠化的處理,打造完全的人車分流體系。西南側集中布置運動設施及配套公建,如網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運動設施及幼兒園,功能分區明確。
該住宅小區由北至南布置的商業用房、中心綠化及中心組團,順著地形拾級而上,室外空間開合有序。結合竹林、山石、廣場、水景及大面積的綠化,觀景亭、木棧道、休息廊道等休閑設施創造出宜居的生活空間。
該住宅小區東北側主干道設置了兩層的商業裙樓,其中北側設置小區主要人行出入口。商業與內庭結合地形成4.5~6 m的高差,與首層5 m高的商鋪剛好匹配,既解決了土方外運問題,也增加了沿街商鋪可售面積。
對于山地建筑規劃的布局及形態,一般的原則都是諸如“結合地形,因地制宜”等。但對于城市山地住宅小區而言,不同的用地形態、不同的地形特點不同的城市規劃要求,并不能簡單地以不變的“因地制宜”應對以上多種多樣的設計條件。如上A、B兩個住宅小區,同是山地小區,釆用的規劃設計手法完全不同,其規劃形態、產品組合、空間布局也風格各異。
A住宅小區地形起伏較大,用地形狀自由,周邊只臨城市道路,故其規劃原則必然與減少土方的開挖、依山就勢、因地制宜掛鉤。B住宅小區用地規整,周邊均為城市道路,規劃容積率較高,從城市整體規劃、滿足業主建筑容量需求、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面考慮,建筑規劃只好選擇更利于上述因素的方案考量,而土方、地形因素卻退居二線了。所以對于綜合因素復雜的山地住宅小區規劃,如何取得綜合效益最大化才是其關鍵所在。
山地住宅小區雖然屬山地建筑,但因處于城市總體規劃范圍內,所以不能孤立地存在于城市環境中。山地住宅與偏遠山區的建筑規劃也不一樣,不可以以自我為中心隨意發揮。山地住宅小區必然受到城市規劃多方面的影響與制約,例如,小區周邊道路的等級與形態、市政設施的配套、市政管網的分布以及城市空間形態要求等。這些因素在基本決定了項目的總體布局是規整的還是自由的、是單一的還是多層次的,并以此為基礎去體現出山地住宅的建筑特點。
用地地形特點包括地塊大小、地塊形狀、地塊內部豎向關系、地形落差大小等。
面積較大的小區可以根據不同的功能來配合地形地貌進行規劃,從整個小區內部進行土方平衡設計,且可以保證足夠的空間處理道路的爬坡問題對于面積較小的地塊來說,由于處處受限,往往會采用較為簡單的挖填土方的方案。
地塊周邊輪廊對于內部建筑布局的影響較于平地規劃更為突出。因其不規則的輪廊線往往是根據自然山體走向描繪而成,需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否則容易產生沖突的界面。
地塊內部豎向關系主要表現在山體在地塊內部的走向,是南高北低還是中間高四邊低,是單個山體還是山峰、山谷的組合。地塊內部這種豎向的差異往往與一般要求南北朝向的建筑布局產生較大的矛盾。規劃師應深入研究地塊的地形特點,找出一條既尊重地形現狀,又保證各單體的景觀、朝向均滿足要求的途徑,便能為項目增色不少[1]。
地形落差也是影響城市住宅小區規劃布局的重要因素。過大的地形落差不宜修建房子,而且為處理這種大落差建筑的土建成本較高,如果過多地平整山體將導致地形的變樣與土方費用過高。如何處理山體形態,如何平衡土方是山地建筑規劃過程中反復最多、耗時最長的過程。事實證明,只有通過多方面的比較才能最終達至相對理想的方案。
理想的山體建筑最好是依山而建,融于周圍環境之中。而被圈入城市化進程里的山地住宅小區,出于節約土地的考慮,往往賦予較高的容積率與建筑密度。
一般來講,城市山地住宅小區的規劃強度比較髙。對于稍低建筑強度的小區而言,可以采取分區分組團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地形特性,結合不同建筑產品組合,在較少改變地形的情況下做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對于條件較為苛刻、建筑容幾率較大的小區,能發揮的空間就極為有限了。
A、B兩個住宅小區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規整的城市道路,高容積率的要求,連綿不斷的小山丘加上建筑的限層要求,導致完全平地化的規劃處理方式,從減少整體土方量出發,創造出有限的山地小區的特點。
國家對于車行、人行道路、消防、停車、無障礙設計等的一系列規范要求以及護坡、擋土墻等的設計規范要求均成為影響山地建筑的制約因素。而山地建筑由于地形高差的存在,往往被建筑、擋土墻、土坡等多種實體劃分,這種不利情況會增加設計的復雜程度[2]。
也并非所有的地形因素都是消極的。A住宅小區中的步行街就利用了地形的高差化不利為有利,解決了商業建筑大量的人流疏散問題,不影響首層昂貴的鋪位空間。這是利用地形有利化解規范制約的成功例子。
城市山地住宅區規劃較城市平地住宅區規劃更需多方面地考量,它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區域區位分析,用地地形分析與評估,指導思想、規劃原則的確立,建筑容計算,基礎設施配套,環境與保護,市場營銷分析,投資估算與分析,經營管理規劃等內容。整體方案要規劃、建筑、結構、設備、環境等多專業的共同參與,以利于對整體產品、主題、文化、設施、景觀、市場需求等要素的整合。規劃設計需要綜合分析上文所述因素,通過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較等工作找出最佳的方案。同時,規劃建筑師應多與景觀、結構專業的專業人士交流溝通,對設計過程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總結經驗,提高業務水平。
[1]徐錦顥.山地城市綜合體豎向空間復合性研究[J].重慶大學,TU984.113,2011年碩士論文.
[2]曠開萃.山地住宅小區開發的規劃建設研究[J].建筑經濟,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