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長海
(新鄉學院,河南 新鄉453003)
從國際背景來看,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型社會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嚴峻的知識經濟競爭形勢的一種必然選擇。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強調社會各領域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但是,“高、精、尖”的綜合型人才一直是我國社會所缺乏與需要的,因此增強國民素養成為國家的基本任務。高校繼續教育作為高校的一個部門,有著天然的科研與技術優勢,實現科研與社會需要的對接,需要繼續教育這道門戶來打通。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高校繼續教育作為將科研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緊密聯系社會與服務社會的教育部門,就應該更多地承擔起培養尖端人才的任務。
如果說,農業社會的知識增長是緩慢的、螺旋式的,工業社會的增長是直線式的,那么,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增長則是爆炸式的。這就使得以前那種有著嚴密界限的學習——工作模式在當今社會行不通了,個人要想在社會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工作后的學習則成為一種義務與需求。
以上可知,繼續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作為對時代與社會的應答,高校繼續教育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實現服務社會與學生的目的。課程作為教育領域的核心要素,決定著學生的教、教師的學以及學習的內容與學習的形式,簡言之,決定著整個繼續教育的質量。因此,要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需要審視課程現狀,以期能提升課程質量,達成預定的培養目標。
走質量提高型發展道路,在教學領域必須進行改革,其核心是課程設置問題[1],課程設置必須符合科學性,體現出特定的教育規律,彰顯教育倫理精神。但是我國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較大的問題。
指導思想是指課程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與導向,有什么樣的課程指導思想,必然就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會有什么樣的課程質量。繼續教育作為成人教育,具有與普通高校教育不一樣的特征,表現為職業技能導向、實際應用導向、成人學習導向、綜合能力導向、市場需求導向。
我國高校繼續教育普遍還是沿襲以前普通高等教育的線路,這種模式在以前國民素質不高,對著力于加大國民素養的背景下的以學歷教育為主的繼續教育來說,還算行得通的話,那么對于現在的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來說,沿襲以往的模式而不去變革,肯定是誤國誤民。繼續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需要,不同的歷史時期繼續教育應積極變革,才能生存、發展、服務社會。
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改革與發展上應該遵循其應有的規律,踏踏實實辦學。但是,我國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普遍存在著兩個不良的取向:學歷取向與利益取向。學歷取向指的是高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如同普通高校課程的翻版,學生學習后,就達到了對應的學歷。這種思維下,繼續教育就蛻變為單一的形式,課程沒有了相應的張力與活力。目前來說,我國高校繼續課程設置上出現了一種重文管輕理工的傾向,即各個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都存在大量的社會科學與管理類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本身來說沒有問題,但是每個學校都大量開設,就能說明問題。經過調查可知,文管類的專業學生多半為企業管理人員,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學歷來晉升,學歷傾向很明顯。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會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從課程設置上說明高校繼續教育在發展上存在弊病。利益取向指的是繼續教育的課程設置根據現有的資源隨意增減,有的課程不需要太多,但由于資源較多,就多開設,反過來,有的課程很重要,且需要一定資格的教師,但由于資源有限或者沒有,就少開設甚至不開設,這樣的課程設置肯定達不到預定的培養目標。
從課程的形式上來看,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潛在課程。
教育學認為,每種課程形式都有其作用,課程設置必須合理設計每一種課程形式,最大限度地為教育目標服務。課程形式應該根據教育實際與學生特點,統籌兼顧,合理布局。但目前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的隨意性與投機性很強,對于不同的課程形式缺乏認識與研究,導致課程設置上出現了籠統、單一的狀況。
高校繼續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上還是延續學歷教育,學科化與理論性非常強,這種教育有利于學生掌握該領域的基本原理與知識,但同時會造成嚴重的重理論輕實踐探究現象。有研究者指出,高校繼續教育的??普n程是本科教育的壓縮,研究生課程是本科教育核心課程的重復與加深,其本科課程延續的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課程內容。這令人不可思議。不同的層次,課程目標肯定是不同的,要達成各個階段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形式應該依據相關的教育規律來制定。
高校繼續教育面對的是在職的成人,他們的需求具有很強的指向性、目的性、實踐性,學科課程是無法實現崗位上的綜合性技能需要的,所以說,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該盡量偏向活動課程也就是探究課程,這樣才能吸引成人的興趣。就學習特點與學習實際來說,成人學習本身來說就偏向自主學習與崗位學習,設計一些活動課程的案例對于繼續教育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種很好的課程資源。目前來說,由于學生工學矛盾,以及學業管理上的操作比較繁瑣和相關的教學研究不夠,高校繼續教育的活動課程基本上處于擱置狀態。活動課程的宗旨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剛好符合學生的實際應用需要。所以說,活動課程應該成為繼續教育的主要課程形態,但目前來說,這一課程形式還有待發展與研究。繼續教育對于活動課程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這是繼續教育課程設置上的誤區。
