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芬
摘 要:當今,不少語文課堂依然是“浮華侵占,本質被棄”,課堂追求一種虛假的、表面的熱鬧,教師關注的不是真正的學習質量,而是學習形式。語文教學的本質狀態就是感受語言、品味語言、研究語言,這樣的課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裝飾的真實的課堂、扎實的課堂、樸實的課堂,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闡述如何體現語文教學“透徹理解、深層內化、靈活運用”語言的目標:含英咀華,層層剖析,引領學生透徹理解語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學生深層內化語言;情景交融,遷移創新,組織學生靈活運用語言。
關鍵詞:理解;內化;運用;語言
乘著“落實常規,輕負提質”之風,常常深入老師的課堂,從部分老師的課堂上收獲了“理念轉變,實效倍增”的欣喜,也在不少語文老師的課堂中感受了一份“浮華侵占,本質被棄”的茫然。我們一直在呼吁語文課堂教學要真實、樸實、扎實,然而依然“亂花漸欲迷人眼”。課堂上看起來學生發言多了,思維活躍了,整個課堂教師幻燈一直閃爍,比之傳統的課堂教學似乎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仔細分析后不難發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虛假的、表面的熱鬧,教師關注的其實不是真正的學習質量,而是學習形式,這顯然有悖于語文教學的“真”與“實”。
語文教學的本質狀態就是感受語言、品味語言、研究語言。這樣的課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裝飾的真實的課堂、扎實的課堂、樸實的課堂。曾在數年前有幸參加了“麗水市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與語言運用”專題研討活動,兩堂本色本位的語文課和老師的精彩點評、獨到見解依然記憶猶新,從那時起將自己的語文教學目標明確定位為引導學生“透徹理解、深層內化、靈活運用”語言,力求體現“語文味”,頗有收獲,試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含英咀華,層層剖析,引領學生透徹理解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語言是提升學生語言感悟水平的前提。只有讓學生觸摸、理解和品味語言,進行切實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功訓練,才能有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談得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的表達,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語言呢?
1.層層深入,挖掘“言外之意”
一定語境中的語言往往蘊意豐富,而對于理解和感悟水平尚處啟蒙階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語句的言外之意,離不開老師的精心引導。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引導學生理解“碰壁”一詞,就別具匠心。她在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魯迅與周曄“談碰壁”這一組對話后,即問“伯父究竟碰了什么壁?他為什么碰壁呢?”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這段話(課件出示介紹當時社會背景的一段話),請學生聯系這一背景談談對“碰壁”的理解,學生自然說出所謂“碰壁”就是與黑暗勢力作斗爭。朱老師乘興追問:“這時你仿佛看見了一個怎么的伯父昵?”由對“碰壁”一詞的理解到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解讀魯迅先生的優秀品質,層層深入,透徹而到位。
2.提綱挈領,培養思維品質
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且是思維的工具,人要借助語言思考、表達。學生對語言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也就是掌握思維的工具,并使思維得到發展的過程。人的思維水平的高低與思維品質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是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程度、思維方式、生活經驗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其閱讀視角難免片面或歪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如,通過多元解讀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感悟句子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而這些思維品質的形成又為學生深入理解語言打下扎實的基礎,可謂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咀嚼品味,感知語言溫度
漢語言是世界上情感最為豐富的語言,每個字詞都是體現情感的符號,每個字詞都充盈著生命的呼吸,正所謂“語言有溫度,字字皆有情。”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語句的語義、情感是不同的,這正是語言的情意功能。所謂語言的“溫度”,就是指蘊含其中的情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時一句話、一個詞可以融化心中堅冰,有時僅一個字,卻透出陣陣寒意。引領學生享受語言之美,感知語言傳遞的冷暖,也是促使學生透徹理解語言的必要手段。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時,我就用詩歌般的語言,扣住“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一句,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先讀準字音,再讀懂“嘆息”“哭泣”“傾訴”“吶喊”等詞語的涵義,在讀中感受小時候阿炳的天真無邪,在讀中想象成年阿炳“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的艱難生活,在讀中領悟阿炳對音樂、生活的熱愛……在學生與阿炳、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的多次誦讀中,充分體會到阿炳的不幸命運和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從中理解了兩次聽泉,為什么小時候的阿炳只能聽到泉聲,而十多年后卻聽出了泉聲中豐富的內涵。
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學生深層內化語言
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深層內化”是語言積累的存在形式,也是溝通理解與運用的橋梁。只有積累豐富了,才能自如地運用語言。我們不妨從以下兩點著手內化語言:
1.反復誦讀和復述精彩片段
朗朗上口的片段,詞匯豐富的章節,雋永經典的美文,都是學生誦讀積累的好材料。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非常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佳句美文,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全身心地沉浸于生動鮮活的言語中,使自己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文字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化為悅耳動聽的聲音,洋溢出濃濃的韻味,悄悄流入學生的心田,也激起了學生積累語言的濃厚興趣,從而為自如地表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精心提煉語言的表達形式
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如語言的結合形式,文間的留白,段落間的呼應,遣詞造句的精妙等,有助于促進語言的深層內化。我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曾組織學生讀魯迅先生與侄女“談碰壁”這一段對話前,通過課件演示了沒有提示語、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后等對話描寫形式,讓學生明白用好提示語也是一門學問,可增強語言的生動性。這樣一強化,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提示語的用法的吸收內化。一位老師在教學《刷子李》時,抓住文本中的“果然”“居然”“竟然”“忽然”這幾個詞感知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也讓學生驚覺語言表達之妙。
三、情景交融,遷移創新,組織學生靈活運用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因此,我們要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習得,將豐富的語言積累靈活運用,逐漸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這也是語言學習活動的歸宿。
1.語寫結合,模仿遷移
語言能力的形成大都經過由吸收到模仿再到獨創的過程。談寫結合的實質是根據待定需要學習課文的結構特點、表現手法,通過模仿學會遷移。我在教學時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補白、仿寫句子、擴寫下文等寫話練習,既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又引領學生親近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的親密對話,一舉多得。
2.創設情境,抒寫心聲
語言文字的能力不是抽象的,它不能脫離人的見解和思想而孤立存在,語言文字在具體的情境中使用,也來源于具體的情境,學生只有在豐富的經歷和活動中使用語言文字時,才能積極地學習語言文字并掌握它的規律。我曾在本校舉行“各級名師教學展示活動”中,抓住學生臨近畢業分別的契機,設計了一堂以“依依惜別”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始以“別”字作引,組織學生進行了系列語言學習活動:積累表達離愁別緒的詞語→誦讀古代離別詩中的經典名句→述說六年小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往事(捕捉習作素材)→抒寫對母校、老師、同學的離別之情→聆聽老師的離別寄語→交流20年后的名片,播下理想的種子。這一系列的活動將字、詞、句、段、篇的內在聯系,聽、說、讀、寫、交際能力的培養融于“依依惜別”情境中,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體驗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樂趣。學生的如珠妙語,也讓我感受到創設一定的語言活動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展現學生的文采,豐富學生的情感。
崔巒老師曾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扎實、樸實。而要真真實實地做到這‘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心。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我愿懷著一顆虔誠之心,耕耘于小學語文課堂,追求閱讀理解與語言運用的最高境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一貫.“高耗低效”語文教學呼喚“低碳”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0.
[2]汪潮.語文教學專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03.
[3]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1.
[4]諸向陽.關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斷想[J].語文教學通訊,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