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寅生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習近平人才思想探析
孫寅生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習近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和主線是圍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面向“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形勢新任務,科學把握21世紀國際人才競爭的新趨勢,為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不斷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并將其貫穿于人才培養開發、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選拔使用、人才科學管理、營造良好人才環境的全過程,建立聚集人才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戰略和人才治理體系。
習近平;人才思想;人才競爭;人才環境;科學化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面向“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形勢新任務,科學把握國際人才競爭的新趨勢,對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才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寶庫,對于我們在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做好人事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
在人才培養開發問題上,習近平強調:“要遵循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1]人才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用長遠的眼光培育儲備人才。人才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一個杰出人才的出現,既離不開校園的滋養培育,也離不開校園之外的廣闊實踐和人生歷練,一般都要經歷入門、成長、成熟和專家等階段,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人才成長周期、科技研發周期、莊稼成長周期都是有規律的,人才培養不能急功近利。唯有充分遵循人才成長發展規律,科學規劃、合理用人,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才能讓更多優秀人才展其才、創其業、建其功,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
2008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中央組織部召開的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座談會上,對于人才培養開發、圍繞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作出如下闡述:建設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教育培養體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成長鏈,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造就大批一線的青年科技人才;要大力度吸引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進一步創新政策、完善體制,堅持用宏偉事業感召人才,用良好環境凝聚人才,用優質服務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勵人才,充分調動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要大氣魄使用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觀念,放開視野選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為青年科技人才大膽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會,使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1]
在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問題上,習近平指出: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和實現強國夢的關鍵時期。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已經成為推動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空間已越來越小,我們更加迫切地感覺到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習近平的這段論述,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全面深化改革、支撐發展結合起來,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的事業和對人才的渴求結合起來。 “其實質就是指明了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服務發展,當前來講,要與科學發展更加協調,與創新發展更加協調,與轉型發展更加協調,這為加快確立我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指明了方向。”[3]總之,就是要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
圍繞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在人才培養開發的重要性和運作機制問題上,習近平強調:“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4]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同時,對于人才的培養與成長,習近平特別強調要立德樹人:“要成才,必須先學做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5]64對于社會上人才培養、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習近平指出:“一定要從社會、學校和家長等多方入手,千方百計把孩子從分數中解放出來。要讓他們明白,人生道路千萬條,各行各業都能成才。”[5]24
關于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有關會議上闡述。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關村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6]。在人才培養開發問題上,習近平指出:科教興國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我們將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國際先進經驗,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同時為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指出:“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4]
在人才選拔使用問題上,習近平強調選賢任能,堅持德才兼備,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選人用人注重基層、注重實干、注重群眾公認,繼承和發揚我黨在用人問題上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并且特別強調為政者的立身與修德。習近平曾意味深長地指出,“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的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5]258。對于選賢任能的疊加效應,習近平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把好干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7]。
在人才選拔使用問題上,習近平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國家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強調“多雙‘眼睛’選賢任能,多視覺、多側面、多層次地了解一個干部,盡量避免‘失真’,在實踐中識人辨才,加強對干部的考察和了解,盡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情況”[5]24。習近平強調選人用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要不拘一格、慧眼識才,“使用人才貴乎當”。關于這一點,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已進行成功的實踐。習近平同志親自撰寫面向全國的“招賢榜”,正定縣當年就引進各類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招來了科技人才257人。習近平同志親自向全國有關專家、學者發出100多封邀請信,組建正定經濟顧問團,欣然應邀的有享譽海內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經濟學家于光遠、中國食品協會會長杜子端、眼科專家張曉樓、河北省科學院院長鄒仁鋆等各領域的專家53名,使正定縣吸引了許多國家級人才,成為“人才高地”。在人才選拔使用問題上,習近平指出:把好干部選用起來,需要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堅持德才兼備的人才選拔標準,是習近平的一貫要求。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強調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在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選才用人問題更顯得重要。大至國家、民族,小至地區、部門,人才選拔使用好,使用得當,事業就興旺發達;反之,事業就會衰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用人才要講五湖四海,要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才。用人不限于一縣、一市、一省、一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廣納英才,這是大國風范,也是強國之策。習近平指出,“發展的中國需要更多海外人才,開放的中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才”[8];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8]。這就要求我們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大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千方百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敞開大門招四方之才,形成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提高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進一步增強政策開放度,吸納世界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入,全力構筑人才國際競爭新優勢。
2014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2013年工作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是推動我國人才工作發展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證。在堅持原則的同時,要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習近平強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6]。通過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著力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實行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養國內創造型人才的同時,建立國際人才競爭比較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引進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和優秀科學家。
