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彬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區域總部, 江蘇南京 210036)
四川省中高山地區村落重建規劃方法研究
趙 彬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區域總部, 江蘇南京 210036)
以四川省石棉縣中高山地區受“4·20”蘆山7級地震災害毀損后需恢復重建的部分村落的規劃實踐為例,對山地城市中普遍存在貧困現象的中高山地區村落的規劃編制方法進行了思考和總結,提出了四川省中高山地區村落規劃以“自我造血”為模式的產業引導出發,按照“安全、生態、特色”的要求,理順山地鄉村空間特色要素,明確可行的編制方法,為石棉縣中高山村落的民生保障、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特色空間延續等方面提出了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中高山區; 村落; 生產模式; 空間規劃; 模式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背景下,四川省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在加速,山地城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脆弱的山地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沖擊,而在歷史長河中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村落數量也在逐步消減或者顯現出與現代生活的各種不適應。四川近年的汶川8.0級地震和蘆山7.0級地震使中高山地區城鄉受災嚴重,其中村莊的受災尤其嚴重。在已經完成的災后恢復重建的村落中,因漠視山地城市的特征,盲目、單一地追求安置而阻斷社會人文脈絡的失敗案例不乏其中。因地制宜地探索此類地區的村落規劃方法顯得尤其重要。
四川省中高山地區海拔多在2 000 m以上,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生態資源脆弱,土地利用條件惡劣。同時這里也是漢、藏、羌、彝等各少數民族的交匯地帶,民族文化特色顯著。本次案例的四川省石棉縣在“5·12”汶川地震中為重災縣,2013年又受到“4·20”蘆山地震影響,中高山地區受災較為嚴重的原因,除了災害本身較大的破壞力外,與村落內部資源要素逐步脫離、村落生產生活的內在秩序日漸瓦解、內在活力消褪帶來村落空間破敗不堪也密切相關。對于此類村落的規劃編制來說,重建一個可承載“鄉土精神和文化延續”的家園遠比布置一些面積各異的村屋要重要得多。
本文以四川省石棉縣中高山地區災后恢復重建為例,選取了石棉縣五個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作為案例,探討規劃設計中如何將布局與中高山區村落經濟生產、生態保護、人居環境建設、文化特色傳承等方面內容結合起來,提出具有可借鑒的中高山區村落規劃建設模式。
1.1 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建設任務艱巨
本文選取的五個村落均為海拔2 000 m左右,受地形地貌限制,交通組織難度大,基礎設施配置困難。由于地質災害影響,山洪、泥石流等多種隱患較多,災后恢復重建難度大、重建任務艱巨。
1.2 多民族混合,生活差異較大
五個村落均為多民族混居村落,其中共和村一組為漢族、藏族和彝族三個民族混居,其它四個村落均為彝族和漢族的混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信仰和傳統習俗,表現在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宗教場所乃至建筑單體等多個方面差異較大。
1.3 相對貧困,急需脫貧改善
山地村落因為高山河谷的特殊地形地貌,一方面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格局,但同時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落后,發展較為緩慢。許多山地村落由于自然環境的限制,村民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產方式,加之山地耕種條件較差,村民收入微薄,各村落大多都貧困落后,急需脫貧改善。
2.1 “自我造血”的模式
石棉縣“4·20”災后重建以“居民自建”為主,以政府托底保障建設,鼓勵將有限的資金,通過規劃引導,帶動公益設施建設,引導新型產業建設,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圖1)。

圖1 “自我造血”的規劃模式
規劃首先要考慮如何結合政策合理引導政府資金分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農戶自建、政府補助、對口支援、社會幫扶”的方針下,達到“改善民生、保障就業、優化環境和承載希望”的作用。
2.2 “產居融合”理念的應對
傳統的貼合自然的農作模式是山地村落賴以生存的基礎,這樣和諧的關系不僅達到了“產居融合”的川西林盤風貌,也形成了山地村落與自然特有的內在關系。
基于災后物質空間載體的重建和村落“造血”功能同步提升的想法,規劃從傳統產業的延續和特色旅游休閑功能的植入來延續“融合”功能,激發村落的內在動力,促進山地村落的自我完善和更新。圍繞現代農業的推進和村民收入結構的調整,按照“適度集中”的模式規劃布局,滿足居民生產、生活和發展需要,積極探索歷史形成的“產居融合”的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圖2)。

