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婷
摘 要: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在新課程的教學背景下,教學更加強調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老師在教學中,應該著力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努力思考,積極參與,根據老師的引導,努力挖掘自身的潛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能夠有自己的學習能力,那么對學生的發展也將提供很大的好處。
關鍵詞:小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葉圣陶先生曾說,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呢?假如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學生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從靠以記憶為主的模仿,轉變為以思考為主的理解。這是一個重要的銜接段,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階段。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學發展需要,小學階段教學需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做好準備。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有針對性地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則是一個難點。那么,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一番簡要論述。
一、培養自主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預習
實踐證明,始終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牢記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上結合學科的特點,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向課堂要效益、要質量。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利用課前預習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僅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課堂的教學,使得課堂上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容易。高年級的學生,由于在學習上的水平已經有所差異,那么可以進行分層學習。老師可以分幾個層次進行課前預習的布置。比如,全部學生需要了解下節課講課的內容,大部分學生需要對所需內容有基本的了解,少數學生需要對新內容有自己的認識。這樣分層布置任務,可以讓所有的學生有自己的目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對新課進行預習。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發現難點,從而在課堂上進行答疑解惑,或者課后不懂的請教老師。
二、培養自主學習,要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自主學習,突出的是學生的自主性。但是如果老師將全部的時間都大包大攬地控制了,那么學生除了被動地接受還有什么辦法。因此,課堂上,老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其進行思考分析,使剛才講到的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且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向學生灌輸自主學習的理念,讓他們勤動腦,多思考。
為了促進學生的課堂自主思考學習,老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要讓學生感覺到輕松,讓他們敢于發言,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只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促使學生思考、發言,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面對的是一群學習水平有差距的學生,因此,課堂上應該注意區別對待,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特別是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如何激發他們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是老師課堂教學的一個重任。因為,學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學生不主動學習,那么他將遇到更多的學習困難。因此,老師應該重視對于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
三、培養自主學習,要科學完成作業
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檢驗,是對學生接受水平的評定,這樣,老師就能從中得到及時的反饋,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且在實踐中,還能熟練運用,進而能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新課改下,作業不僅僅是機械的重復,更強調了能力和拓展。因此,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于自身水平能力的提高過程。所以應該重視自己的作業。
3月31日,陜西省教育廳出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督查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作業量不得超過1小時,超量的作業,學生和家長有權拒絕寫。《辦法》規定,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得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學生書面家庭作業量每天控制在1小時以內。這是對于傳統填鴨式教學和題海戰術的一種否定。小學高年級作業,并不是靠作業的多少來衡量效果的,而是需要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作業,通過自主學習來提高學習效果。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新世紀對新型人才的呼喚,都促使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既然自主學習有如此多的好處,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推動自主教學就很有必要性。但是我國目前教與學的方式,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仍然以接受式為主,所以需要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馬艷云.小學高年級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
[2]李開斌.讓數學課堂“動”起來[J].中國校外教育,2010(23).
[3]孫麗芳,張雅明.小學高年級兒童元認知發展特點及干預[J].教學研究,2010(06).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