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佳


摘 要:區域隔斷作為幼兒園區域設置的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但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教師更多關注材料投放,而忽視了區域隔斷與區域之間的關系,較多采用現成的玩具柜進行區域隔斷。現成的區域隔斷材料,裝飾性強但是缺乏材料與幼兒的互動性。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入手,闡述了教師引導幼兒合理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區域隔斷,并充分發揮區域隔斷多功能性的過程,與此同時,教師也在逐步反思中獲得了專業提升。
關鍵詞:區域;隔斷;多功能
隔斷是用來分割房間和建筑物內部空間的,要求能達到通風、采光的效果,并要求自身質量輕、厚度薄、便于拆移和具有一定剛度及隔聲能力。本文所指的區域隔斷是用來分割區域,形成相對獨立、半封閉式的區域范圍,便于幼兒進行區域活動。一般情況下,需要安靜的區域要呈半封閉式,適合用高而厚重的隔斷物,使在其內部活動的幼兒感覺安靜;互動性區域需呈開放狀態,隔斷物要短、矮,便于幼兒出入自如。
我經常會在區域的創設中碰到問題。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隔斷很多的時候采用了現成的材料,方便省力。但是這樣對于幼兒來說可能意義和利用的價值不夠大,而如何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區域隔斷,又能發揮隔斷的其他價值呢?以下通過案例闡述多功能區域隔斷的由來:從家長那收集來的廢舊物品中發現有一堆鞋盒,經過幼兒的不斷嘗試,最后將這些鞋盒作為區域布置的隔斷,體現了區域中鞋盒的再次利用。
[案例描述]
開學前期,我都在為布置幼兒操作的環境和區域而忙碌,我總在想:這里放什么材料比較好。兩個區域之間有什么材料進行隔斷會又方便又好看。而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來布置的,可開學后幼兒進入區域操作后,就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擁擠的書架帶來的“腦力激蕩”。
圖一:我們的“快樂書吧”,區域小,書本的陳列雜而亂。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小朋友在書吧看書時,說:“老師,我們的書怎么這么亂啊?我都找不到我要看的書了呢。”
“那我們一起來整理一下,好嗎?”
幼兒就開始幫忙整理了,將大的書放一起,小的書放一起。但他們又說“老師,可是書還是很多啊,怎么辦?”
“老師,這樣放,我還是找不到我要看的書啊。”
“那讓我們想想哦。”
他們正在想辦法的時候,我將家長帶來的鞋盒整理出來。這時,一位小朋友走了過來問:“老師,我們能給書找個家嗎?”“可以啊,這可是個好辦法,你想一想,給書找個什么樣的家?”他看到我手中的鞋盒,似乎有了答案,“老師,就用這些鞋盒吧!”
一開始幼兒對于鞋盒的作用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將鞋盒一個一個放在了區域里,并將書堆放在了鞋盒上。我發現區域變小了,幼兒不能在區域里自由自在地閱讀,有時碰到硬硬的鞋盒會感到疼痛。這時,我問幼兒:“你們既然給書找到了家,那怎么將它變得更美觀呢?”幼兒拿著鞋盒,告訴我:“老師,可以把它們像積木一樣搭起來。”“老師,也可以把它們堆起來。”
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后,幼兒就開始動手搭起來了。很快他們就搭好了一堵“墻”,可是問題馬上就出來了:幼兒不小心一碰就會翻倒,之后他們就開始手忙腳亂地搭起來,我換了幾位幼兒來操作,可還是不行。我趁機問幼兒:“為什么老是要翻倒啊?那我們想想怎么不讓它翻倒呢?”
“讓我來搭吧,我爸爸是造房子的。我在家經常和爸爸用玩具造房子的游戲。”一位幼兒馬上說。
“那你來試試。”
幼兒將鞋盒一個一個地搭起來。可是總會出現倒塌的現象,經過幼兒不斷的地嘗試將它們搭起來,最后終于沒有翻倒了。之后我出示了一些關于造房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看磚塊的結構,讓幼兒把自己搭建的“房子”與圖片里的做比較。從中發現了交叉搭建的辦法。
幾位幼兒馬上動手搭起來了,沒多久就把鞋盒都搭建好了。
“我們的鞋盒搭好了,和那房子一樣了。”幼兒齊歡呼。
“嗯,你們真能干,想了一個這么好的辦法。”
多功能“隔斷”的開發,經過幼兒搭建的鞋盒,區域也大了,幼兒進去的人數也增多了。可是幼兒進入的時候總會碰到那些鞋盒,一碰到就會翻倒。幼兒總是在那手忙腳亂地整理那些鞋盒。我就問他們:“怎么還是會倒啊?那怎么才能不讓它翻倒呢?”
“老師,用膠水膠牢就不會倒了。”
“用那個粘粘紙也不會倒的。”
“恩,是個好辦法。那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這時有幼兒發現幾個鞋盒破了,來告訴我:“老師,這鞋盒都破了,不就很難看了啊。”“老師,我家有漂亮的紙可以讓它也變漂亮。”一個幼兒接著又說。
我拿出不干膠告訴他們:“我用不干膠也能讓它們變得很漂亮的。”
幼兒們將我包裝好的盒子像搭房子一樣搭起來,再用他們所說的用膠水固定。他們很快就完成了。
“小朋友,你們把鞋盒都固定好了,太棒了!那你們想想鞋盒上還能擺些什么啊?”
“可以放書,這樣書就有家了”幼兒們異口同聲地說。
“噢,那還可以放什么呢?你們再想想,也可以回家問問你的爸爸媽媽。”
幼兒將這些鞋盒壘起來,即做了區域的隔斷,也讓書有了個“家”。
圖二:調整后的“快樂書吧”
陳列得井然有序。
[案例分析與反思]
作為教師要關注每個幼兒,觀察幼兒與材料、環境的互動,這樣才能充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有利于正確指導和幫助幼兒。教師應從一個引領者成為一個尊重幼兒意愿的支持者和等待者。在案例中我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中我尊重每個幼兒,讓幼兒的天性得到發揮,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思維。
1.敏感的引發者
教師應做個有心人,站在幼兒的視角看問題,和幼兒一起討論、商量、解決疑惑,而避免把直接的答案去告訴幼兒。如何利用廢舊的鞋盒,教師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去積極參與、思考。教師也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捕捉幼兒的思維,和幼兒一起投入到每一個環節中,與他們共同成長。要善于傾聽幼兒,懂得引導他們,做個敏感的引發者。
2.默默的支持者
幼兒的回答是千奇百怪的,不要給予否定,一旦給予否定,幼兒就會失去積極性。在幼兒的操作環節中,教師應給予幼兒肯定,讓幼兒充滿自信心、積極性來操作,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幼兒經過不斷的嘗試,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這項活動。從中也激發了幼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也告訴了教師應做個默默地支持者!
3.耐心的等待者
在操作中難免會有失誤,教師要給予鼓勵,讓幼兒拾起信心,敢于面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在操作中,幼兒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和幼兒一起去解決問題,這樣幼兒就會有信心繼續往下操作了。而幼兒一旦得到教師的表揚就會想更多的辦法,讓問題很快地解決了。通過教師的耐心等待,幼兒的自信操作,完成了鞋盒的用處。
區域的隔斷能給幼兒提供有利于活動的環境。在不斷反思中,我領悟到:要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從中發現區域隔斷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將繼續深入開展對區域隔斷的研究,去探究有效創設區域隔斷的策略。
參考文獻:
韋葦.幼兒文學不必諱言功利[J].山東教育,1999(36).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