(a)共和村一組

(b)新場村四組圖2 傳統產業的延續模式示意
2.2.1 傳統產業的延續
2.2.1.1 保障中高山區種植業
中高山區村落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村民多將房屋布置在山坡上,將較為平坦的土地用作農業耕種。規劃以保護傳統耕地為主,不破壞原有的耕地權屬,保障中高山區傳統種植業的發展。在村落的選址重建中不盲目地往周邊平地搬遷村落倉促建設,而是通過安全性分析和工程建設建議在原址合理布局,做到對村民生產生活方式最小化的改變。如在共和村的規劃中,建筑沿山地集中分臺地建設,周圍較為平坦的基本農田得以保護。
2.2.1.2 延續經濟型林木布局
山地村落的村民收入來源中,經濟型林木的收入占很大比重。規劃在布局初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現場調研,盡可能保留現有的果樹林木,并建議搭配經濟型果木種植,豐富植物的季相景觀。如在新場村三組的規劃中,保留了村落原有的房前屋后種植果樹林木的格局,將村落的小集會場所布置在保留改造后的核桃林、板栗林下,形成特色的山地村落景觀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
2.2.1.3 集中發展養殖業
在規劃布局中將村容村貌的改善與村屋改造結合起來,將原來零星、雜亂布置的豬圈進行集中分離式布置。在適宜的步行范圍內,于村落的下風口、村落與梯田的交界處統建養殖圈,保持村民傳統的對養殖牲畜的需求也顧及土地肥料的就近施用。
2.2.2 特色旅游功能的植入
規劃結合民族特色、山地景觀、特色種植業等優勢,積極引導民族觀光和山地農家樂等旅游功能。通過引入特色農家樂、改造民居民宿、發展旅游特色手工業、展現民俗文化來達到特色旅游功能的植入,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在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日益向往的今天,城市周邊的村落可以承載更多的功能。但是往往因為村落自身設施跟不上或者配套預留的不足而錯失機遇,規劃通過在村落的入口處設置集中的山地農產品展示場所,塑造開敞的民族宗教活動空間,設計兼顧民居民宿功能的建筑單體和保留鄉土味的院壩空間等細節上做好旅游產業發展的兼容和應對。
3.1 安全選址,科學重建的模式
3.1.1 安全選址
規劃山地村落關于“安全為先”的要求,聯合專業部門,對重建村民住宅重建選址進行勘測,重點避開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地段,在村落周邊加大植被保護與溝渠疏通,重點防范山區可能出現的滑坡、泥石流等潛在危險。對交通、通訊、水電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優先保證安全。
3.1.2 科學建設
分析村落發展涉及到的生態系統的適宜性、敏感性與穩定性,了解自然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對村落發展可能產生制約的因素,將發展與控制辯證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村落合理有序地發展。在空間組織中,結合用地綜合評價結論,考慮危房加固與民房新建相結合;避難分區與臺地地形相結合;生命通道與道路系統相結合;避難場所與綠地、集會場所相結合的“四結合”原則來引導詳細的用地布局。
3.2 微沖擊布局的實踐
3.2.1 建筑輪廓依山就勢布局
充分考慮現狀山地地形起伏趨勢,延續中高山區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和肌理,順應地形地貌,結合山體、水系、植被等自然環境條件和村落單元的實際情況,注重節地,合理布局建筑組群,營造布局靈活、收放有度的聚落空間。在建筑的排列組合上考慮立體的掩映效果,并且在村莊臺地制高點設置可俯瞰全景的觀景場地,充分提升和展示村落的整體特色形象。塑造“因勢布局,屋林掩映”的景觀風貌。
3.2.2 空間肌理與環境相縫合
保持村落傳統建筑肌理,滿足不同行為特征的村民活動。考慮村民生活流線、生產流線、交往流線的特征,以跨臺地的階梯步道組織生活流線,以較寬敞(可通行農具車輛)、坡度較緩(便于農作物運儲)的村道溝通村落與梯田,結合生活步道在成片的果木喬木邊緣設置交往場所。這種細節化的處理形成了互不干擾的流線與空間肌理。并避免在村落外圍建設環形道路的做法,給村莊的生長留有空間,以生態化手段縫合村落邊緣與自然環境,將村落內部空間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相互滲透。
3.2.3 鄉土景觀和植被的延續
在村路的鋪裝上考慮用周邊的山石碎石與卵石夯實敷設,小集會廣場和場所以原生態的素土和塊石堆積圍合,并以木材、竹子等材料制作圍欄、休閑小品,以片石堆積院落院壩,建筑外墻選用村民喜歡的顏色,繪制民族圖騰符號等貼合村民喜好,延續鄉土化的景觀要素。對較大的喬灌木,尤其是現有核桃樹、竹子、枇杷等樹種,盡可能保留并加以利用,以此作為村落空間的載體。合理保留現有耕地、果林,利用宅院綠化與村落綠化形成一體,突出田園風光與和諧社區相融的空間形態。
3.2.4 立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
規劃提煉中高山地區村落的主導產業,主要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結合中高山地區耕地分布少,森林覆蓋率高的特征,找出傳統產業項目的共通性,提出中高山“立體化微循環產業鏈”。發展“林下產業”,在種植果樹林木的前提下,在林下種植中高山綠色蔬菜或進行畜牧類、禽類的養殖等,這種自然與生物的微循環模式符合了自然界的內在關系(圖3)。
3.2.5 生產和生活空間相匹配
考慮適宜的勞作半徑和環境景觀要求,集中或分散布置

