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非,李瑩瑾,王 敏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政府與市場共生互補視閾下的南充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路徑研究
謝 非,李瑩瑾,王 敏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在于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在新常態下,推動特色效益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托地區優勢,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發展地域特色效益農業。現以政府與市場關系為切入點,探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邏輯演變及新常態下的現實定位,并結合四川省南充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實際,分析政府與市場在實際互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政府與市場共生互補視域下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優化路經。
政府與市場;共生互補關系;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南充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是特色效益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現通過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邏輯演進和現實辨析,結合四川省南充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實際,提出了政府與市場共生互補的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機制。
1.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邏輯演進。歐洲早期的重商主義倡導進行國際貿易時盡可能將自己的商品賣到國外,或者減少商品的進口,主張政府干預經濟的發展。其后,作為西方經濟學鼻祖的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論述了政府的角色與職能,主張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倡導下,放任主義思想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中居于主導的地位。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凱恩斯提出了通過擴大內需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國家干預主義的思想。羅斯福新政將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靈活運用于對美國經濟的調節,美國出現了戰后的繁榮和超常規發展,這一時期國家干預主義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隨著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部分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等放棄了國家干預主義的思想,轉而放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并且積極地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典型的如英國發起了頗有影響力的民營化運動,對政府進行瘦身,試圖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和政府本身的運作成本。在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過程中,相對于重商主義和新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認識到了政府干預的有限性和負面性,但是仍然汲取了政府干預市場的有益成分,注意到政府在某些方面干預市場的必要性。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干預主義再度居主導地位,力圖通過有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擺脫經濟的困境。
與西方經濟學相比,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也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出折中看法。著名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在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關系的研究中,認為市場與政府這兩種經濟決策形式的比較優勢與語境有關,泛泛地支持“政府”或“市場”的觀點沒有什么意義,市場與政府管理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1]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有效率的產權制度來源于一種政治體制,它內置了創造與實施有效率的產權制度的安排”[2],說明了政治對經濟制度的影響。公共選擇理論代表人物布坎南認為暫時的市場失敗是無須政府干預的,而政府應該干預的是市場長期失敗的部分。基于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邏輯演進及現實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呈現出一種鐘擺式變動,另一方面二者也逐漸趨于一種融合、互補的態勢——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基本呈現出共生互補的狀態。
2.新常態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現實辨析。通過對西方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邏輯演進的分析以及現實觀照,不難看出,政府與市場是一種共生互補的關系。在實際中是政府干預多一點還是放任市場多一點,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依據當時的情景采取審慎的措施,在新常態下還必須明確以下兩點:
(1)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必須遵守市場秩序。在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要發揮政府與市場的聯動作用。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還有待于政府的扶持,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加、增速減緩、經濟結構的調整還需要政府產業政策來引導,因其市場風險大,投資所需資金多,投資主體與渠道單一,還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主要對已有資源進行配置,而對于創新驅動的非物質資源而言,僅靠市場機制是難以解決的。要實現國家科技創新驅動,完成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兩大集成,政府就必須在科技孵化、科技項目的重大攻關、產學研體系的建立等領域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