關于潛在課程,指的是以隱性形式發生的改變學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素。我們知道,繼續教育作為提高公民素養的一種途徑,不僅要提高民眾的實踐創新能力,而且要加強價值觀、態度、道德的培養。高校作為社會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師云集、學問無邊,學生在這里受教育,與老師商談,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學生在這里實現了心靈、生活和工作態度上的蛻變,從新認識社會與個人的關系及人生的意義。目前,我們的繼續教育大量使用遠程教育形式,可使學生的學習時間靈活,實現了資源的共享,促進了繼續教育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弊端,一方面導致管理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目前高校繼續教育存在大量的不上課現象,學生來接受繼續教育只是為了期末考試順利通過而拿到學歷,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歪風邪氣,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加強監督與管理,不讓混文憑的現象有機會可乘。前段時間,清華大學繼續學院負責人說,有這種思想的人趁早走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高校,他們意識到這種想象對社會以及學校的危害,鑒于此,清華大學取消了繼續教育學院的學歷教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制度設計上的不作為,沒有規定學生面授上課的課時數,師生之間沒有面對面的交流。要知道,繼續教育的老師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如果有機會與老師交流,學生必然受益匪淺。但是在目前的課程設置上,隱性課程的作用沒有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導致繼續教育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與義務。
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的課程設置出現了很大問題,在指導思想上,顯現出學歷取向與利益取向;在課程形式上,出現了單一的學科化課程傾向,活動與探究課程被擱置,隱性課程被忽略,單一僵化的課程形式嚴重阻礙了教育功能的達成。
高校繼續教育的產業化,緣于高校在學校部門中的邊緣地位。也即產業化緣于繼續教育部門的發展未受到重視導致的繼續教育部門的資金缺乏。在投入資金一定的情況下,繼續教育逐漸向產業化即追逐利潤方向發展。產業化要求嚴格的投入與產出比,允許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繼續教育領域,社會個人能進行分紅等等。我們知道,資本有著十足的逐利傾向,一旦繼續教育實行產業化,政府完全放權,容易出現投入過少致使質量不達標的問題,最終損害的還是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的利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化即私人化,繼續教育就會喪失教育的公益性。投機性的逐利行為在該領域就會不斷出現,經常報道的繼續教育師資質量問題,教學場地問題,都是控制投入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產業化同時導致了前文所說的課程設計上投機行為與以利益為主的原則,課程質量很成問題。筆者認為,高校繼續教育應該面向市場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但是不應該實現產業化,教育行業不同于其他的部門,它的宗旨是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需要國家去扶持與監督,這樣才能控制不良的投機行為。從根本上來說,教育是一種國家行為,國際上,很多國家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不斷加大對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與科研的投入,政策上也不斷扶持,從源頭上保證了繼續教育優良的師資資源與課程資源的可能。
“一個課程計劃必須考慮課程能否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選材時必須以改進我們的生活為目的?!保?]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告訴我們,教育要聯系生活與社會,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變革社會的能力。作為繼續教育來說,更離不開與社會的聯系。在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式中,提到的出門辦學與開放辦學就表明繼續教育應該將課程深入到社會中,實現課程資源的多樣化,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但是,目前高校繼續教育依托的是本校其他院系的教學資源進行辦學,課程延續的依然是學科化與理論化的形式。所謂出門辦學與開放辦學,只是將一些課程資源利用網絡技術轉化為遠程教學的形式,課程內容始終無法深入社會一線,缺乏與社會的聯系,造成課程與社會需要脫節,學生學無所用,社會急需的相關專業人才始終無法培養出來。在沿襲普通高校培養模式的思維下,繼續教育的課程資源就局限在相關學科教材的教學內容上面。我們知道,學科化的課程內容,以本學科的基本理論為著手點,具有經典性與守舊性雙重特點,學生學到的東西不能立即發揮作用,學生需要的東西不能立即進入課程內容中。繼續教育由于其教育特點的獨特性,要求課程具備實用性與實際性,課程資源就不應該局限在教材與課本上。開放辦學與靈活辦學的宗旨沒有達到,使得繼續缺乏活的課程資源與課程形式。目前的繼續教育缺乏兩個課程研究與開發意識,沒有做到將教師派出去和把師傅請進來[3],無法將社會資源轉化為課程的開發。
由于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繼續教育在很多高校的地位比較邊緣化,繼續教育在學校行政管理上缺乏自主管理權,繼續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很多學校只是將繼續教育作為一個對外宣傳與交流的窗口,一個為學校創造收益的部門。這種情況下,從事繼續教育的師資嚴重缺乏,缺乏相關的專門從事繼續教育研究的教師與研究人員,課程開設主要是照搬其他普通院系的相關課程。課程的教學由全日制的大學教師來教授,我們知道,繼續教育的學生對所開設的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與需求,在缺乏研究的情況下,照搬普通高校學生的課程,會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沒有大量從事繼續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員,課程的開發與設置就容易與學生的實際需要不符,造成課程的低效與無效。綜上,在繼續教育權利受限、資金缺乏、教師以及管理人員素養普遍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高校繼續教育部門就無法扎根下來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教學單位,就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發展規劃,造成課程與培養目標嚴重脫節。因此,缺乏獨立自主的責任意識與研究意識,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就缺乏合理的根基。