圖3 中高山地區立體農業生產模式
果林、菜地、養殖場等生產空間,塑造集生產、生活、景觀于一體的復合型“川西林盤”景象(圖4),減少人為改造對環境的破壞。

圖4 生產生活空間相匹配模式示意(以新場村4組為例)
3.2.6 因地制宜的供給基礎設施
規劃因地制宜的采取針對性手段,合理引導中高山地區村落基礎設施配置。其中,采用“引泉、集雨、打井、建池”的方式,分散解決中高山農村居民用水問題;生活污水采用生物生態組合技術進行處理,將污泥、尾水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鼓勵農戶積極利用有機垃圾堆肥,推廣太陽能、秸稈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實現鄉村生物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
3.3 村落空間序列延續的模式
規劃綜合考慮村民的生產生活習性、民族文化、宗教活動及游客游覽活動特征,研究不同行為模式及其活動場所需求,結合村莊道路、院落組團、公共設施、廣場等有機布局,創造不同層次的從“私密(家)——半私密(院落)——半開敞(房前屋后)——開敞(廣場、田間)”的居民交流空間,滿足各類人群的空間需求,形成傳統生產生活功能與現代旅游服務功能相融合的復合村落空間序列。
在規劃的空間景觀引導中強調從圍合度、環境要素、對應流線、適用人群等方面逐一分析鄉村空間的功能與形成原因,做到針對性和可實施性結合。
3.4 民族文化特色傳承的模式
中高山地區的村落多為少數民族為主的村落,其各類文化活動和傳統儀式均需要特色化的空間承載。而這些特色的空間和要素恰恰是山區村落不同于普通平原村落最顯性的表現。規劃通過提倡民俗展示、挖掘歷史記憶和承用建筑符號等設計手法來促進石棉多民族融合的實現(圖5)。

(a)孟獲村

(b)安寧溝村

(c)共和村一組
如:孟獲彝族村規劃中,邀請當地民俗專家指導,將其建設成為彝族歷史、節慶、宗教文化的露天展廳。安寧溝村規劃中,充分挖掘紅軍強渡大渡河前于此駐留的遺跡,再現紅色文化的歷史記憶。共和村規劃中,充分融入藏族碉樓、彝族“牛角、墻畫”、漢族“穿斗”等建筑符號,展現多民族民居風貌。這些精細化的處理也為吸引旅游產業的植入提供了切入點和主題。
目前關于村落的規劃多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結合較多,側重在村落體系的梳理和公共服務的保障,在災后重建的突發因素下,受災村莊的更新突然提速,應對尤其需要謹慎。在村落文化整體衰敗的今天,村莊規劃不再僅僅是一種物質空間載體的規劃,更多的是一種村莊社會的規劃。而作為規劃師能否理性地運用專業的知識做好村莊規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有針對性地分析,還需要以鄉土化的規劃手法去復合地賦予村莊延續生長的內力。
本文對中高山區村落的民生保障、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特色空間延續等方面提出了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期對山地城市的村落更新能起到示范推廣作用。
[1] 李和平.山地城市規劃的哲學思辨[J].城市規劃,1988(3).
[2] 畢凌嵐.城市生態系統空間形態與規劃[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4·20”蘆山地震石棉縣中高山受災村落災后恢復重建規劃[R].2013.
趙彬(1977~),男,在職碩士,高級城市規劃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從事城鄉規劃編制等相關研究。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