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芹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一、二年級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這說明識記生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要任務,是組詞、寫話、閱讀到寫作的基礎。結合到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定的識字量,總的識字任務非常繁重,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記住這些生字,提高識記生字的能力呢?我認為,關鍵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同時讓學生掌握多種行之有效的識字方法。多年來,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認識規律,采用多種形式來激發、喚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加一加,減一減
就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熟字減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操作性強,只要教師稍作引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熟字加偏旁,如,許(言字旁+午),洗(三點水+先),熟字加熟字,如:爸(父+巴),媽(女+馬);減一減的字,如:毛(筆-竹字頭),可以說成“筆字去掉草字頭就是毛”,化(花-草字頭),可以說成“花字沒了草就成了化”。這樣的方法既復習鞏固了已學的生字,又識記了新字。
二、加一筆,減一筆
就是用熟字加一筆或減一筆的方法來識記生字。只是一筆只差,就成另一個新字,學生非常輕松地就記住了新字。如,“王”:加一筆是“生”,減一筆是“土”,“土”加一筆是“王、壓”;“日”:加一筆就可以認識“申、白、田、甲、舊、旦、目”等字,“大”:加一筆是“天、太、犬”,減一筆是“人”;“斤”加一筆是“丘”:“丘”加一筆又是“乒、乓”,“乒、乓”減一筆是“丘”。只要老師稍作引導,學生幾乎都會運用。
三、比一比,換一換
漢字絕大多數是形聲字,而且很多漢字是由表音和表義的偏旁組成,所以,許多漢字的字形是可以拆分和加以拼組的,只要學生在學習了一些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之后,就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對比教學,引導學生用更換偏旁的方法來識記大量的生字。比如,由“青”分別加偏旁可以成為“請”“清”“精”“睛”“晴”“靜”“菁”等,從“成”可以衍生出“誠”城“盛”,由“生”可以變化出“性”“姓”“勝”“牲”“笙”等,讓學生充分對比,再加上字義的講解,學生很容易從舊知識和新生字聯系起來,漢字的“音、形、義”就可以有效落實。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識記生字,例如,識記生字“槍”“搶”,經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發現兩個字的偏旁不同,步槍的“槍”,因為以前槍托都是用木料做的,所以是木字旁;把木字旁換成提手旁,就是“搶”,因為搶的動作需要用手來完成,所以是提手旁。經過這樣對比、變化、分析,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想一想、編一編
在識字教學中,需要我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無窮的想象力來學習生字,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好生字。“編字謎”“編順口溜”“編故事”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編字謎就是把字編成謎語,讓學生猜,在猜的過程中,把字形牢牢地記住。這種方法學生特別喜歡,記字效果非常好,比如:三人日下去春游——春,米上加橫豎出頭——來,兩個小人坐土堆——坐,王大姐,白大媽,坐在石上學文化——碧……
編順口溜,把字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比如,“狂”——“小狗汪汪汪,重組就是狂”;蟬——誰在說“知了”?單單一小蟬!歪——不正就是歪;尖——上面小,下面大,不是尖,是什么……
編故事,對于少數學生容易混淆的字,可以編個故事加深學生的對生字的印象。如,“拔”字,學生很容易和“撥”字混淆,為了讓學生記牢“拔”字,可以引導學生編這樣的小故事:幾位小朋友手握繩子拔河,“友”上邊的點就是小朋友頭上出的汗,這樣學生就記住“拔”字后邊是友字加一點,而不是“發”……
通過不斷地“編”,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又培養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對識記生字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拆一拆,讀一讀
對有些筆畫繁多、容易記錯的合體字,可以指導學生將字分拆成若干個部件來記,通過讀拆分后的部件(偏旁或熟悉的字),也可以邊讀邊書空,來強化記憶熟悉字的構成部件,這樣就可以化難為易。如,贏——亡、口、月、貝、凡;默——黑、犬;望——亡、月、王;德——雙人、十四一心。
以上幾種識字方法,相對獨立,但并不是孤立的,我們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己覺得容易記的方法主動學、積極記,真正做到“開心學語文、快樂識漢字”。
參考文獻:
曹艷俊.快樂識字“五法”嘗試.中國校外教育,2012(0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