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首席記者 蔡春麗 ◇ 圖/本刊記者 劉汪洋
羅永超 1943年生于四川樂山。1967年西南師范學院美術及漢語文學系畢業。曾在重慶市文化宮從事專職美術工作,在學校任美術教師。數十年致力于傳統書畫和水彩畫探索。
陳維儀 1944年生于重慶。1966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學院中國漢語言文學系。先后在學校、工廠和機關工作。數十年筆耕不輟,出版詩集《我歌我吟》。

丈夫作畫,妻子寫詩。他們以藝術描繪生活,是相濡以沫走過45年的古稀夫妻。
2014年歲末,“畫境詩情—羅永超、陳維儀相伴45年詩畫展”在重慶天地佳想安善美術館展出,詩畫作品獨特的魅力,引起了人們共鳴。
Husband and Wife Exhibiting Poetry and Painting Together
詩畫展的主角之一、畫作者羅永超71歲,詩歌作者、羅永超的妻子陳維儀70歲。
羅永超展出的70余幅水彩畫,描繪了故鄉四川的大自然美景,色彩斑斕,意境深遠。陳維儀的10首詩作,選自她最近出版的詩集《我歌我吟》,文筆清新,情感真摯。
腳印(節選)
人生
是一次神圣的遠行走過坦途
穿過小徑
你可審視過
留下的屐痕
→來賓參觀《畫境詩情畫展》↓ 山山落暉
60cm×45cm 紙本水彩 2008


初雪(節選)
細細觀賞羅永超的水彩畫,色彩酣暢淋漓,意蘊悠遠。山氣、水氣、霧氣、云氣,萬物之氣與人的靈氣匯聚成有機整體,世間萬物俱在其中。畫面雅淡、虛靈、神秘,經過凈化的大自然成為氣韻生動的意象和心象,其形無窮,其趣無窮。
羅永超自幼喜歡習畫,幾十年來從未停過畫筆,退休后更是醉心水彩畫,創作了幾千幅作品。故鄉的山山水水,給了他最初的美的啟迪,成為他一生鐘愛的繪畫題材。
“起初,我的繪畫是對自然景物的客觀再現和描繪,但我漸漸發現,這樣的寫實方法不能讓我的情感盡情釋放和表現。我開始了不斷的探索、嘗試。”羅永超說。
憑著對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的關注、思索、體會和感悟,羅永超把目光轉向中國的山水畫,以尋求突破的靈感。最終,他在水彩畫特性基礎上,以意象、心象的表現為手段,突出情感和心境的抒發,淡化、模糊具體形象和細節的描繪,強化主觀感受及需要,不刻意追求形和色的客觀面貌的真實、悅目。
由此,他的水彩畫呈現出一個比客觀景象更廣大、精微、深邃、恢弘的自然世界。
“紅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羅永超的畫作讓觀者見仁見智,發揮想象力,體會大自然最厚重、最原始的魅力。他的畫作也達到了西方的抽象表達方式與東方意韻的自然融合。
油畫家周昌泉評價羅永超的水彩畫,“似花非花,似樹非樹,畫作給人很大想象空間。”
Adding Bright Color to Life with Art
為什么寫詩?
陳維儀以詩意的方式作答:“為做一個詩意女子,
冷綠的樹葉傲立枝頭歷經風吹霜打
你去了
給她披上潔白的面紗綠葉
羞澀地把頭低下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節選)
春天到了
不必再繼續冬天的心情
人生得失由它去
最后的真實
在自己心靈
心中還有夢
就讓它高飛吧
從今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 亂紅如雨
60cm×45cm 紙本水彩 2008←月夜
53cm×37cm 紙本水彩 2007
↓ 苦寒添香

53cm×37cm 紙本水彩 2010一朵花開、一聲蟲鳴、一縷清風,都足以觸動內心柔腸,一聲呻吟、一串淚珠、一個呼喚,都能蕩起激情滿腔。我希望這些詩歌能給自己奔忙于俗世的人生增添一筆亮麗,希望清雅端然能成為生命中最從容的姿態。”
陳維儀的詩作中,對自然的熱愛,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社會的責任感真情流露,從上世紀40年代走來的一代人的心路歷程和精神追求躍然紙上。
藝術的靈感,往往總在不經意處。
幾年前的一個月夜,夫婦倆漫步成都府城河邊,一雙白鷺在清冷的河上覓食,引發他們幾多感慨。
回家后,陳維儀詩情澎湃,提筆寫下《寒夜》:“向晚起朔風,濃寒浸肌膚;朦朧夜色中,驚然見白鷺。佇立沙洲邊,冰水沒腳骨;瑟縮成弓狀,張口待魚入。‘白鷺快歸巢,免受凜冽苦!’‘念我小嬌兒,嗷嗷盼食哺。’”
羅永超不久后也作畫一幅:《月夜》,并為畫作題詩一首,描繪了“暮色靄靄夜已近,雙鷺戀戀不思歸”的景象。可謂夫唱婦和,心心相印。
“我的每一幅作品完成,維儀是我的第一位觀眾。我也是她詩歌的第一讀者。”羅永超說,夫婦倆互相切磋、交流,樂在其中。“我們珍惜每一個黎明與黃昏,用手中的筆,描繪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寄寓對美好情懷的至真至誠。”
每天,夫婦倆在各自的畫室和書房提筆創作,陶醉其中。好多次,陳維儀做好晚餐,可叫了數次羅永超卻沒有應答—他已在創作中“忘我”。
陳維儀把對丈夫的理解和深情也寫入詩中:“畫,滿地滿壁,一種感動、一種震撼、一種慰藉;似乎才明白,你的內心深處,原來如此豐富、如此堅韌、如此嚴峻、又如此神秘,畫幅前,我找到了你!……朝覲,用心靈之筆,朝覲,用血肉之軀,我會伴著你走下去!”
“畫境詩情”詩畫展前言,有夫婦倆的一段話:“希望,呈現在你們面前的,仍然是花樣年華,仍然是滿目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