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紅(中石化催化劑(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2400)
納米技術在石油化工催化劑領域的研究進展
李衛紅(中石化催化劑(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2400)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石油化工行業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催化劑作為石油化工日常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傳統催化劑靈活性較差,而納米技術作為一項新型技術,將其運用于催化劑中,能夠顯著提升催化效果。本文將對納米技術與催化劑概念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闡述納米技術在石油化工催化劑領域中的發展。
納米技術;石油化工;催化劑;進展
近年來,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背景下,納米技術與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并稱為21世紀三大發明,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在石油化工催化劑領域研究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加強對納米技術在催化劑領域中發展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納米技術主要是指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科學技術,其研究結構極小,尺寸在0.1至100納米范圍內。其是由現代科學和技術結合的產物,并產生了一系列新學科,例如:納米物理學、納米生物學等。
催化劑主要是指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能夠改變反應物的反應速度,且不改變化學平衡、質量及性質的物質。催化劑技術在石化工業發展過程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納米技術應用于催化劑當中,主要是由于納米晶粒,表面活性較多,能夠提高反應速度,且沒有孔隙,避免出現副反應,另外,納米催化劑能夠直接添加到液體當中,即便產生熱量向外擴散,也能夠確保局部不會失去活性。一般情況下,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金屬納米粒子催化劑,主要是將貴金屬作為基礎,例如:鉑、銀等,另一類是將氧化物作為基礎,并利用活性等手段,結合化學反應歷程研發的納米材料催化劑。
(1)煉油方面 首先,加氫催化劑。在相關部門研究制備的納米鈀催化劑,能夠實現對裂解汽油的催化,相對于傳統催化劑而言,該催化劑具有活性中心多、顆粒小等優勢,在提高催化效果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不僅如此,該類催化劑成本較低,在制備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氣、廢水等污染物,避免對環境的污染,符合我國提倡的低碳環保理念。
其次,脫硫催化劑。主要是將特定標準的鈦酸鈷作為基礎,并輔助多孔硅膠或者陶瓷制備催化劑,以此來提高催化效率,利用這種催化劑,能夠有效降低燃油中的硫,促使其符合國家標準,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另外,還有一種納米二硫化鉬催化劑,其脫硫效果更為明顯[1]。
最后,納米分子篩。納米分子篩擁有的超微粒子,其自身物理、化學等性質都高于普通尺寸的分子篩。據相關研究表明,外表活性中心和外露晶胞納米分子篩,由于其孔道等向外分布,在反應過程中,能夠發揮更大能力,并盡量減少堵塞。這種催化劑自身優勢,將會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2) 化工方面 加氫催化劑在環辛二烯、硝基苯液及丁二烯等化工反應中都具有廣泛應用。另外,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①納米銅及鎳能夠對乙炔進行催化,并實現聚合反應,由于納米銅和鎳自身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且催化后的產物能夠產生一種新型物質,纖維狀彈性體,并帶有導電性。
②石腦油轉變為芳烴。
③納米鉑在乙烯氧化反應過程中,將溫度從600攝氏度降至室溫。
④相關研究部門研發的一種低成本、且高效的納米顆粒催化劑,能夠進行環氧化反應,并在聚合物、醫藥等生產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相對于傳統環氧化催化劑,具有更為高效的轉化效率,即便二者基礎材料一樣,但是,新型催化劑選擇性能夠高達90%,且成本更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能夠以較少資金投入,還能夠創造更大價值。因此,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⑤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硫的還原。另外,針對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納米材料催化劑也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氧化碳的處理,利用納米三氧化二鐵催化劑能夠有效控制溫度,避免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營造良好的環境。碳納米管催化劑的出現,能夠實現對丙烯氫進行反應,在與其他催化劑效果進行對比過程中,該催化劑轉化效率更高,且在區位選擇性方面表現良好。將氧化鎂等作為基礎的催化劑,將其融入到鉀催化劑當中,并加入到反應池中,能夠實現先活化,后反應目的,由于其表面更接近堿性,有助于生成氨脫附。
我國針對納米材料的研究較為重視,且對納米材料研究范圍較廣,例如:納米涂料、橡膠等都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且低于鐵、鋅等金屬納米粉的產品種類較多,能夠與國家先進水平相接軌,未來,將會進一步發展[2]。
根據上文所述,納米技術作為一項嶄新的技術,在推進石油化工領域發展方面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相關研究者要加強對納米技術的研究,掌握技術核心,并將其與石油化工相關技術有機結合,制備性能更好地催化劑,提高反應效率和質量,從而推動我國石油化工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1]賀會群,張洪川.納米技術在石油領域的獨特應用與前景展望[J].江漢機械研究所,2010,18(03):259-261.
[2]張園力,王桂香,吳東.堿土金屬修飾Al2O3的表面熱穩定性[J].物理化學學報,2012,20(05):12-14.
李衛紅(1980- ),女,漢,山東菏澤,大專。2003年畢業于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精細化工。2003年就職于中石化催化劑(北京)有限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化工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