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2014 海外看中國最具價值的10 個觀點
□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十年前,中國躍居世界經濟領先位置還只是純粹的想象。盡管如此,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趕上美國的那一天終會到來,卻是每個人都清楚的。然而,我們幾乎無法想象中國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這個新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如果看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我們西方人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上升趨勢還遠未達到頂點。在這方面,同樣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僅以人均11868美元排名第80多位,甚至落后于土庫曼斯坦、塞爾維亞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等。而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5.3萬美元。現在我們在哀嘆中國增長放慢的同時,很容易忘記中國的影響力還可以有多大的發展,也很容易忽視7%的增長在絕對數字上是比10年前10%的增長還要多的。——德國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德國《商報》,2014年12月12日)
中國的反腐敗運動不能僅僅停留在抓“蒼蠅”和“老虎”的層面,要使反腐敗運動更具有政治意義,必須深入到反經濟寡頭,切斷經濟寡頭向政治延伸的途徑。或者說,反腐敗就是要營造一個健全的政治環境。沒有這個環境,民眾對執政黨的抱怨和對政府的不滿會越來越甚,執政黨和其政府的合法性也會繼續遞減。中國的腐敗發展到今天的局面,使得反腐敗運動不僅僅是要解決執政黨和政府的合法性問題,更是重建政治生態的問題。如果任由寡頭經濟演變成寡頭政治,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政治都會變得毫無希望。因此,今天的反腐敗運動最終能否提升到制度層面,通過各種健全的制度來避免寡頭經濟和寡頭政治,人們當拭目以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聯合早報網,2014年5月20日)
中國不要走美國的老路,美國的過度消費造成鋪張浪費,私營醫療體系低效而且成本高昂,金融去監管化屢屢造成災難性后果。要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大教訓,因為市場不會自我監管。中國很多問題在于政府做得不夠,不能把醫療和教育推給市場,應該進行稅收政策改革,征收環境稅、高累進收入稅和房產稅,然后擴大對城鎮化、醫療和教育等公共品的開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搜狐財經,2014年4月4日)
對于中國來說,財產繼承將會在未來十年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帶來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如果你從農村來,只靠工資掙錢,那么想要在北京或者上海買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工資掙得相當多。當然,在巴黎、在倫敦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在中國,這個問題相對更為尖銳。中國亟須提出一個財產繼承稅,來減少勞動所得需繳納的稅收,平衡社會貧富差距。中國在推行一個財產繼承累進稅制上有很多優勢,比如政治決策更加集中,政府監控力度也足夠強,也更容易協調。——《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第38期)
中國總體上已經走出了西方民主模式的迷思,這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都將是深遠的。中國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另外一種選擇,這就是絕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堅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國情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并爭取在越來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超越西方模式。最終,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會認識到跟著西方模式走,路只會越走越窄,而大膽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才可能真正成功。——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維為(《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4月14日)
中國對外競爭做得很好,但內部相互征稅不是好事,應該提倡自由貿易。內部相互征稅不合適,這會減少貿易量,有礙增長和社會福利。博弈論對這個案例的分析是,每個省份追求自身利益而對外省征稅。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設立歐盟、世貿來降低貿易壁壘的主要原因。現在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世界其他地方曾經經歷的失誤不應該在中國重演,中國中央政府做得很好,但如果內部關稅不能取消,商品不能自由流通,也會帶來很大問題。中國一定不要重演別國的失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鳳凰網,2014年10月14日)
反腐的整體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一批訓練有素的法律人在公共生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也需要培育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公民社會。世界各國走向法治都有一個歷史過程,沒有一個國家會一兩年內就完成。英國花了數百年,美國也花了幾十年。在形勢的倒逼下,以及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教育和傳媒的飛速發展,中國的法治建設也許會比其他國家更快一些,但也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樣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對中國反腐和法治建設不必過于悲觀。——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 (21世紀網,2014年3月14日)
我們必須正確區分收入差距、貧富差距和消費差距的區別,尤其是要看到財富差距不是一個問題,甚至收入差距也不是必然會帶來問題的。但是,消費差距才是我們政策決策層、學者、專家、官員真正應該關注的。消費差距才是問題所在。消費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財富分配結構,在今天的世界上完全可以分離開來。只要低收入階層的一般人都有足夠多的收入,過上體面的生活,大可不必要通過征稅把高收入階層有能力的人拉下來,因為那樣會帶來負面效果,阻礙社會進步。對有能力、有天賦的人的創新力所起到的破壞作用,遠遠大于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正效應。——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 (大公網年會,2014年12月10日)
中國的治理制度三十多年來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這種制度下,中國進行了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改革。中國政府非常有能力,能夠以戰略眼光思考問題,與此同時也是務實和敢于嘗試的。中國政府的合法性根植于這個國家的歷史。我們不應不屑地認為中國的治理制度是脆弱和不穩固的,我們必須理解這一制度——以過去三十多年的標準來衡量,這一制度是非常成功的,世界將日益認識到,這個制度是他們必須學習的。——倫敦經濟學院LSE亞洲研究中心高級客座研究員馬丁·雅克 (《金融時報》中文網,2014年10月24日)
中國當前從政府官員到社會普通民眾法治意識還不高,而對法律的“文化認同度”不高是原因之一。因為現代法律來自西方,而中國的文化傳統是獨特的。這種碰撞和磨合需要時間。“文化認同”是人們思想深處的共識,涉及如何使移植來的法律“本土化”的問題。中國人急于求成的心態同中國歷史上在很長時期內發展處于世界前列的光榮歷史有關。這種心態同中國人沒有宗教生活,人生所有的意義必須在這一生實現這一政治文化也有關系。中國法治建設有賴于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而這種對法律“文化認同”的提高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對不同法律系統持博采眾長的態度,以及循序漸進的策略。——美國路易威爾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華世平(《人民論壇》,2014年11月上)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