在市場失靈方面,政府要尊重市場決定性作用。政府和市場都是配置市場稀缺資源的特殊機制,相對于政府的權威性、集中式決策而言,市場在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則具有較大的分散性,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遵從效率原則,若是自由地讓市場發揮作用,必然會出現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公平正義是社會的底線,要實現公平正義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就必須對市場行為進行矯正,而政府則應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收入分配既符合效率又符合公平。協調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也是政府的重要責任,由于資本要素在市場的流動,具有逐利的共性,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是指在不改變原來市場資源配置方式的情況下,政府通過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完善市場服務體系,搭建公平的市場平臺,引導資源向合理的方向流動,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
(2)通過制度建設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在資源的配置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其關鍵在于有效約束政府行為,使市場主體活力具有得以釋放的機會。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是靠整個市場機制實現的,即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配置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完善的市場機制是市場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市場體系的不完善與競爭不完全、信息不對稱、政府不當干預等有關,為此,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是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舉措,其目的在于收縮政府的審批范圍,推動政府的審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職能部門工作效率,轉變政府的工作方式,其真正意義在于將原來市場主體“只能做什么”變為現在“不能做什么”,給市場騰出更大的活動空間,讓企業在有效的契約制度和產權制度的基礎上實現公平競爭,通過收縮放權、公平競爭來達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
總的來說,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就必須加快職能轉變,明確自己的作用范圍、層次、力度、重點,同時兼顧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也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新常態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基于對四川南充的調研,發現在特色效益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定位還存在不足:農村市場機制還不健全,要素市場不完善,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能力還比較弱,政府職能發揮失位、錯位以及越位。
1.特色效益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成熟。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有機交織是農業生產的根本特征,這一根本特性決定了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就目前說來,特色效益農業要素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
(1)農民的產業化意識還比較淡薄。農民是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的素質和能力關系著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效益。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農民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戶對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認識還不到位。首先表現為認識存在偏差。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其生產的農業產品雖種類較多,門類齊全,但商品化意識和規模意識不強。作為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的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其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沒有體現出來,將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寄托于政府部門的推動。其次表現為經營意識淡薄。農產品的商品化必然要求農產品的生產是安全、無污染的,銷售的產品是符合質量要求的,然而在實踐中農民的安全生產、市場營銷、品牌經營、規模生產等意識非常淡薄。二是農業勞動者素質相對較低。與丹麥、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民相比,在調研中發現在家從事農業勞動的主要為婦女、老人,其中中老年勞動者占絕大多數,即便留在農村的部分年輕人也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在從事生產的這一部分人群中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大多數基本為初中、小學文化程度,既不懂市場也不懂農業產業經營,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低,主要是憑借自己長期的農耕經驗從事農業勞動。又由于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有效預測,在農業生產過程出現了“一窩蜂”的現象,無法擺脫“谷賤傷農”的陷阱。
(2)盲目擴大土地集中的規模。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是為了在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形成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規模優勢。而隨著新型城鎮化、工業現代化的實施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村大量閑置人口涌入成市,農村出現了大面積的閑置土地,為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提供了絕佳機會,外來資本的進入加速了土地的流轉和規模的擴大。南充市農牧局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全市土地流轉給農業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的共有101.16萬畝,而到2013年全市土地流轉僅僅一年就增長了178.29%,面積達281.52萬畝。[3]土地的加速集中,給企業規模化經營和生產、現代技術的使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便于農業的經營管理。對于農民來說,資本進入農村,使土地獲得了價值重新發現,通過土地的流轉能夠獲得較為可觀的土地流轉收入。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因為農民土地流出后,通過土地獲得經濟社會保障的能力大大降低,現在要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另外,在經濟學中,土地的規模集中確實提高了規模生產的能力,但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同樣應遵從最基本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這一最優原則。