圍繞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營造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各地各部門自覺加大人才工作領域改革創新的力度,以政策突破帶動體制機制創新。要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積極創新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使用機制,努力破解束縛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繼續完善凝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調動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9]這些重要論述抓住了制約人才發展的瓶頸和要害,要求我們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破除體制壁壘和身份障礙,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消除人才流動障礙,努力破除人才發展的剛性、柔性約束,建立開放、包容的人才機制和環境,最大限度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要依靠制度設計,做好環境營造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央人才工作要系統地推進人才制度創新,營造敬才重才的社會環境,公平舒心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適應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的要求,打破人才單一管理模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使人才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優化組合。建立人才分類管理制度,使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專業人才市場和網上人才市場發展迅速,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環境不斷優化,一系列獎勵制度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彰顯。適應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的要求,要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能夠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引才用才模式,努力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健全黨管人才領導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并充分發揮作用。
在人才環境問題上,習近平強調,要“用良好的環境凝聚人才”[1],應針對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和工作特點,努力營造一種尊重特點、鼓勵創新、信任理解的干事業環境。“一個真正想有所作為的人才,最看重的是要有一種能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激發、自己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發揮的干事業環境。吸引人才首先要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用事業吸引人才”[10]。為人才成長和充分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所有才華與能力。
為了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習近平號召各級領導要擔負起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的責任,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他指出:“尚賢者,政之本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黨和國家關于留學人員工作的方針政策,更大規模、更有成效地培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要健全工作機制,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教育引導,搭建創新平臺,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為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創造良好環境,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8]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境,讓各類人才受到尊敬、體現價值,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社會風尚。要吸引人才,就要營造吸引人才的事業環境,形成有利于優秀人才健康成長的氛圍,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的社會環境,要鼓勵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
為了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把營造敬才重才的社會環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與營造公平正義、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公平舒心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綜合考慮、統籌謀劃。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們黨提出要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如果升學、考公務員、辦企業、上項目、晉級、買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國等各種機會都要靠關系、搞門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顧,沒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無法出頭,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這種情況如不糾正,能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嗎?這個社會還能有發展活力嗎?我們黨和國家還能生機勃勃向前發展嗎?”[11]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今天,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法治中國,卓有成效地治理腐敗,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與社會環境,營造公正、友善、文明、和諧、創新的文化氛圍和清正廉潔、風清氣正、政通人和的社會環境,也是從宏觀上優化人才干成事業的大環境。十八大提出我國要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人才問題上也提出了建立人才制度優勢的改革目標。這個人才制度優勢就是在世界各國群雄競爭的國際背景下打破人才的體制壁壘、身份障礙,打造一個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用人環境、生活環境,建立起推進我國各項改革和發展的大環境。
為了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尊重科技人才創新自主權,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12]這體現了共產黨人實事求是、遵循科研規律的科學態度。因為科研作為一項探索性的活動,失敗在所難免,怕失敗就會使科研活動裹足不前,很難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活動由失敗到成功是一個過程。如此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尊重、關心、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就會使整個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更有利于科技人才創造力的發揮,更有利于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更有利于其科研潛力的發掘。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人才、呼喚人才。實現人才輩出、人才薈萃、人盡其才的局面,需要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因為“良好的人才環境對內是凝聚力、向心力和驅動力,能極大地促進人才成長,充分釋放人才的潛力,有利于發揮人才的作用;對外是吸引力、競爭力和生產力,有利于提升國家、地區和單位的人才實力”[13]。只要我們著力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加快形成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提高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形成有利人才成長、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大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就一定能形成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局面,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優質高效的人才資源。
[1]習近平強調:青年科技人才要勇做創新先鋒[EB/OL].[2015-05-2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04/content_8104479.htm l.
[2]依靠良好機制選人用人——二談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N].光明日報,2014-06-10(01).
[3]沈榮華.習近平人才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N].組織人事報,2014-12-04(07).
[4]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10(02).
[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4.
[6]習近平.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N].人民日報,2013-10-02(01).
[7]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一支宏大高素質干部隊伍 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N].人民日報,2013-06-30(01).
[8]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02).
[9]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01).
[10]邱琳.新中國成立后人才集聚效應及其啟示[J].中國人才,2013(3下):18-19.
[11]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1-14(01).
[12]習近平的人才觀:擇天下英才而用之[EB/OL].[2015-05-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20/c40555-25175679-3.html.
[13]胡雪梅.大國崛起制高點——科學人才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7.
2015-06-09
孫寅生(1967-),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C961
A
1674-3318(2015)03-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