高校繼續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出現的大量的非理性狀態,制約了繼續教育的發展,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一些相關建議與看法。
繼續教育課程的獨立性指的是繼續教育學生的課程應該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學生的課程,即使開設是同一門學科,課程內容與課程設計上應該顯現出很大的不同,不能簡單地復制。也就是說,繼續教育課程的開設不能僅僅只是依附其他院系的課程內容與師資以及相關的教學設備。這樣,繼續教育永遠擺脫不了課程的非專業性與部門的非專業性。當然,說繼續教育課程不依附其他院系的課程,不是說不與其他院系合作,這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學的,高校繼續教育能存在,就在于它能調動校內的各種資源綜合辦學,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課程的開設上,一方面,作為繼續教育學院的工作者,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各種優質資源為我所用;另一方面,繼續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加強研究,體現出相應的智慧。遠離課程上的過分依附而走向獨立自主的研究開發,是繼續教育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趨勢,也是繼續教育走向專業化的必經之路。繼續教育課程的獨立意識要求繼續教育工作人員有很強的使命感,體認到工作的獨特性與價值所在,不斷加強教學與課程開發方面的研究。有研究指出,課程改革創新是繼續教育創新的核心,需要有一批既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又有豐富的業務知識,熟悉學科的科技應用與發展動態,并善于策劃、編制、組織和評價繼續教育課程計劃的專家來完成這一使命。這些專家既要與社會企業保持廣泛密切的聯系,了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又要懂得教育規律[4]。以上說明,繼續教育課程開發的復雜性,但從另一方面很好地體現了繼續教育課程的專業性。繼續教育課程的獨立體現出繼續教育部門的獨立性與專業性,作為學校的一個舉足輕重的有自主管理權的部門,會有大量的資金支持,避免一心追求產業化而帶來負面效應。同時,反過來也會促進繼續教育課程的獨立性。
學科課程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該門學科的知識結構與基本原理,理論性很強?;顒诱n程強調學生的探究能力的發展,活動課程指向的是運用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隱性課程著重于對學生價值觀、行為態度的培養,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在繼續教育中,三種課程類型在不同的學科中應該適當運用,才能發揮出好的作用。繼續教育切忌以學科課程為主的傾向,學生都是在實際的具體崗位上的工作者,對于學習有很強的指向性,即希望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理論學習是為應用服務的,理論性太強反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認為,可以與相關企業建立一些相應的教學實驗基地,將企業在日常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案例拿出來與學生分析,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隱性課程,主要在于加強監督與管理上,一方面糾正混文憑的行為,另一方面組織一些必要的面對面課程,保證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與聯系。在實際操作上,必須加強學分登記與明確學分獲得的途徑,實現繼續教育管理的規范化。
繼續教育在課程上必須改變普通高校課程以教材內容為主的模式,這種模式由于其封閉性、理論性過強、脫離實際等特點,在繼續教育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質疑。我們知道,課程設計的兩個重要原則就是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與符合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這就表明,繼續教育的課程設計必須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加強與社會的聯系,一方面表明繼續教育的課程更新需隨著市場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變化,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需面向社會的發展實際,這樣的繼續教育也才是符合社會和學生需求的教育。有研究指出,繼續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重在向學生傳輸豐富的實驗經驗和闡述所屬領域最新的科技應用與動態[5]。這就要求繼續教育需要保持開放性,即在課程內容上摒棄一些不合社會需求的內容,并及時增進一些最新的課程內容,這樣才能實現課程的優化。同時,要保證專業課程設置的側重性、差異性并保證專業課程發展的可持續性[6]。繼續教育與社會的聯系,還表現在繼續教育在師資上可以利用社會企業中的有利資源,實現課程的豐富性,增強課程的實際應用性。這樣的課程更符合學生的需要,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操作能力的發展。
由于繼續教育的獨特性,高校繼續教育工作者在課程開發與設置上應該體現出更多的智慧,這樣才能履行好繼續教育肩負的職責。
[1] 張偉.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問題與理論思考[J].教育探索,2010(3).
[2]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9.
[3] 趙富學,王發斌.高校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能力轉變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1).
[4] 四川省人事廳編.繼續教育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05.
[5] 龐學銓.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繼續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42.
[6] 牛長海.地方高校繼續教育服務區域社會發展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