(3)農民融資困難。農業發展的信貸資金既包括商業性農業貸款,也包括政策性信貸和民間借貸。商業性的金融中介機構不僅吸收存款而且提供貸款,盈利是這類金融組織的主要目標。商業性的農業信貸資金的利率一般會較高,而且常常優先提供給盈利性較強的農業項目。政策性農業信貸提供的農業貸款一般按照優惠利率提供給農業信貸需求者,以公益性和社會效益為主要經營目標。民間借貸主要存在于“友情借貸”或以盈利性為目的的個人發放貸款之間。市場經濟加速了農村資金要素市場的流動。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農民閑置的資金主要流向能夠獲得較高收益的領域,又由于農業的弱質性、市場的波動性、本身收益的有限性多重影響,農村資金更多流向了農業以外的領域,而農村金融機構也因為農業信貸的難度大,抵押品種少,風險大,還款日期長等而不愿將資金投資于農業。政策性農業信貸也對貸款的條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般的專業大戶或種養大戶較難滿足其政策要求,能夠獲得貸款的基本為政府牽頭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這樣受金融“資本排斥”的影響,小型的種養戶難以獲得政策性貸款。民間借貸的資金量小,利率高,還款日期短,種養戶即便能夠獲得資金支持,也因為農業的生產周期長、資金成本高而承受巨大的還貸壓力。
(4)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信息不對稱。農業的生產周期長,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銷以及服務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脫節都會影響到農產品最終價值的實現和農民收入的獲得。筆者在對四川南充等縣市走訪的過程中發現,農民對于種養什么,種養多少,如何銷售這三個問題,最關心的莫過于農產品的銷售。農產品能否銷售以及售價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民從事種養的積極性。原因主要有:農民不懂現代市場營銷,不知道如何去開發市場,或者說買方和賣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出現了不敢多種或是種了擔心無法銷售的心理,導致即便種養了特色品種,規模也不大,只有少許產品進入市場;另外,認為缺乏政府的引導,政府未能及時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如果具備固定的銷售渠道,較為穩定的銷售價格,農民積極性將會大大增加。
2.政府在特色效益農業發展過程中角色缺位。
(1)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與維護不到位,制約農業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發展的保障,提供健全、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地方政府及其基層組織的責任與義務。南充地處川東北丘陵地區,60%為中低產田,80%為旱坡耕地,由于未能得到有效的綠化治理,導致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丘陵、山地地形加之灌溉水利設施相對較少,配套設施不完善,部分灌溉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影響了灌溉面積的擴大和效率的提高;部分村莊道路設施相對簡陋,通達度不高,出行及運銷不便。
(2)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較為薄弱,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正常需要。特色效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應的政策配套,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是推動農業升級與轉型的保障。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從本質上說就是農業的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重要職能在于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社會服務,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特色效益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要想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和規模效應,就必須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提升對特色效益農業的服務能力;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與指導,提升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攻關機制,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其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建立完善、高效、及時的信息服務平臺,為農產品信息的獲取與營銷渠道的建立提供溝通平臺。然而,南充現有的農業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致使四川糧油供應大市的品牌優勢還未能彰顯出來。
(3)產業優勢初見成效,產業集群的向心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特色效益農業也是一種區域農業,除了有自己的特色外,還必須建立自己的涉農產業體系,形成自己的產業集群優勢。南充農業產業優勢突出,發展初具成效,農業品牌化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一縣一品”的產業格局。成渝經濟圈的快速建設,南充也被納入其中,受到了成渝經濟圈經濟社會發展的擴散效應的影響,在川東北的城市群中居于核心地位,商貿流通較為發達。但劣勢也較為突出,如產業鏈較短,主要集中于產業鏈的低端,很多農產品還處于初級加工的狀態;產業的關聯度不強,呈現出較為分散的態勢,影響了產業集群規模經濟的形成;主導產業還不是很突出,“雁行”產業發展趨勢還未形成等。
要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就必須妥善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基層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基于南充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其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應走以下優化路徑。
1.積極培育新型農民,提高特色效益農業生產主體素質和能力。農民素質的高低將影響著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為此,首要任務是培養農民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意識。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升對特色效益農業的認識。可以通過當地的農技站所、職教培訓中心、夜校、職業技術學院等將農民納入系統的培訓當中,定期與不定期地舉辦各種涉農講座,并進行田間示范指導,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農民的職業素養還能提升種養技術能力。二是培養農民的經營能力。如果說技術培訓主要集中于微觀層面的話,那么經營能力的培訓則主要集中于強化企業或個人的中觀、宏觀把控能力。只有既會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農民,才能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生產、加工、運銷等一系列問題。否則,單純地強調技術生產或經營管理都很難讓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立足。
