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衢州學院社科部,浙江衢州324000)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工作。就現狀來看,中國城鄉產業關聯性較弱,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普及率低,農業產業化層次不高,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三農”問題的解決。高校有著培養人才、發展科學以及服務社會的職能,這也使得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成為了必要。而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能夠全面發揮地方高校的優勢,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因而產學研合作也必須要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市場需求作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構建新農村服務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產學研合作是實現國家區域教育產業資源和科技的高度整合,高校作為科學技術領域的生力軍,有著雄厚的科教實力,理應擔當起服務新農村的建設。面對農村發展的新形勢與新需求,地方高校必須要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指導,全面提高產學研合作效益,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并且,新農村的建設發展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支持。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這項工程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只有地方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的科學研究職能,才能夠幫助農村基層解決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此外,地方高校同一些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上也有著諸多優勢。首先有著地域上的優勢,地方高校一般位于中小城市,與農村距離較近,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與需求。并且地方高校一般為該地區的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有著人才智力集中的優勢。此外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也有著成本上的優勢,地方高校為基層提供服務,能夠節省基層單位的時間與費用,并且可以提供后續的指導。
1.衢州地區新農村建設現狀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的中心位置。衢州市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物產十分豐富,是浙江省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也是一個區域性的農產品貿易集散中心。近年來,衢州市圍繞“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總要求,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了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的步伐,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新農村建設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快與農業科技研發慢的矛盾。當前農業科技資源分散、力量不強、投入不足,種業發展相對滯后,關鍵性重大技術的突破進展不快,集成式、配套化、相融合的技術較少。二是農民對公共服務要求高與基層推廣單位服務水平低的矛盾。雖然基層“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但辦公條件差、服務手段簡單、人員知識更新慢,難以滿足農民不斷增長的需求。三是農業科技成果多與實際生產應用轉化少的矛盾。雖然各級加大了農業推廣的投入,但總量偏少、點多面廣。
2.衢州學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衢州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特色鮮明、功能配套、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的現代化的應用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立足衢州,面向浙江,服務地方”,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逐步形成了“校企融合、產學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了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工程學院學科專業建設長期堅持對接空氣動力機械和氟硅新材料等地方特色產業,校地、校企融合,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化學工程學院與寧波化學工業區、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衢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上虞化工園區等工業園區關系密切。但做為地方高校,衢州學院與本地新農村的聯系甚少,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職能沒能很好地發揮。如何發揮衢州學院作為地方最高學府,服務當地新農村建設是個重大的研究課題。
產學研是高校服務社會同時獲取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新形勢下,衢州學院作為地方高校,必須要以社會需求以及企業需求作為契機,結合教育、科技,加強技術創新與社會生產要素的結合,提升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構建起新農村服務的長效機制,全力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發揮人才優勢,推進農村教育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主要功能。高校教學目標位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地方高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應當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功能與優勢,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衢州學院應當積極改變目前重研究、輕應用的現狀,改善目前科研與地方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強化服務地方發展的意識,構建起同學校與農村基層的溝通平臺。首先,學院需加強同農村以及地方政府的溝通,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作為學校的科研重點,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其次,學院有必要大力推動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既能夠促進就業,同時也能夠將新理念與知識帶動農村建設中。此外,衢州學院也可實施“三農”訂單式人才的培養機制,由地方政府選取愿意扎根農村的青年到地方高校學習,訂單式向新農村建設培養專業的人才。
2.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推廣新技術
學院應當全力推進科技成果進入地方農村。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步為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衢州學院應當積極利用產學研合作,結合自身科教的優勢,積極建立起科技示范基地,選取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加強對農戶指導,促使其發揮基層的輻射作用;學院應當進一步加強同企業與政府的聯系,構建起完善的互動平臺。例如可以同地方展開科技合作,開展地方農業產業化發展與創新研究,在新農村設立固定觀察點,學校承擔相關的研究課題,整合資源,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成果轉讓與推廣應用,推動基層企業的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高效、政府以及地方企業的多方共贏。
3.發揮文化優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高校是文化傳播與創新的基地,因而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也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優勢。首先,衢州學院可以農村龍頭企業以及經濟合作組織作為結合點,組織基層農民學習與掌握科學知識,學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資源優勢,建立起教學培訓體系,全力開展村級干部培訓、村級管理經營人員學歷教育等。同時高校需要引導農村基層建立起文明友愛、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新風尚,為新農村建設打造一個寬松穩定、積極向上的環境。學院應當轉變傳統的封閉性、短期性以及單調性的文化下鄉的特點,積極開張多樣化、長期性的文化科技衛生下鄉、大學生社會實踐等相關的活動,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實現新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
高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處于主導的地位,新形勢下,高校應當充分結合基地建設、人才培養以及企業合作等各種方式,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并提升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能力,從而實現學校、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的共贏。
[1]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5-12-12.
[2]陳立旭,潘捷軍,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于浙江實踐的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5-23.
[3]黃憲偉.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7,(2):222-225.
[4]王愛民.試探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途徑[J].教育導刊,2010,(4):41-42.
[5]攀云洪,王玉詳,等.浙江省衢州市農業生產條件現狀及對策建議[J].科技信息,2009,(1):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