2.加快農村產權制度建設,為市場要素的流動掃除障礙。市場是為交換而存在的制度,也就是說,目的是為了減少開展交易活動的成本。[4]產權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5]首先,明晰土地產權,解決流轉難的問題。農村的土地歸村組集體所有,加快土地、林地確權頒證,目的是形成清晰的產權,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條件。土地產權清晰之后,一方面農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較為可觀的收入,為其進入城市發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流轉獲得規模化經營的機會。為此,必須加快農村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建立農村產權交易流轉中心,推動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和財政支農資金資產股權改革的試點。[6]其次,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土地是財富之母,為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利和規范政府、企業征地的行為,地方政府必須在廣泛征求農民及涉農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流轉,防止決策失誤或侵害農民利益的事情發生。再次,加強對農業的金融支持。農業生產具有風險高、周期性長的特點,因而,對農業的貸款不同于一般的商業性貸款,既要考慮到資金的盈利能力,又要考慮到農民的承受能力。為此,必須推進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優化內部股權結構和人才結構,推動農村信用社轉軌改制。建立并鼓勵村鎮銀行向涉農產業傾斜,加快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組織的建設步伐,建立和完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如通過農戶聯合擔保的形式獲得農業類貸款,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金融機構信貸的風險,同時也為農民的規模經營提供資金支持。
3.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降低自然災害等對農業發展的侵害,也為農業搭建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加強農民的技術培訓,解決農民技術難,對于重大農業技術,采取協同創新的辦法,政府可以根據技術項目的重要程度采取靈活的方式,既可以采取財政撥款的方式,協調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的對接,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互惠互利模式,也可以采取招投標的形式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加快對各鄉鎮農技站所的改造,就目前而言,筆者建議將管理和技術指導分開,將技術指導轉包給有能力的企業,讓企業指導農民生產,企業可以與受惠農戶簽訂合同。針對信息渠道閉塞、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政府一方面要積極建立“三農”信息平臺,及時更新涉農信息,讓農民獲得農業資訊,及時地把握市場脈搏,另一方面,積極探尋與市場對接,擴大產品的知名度。根據產品的屬性及規模建立相應的農超對接模式,通過政府信用,降低農產品進入超市的門檻,進而降低農產品銷售的成本。此外,還可以鼓勵第三方來建立銷售平臺,加快農貿市場的建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入駐,通過“千村萬店”工程的網點布設等來解決銷售問題。
4.加速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合力。加快產業集群的規劃建設,要把發展產業集群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結合當地的實際、制定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7],確定發展的重點、層次、目標、實施的步驟以及監測機制。其次,選好主導產業,大力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要發展好特色效益農業,就必須合理確定本地區的主導產業,使之在將來一段時間能夠持續發揮引領作用。為此,要大力推進“百公里柑橘長廊”、“蠶桑百萬工程”等建設項目,通過培育產業帶,來增強產業的輻射與帶動能力。三是積極培育多元化的經營組織。實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向“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適度規模種養戶”聯建共建開發模式轉變,大力發展并引導規模化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走種養相結合、適度規模經營為主導的循環生態效益農業的道路。四是加快農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和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應采取“市場運作,政府推動,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多方共贏”的建園思路,學習發達地區的農業園區建設經驗,并結合本地區的情況,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的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之路。
[1] 阿瑪蒂亞·森,讓·德雷茲.印度:經濟發展與社會機會[M].黃飛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2.
[2] 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韋森,審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160.
[3] 南充市農牧局.南充市2013年農村土地流轉報告[EB/OL].(2013-12-06)[2015-08-07].http://www.ncagri.gov.cn/.
[4] 羅納德·H, 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M].盛洪,陳郁,譯校.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6.
[5] 羅納德·H, 科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71.
[6] 南充市人民政府.2015年南充市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4-11-07)[2015-06-03].http://www.nanchong.gov.cn/.
[7] 許素瓊.農業產業集權的形成機理及發展對策——四川省南充市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3(8):55-58.
(責任編輯:胡先硯)
2015-07-20
四川省教育廳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510638024);四川省南充市社科規劃課題(NC2014B012);
西華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社科基金項目(42714095)
謝 非(1981- ),男,四川巴中人,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會計師,政府經濟學碩士。
李瑩瑾(1990- ),女,湖北襄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
F323.4/F327
A
2095-4824(2015)05-0122-05
王 敏(1987- ),男,陜西商洛人,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農業經濟師,政府經濟學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