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英語教師話語是一門獨特的語言藝術,教師話語得當,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輸入;教師話語真實,可滿足學生真實交際的需求;教師話語留白,可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優化教師的提問藝術,可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空間。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師;語言習得
教師話語的數量和質量會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Hakansson,1986)。教師話語的數量、提問方式、師生間的交互調整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英語習得的成功與否。正如Nunan (1991)指出:“在外語和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的語言習得兩者都是關鍵的,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與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因為它本身還起著目的語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又一重要途徑。”因此,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方式與話語的質與量,是一門獨特的語言藝術。
一、用真實的語言組織教學,滿足學生真實交際的需求
有些教師容易受大綱和教材的限制,緊緊圍繞書本要求進行語言輸入,有些輸入不真實,有些輸入早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輸入不應局限于傳統教學,不應束縛于教材課本上的固有詞匯,應該做到大膽突破,豐富詞匯,擴充數量,任何能夠幫助學生易于理解、促進思想交流的語言,教師都可以進行語言輸入,這樣能幫助學生理解得更詳細、更徹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際,否則就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干巴巴的“表演”,不利于語言的習得。
例如,在學生學習家庭成員的時候,教師就要圍繞自己的爸爸媽媽和自己說,不敢提及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或孩子,因為擔心學生聽不懂,甚至職業也是選擇書上學生已知,而避免談實際真實的工作,原因也是免得學生聽不懂。相反,教師如果真實地介紹家庭學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自身真實交際的需求。他們會積極舉手詢問父母職業的表達方法,還會打聽姑姑、舅舅、表哥等的英語表達。這樣,學生又拓展學習了一些職業以及一些家庭成員的英語表達,真正滿足了學生真實交際的需求。
要達到真實交際,課堂中討論的話題就必須是學生感興趣或由學生自己提出的話題。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習慣等因素,堅持“因時因地”原則,才能把握住合適的教學話題,才能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話題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共鳴和參與熱情。
二、用豐富的語言組織交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輸入
語言習得離不開充分的語言輸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面和口頭表達的機會,安排設計合適的課堂任務,為學生創設語言輸入的氛圍和環境。雖然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在語言習得中非常重要,但學習者除了盡可能多地接收可理解的輸入外,還必須通過有意義的語言輸出才能達到對目的語運用的準確性和流利性。輸出在語言習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輸出能迫使學習者注意表達意義的語言形式;輸出能推動學習者提高和擴展語法知識。只有當學習者受到推動時,語言輸出才有助于他們的語言習得(Swain,1995)。
例如,在執教江蘇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時,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反復輸入:Where are you from?/ Do you speak...? 這是本單元的核心句型,學生聽懂與交流沒有任何問題。同時,還可以適時變換句式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等語言。情境未變,所以學生基本上還都能聽懂。當學生理解了這些句式后,我又設計了“調查明星”的任務,訪問是開放的,使學生可以大量實際操練這些句式,通過自己的語言輸出獲取想要的信息。適度的語言輸入,讓大部分學生除了會運用規定的內容,同時也掌握了“What country is it?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Do you come from...?”等有關國家、國籍、語言的相關句子和詞匯。
三、用“留白”藝術組織活動,為學生創設更多交流的機會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會話模式存在一個明顯特征:教師與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常常沒有“信息溝(information gap)”,教師在預先知道問題答案的前提下,通過向學生提問來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識。我認為,課前作為學生的熱身環節,教師應學會“閉嘴藝術”,把交流的機會全部還給學生,比如:每天課前有一名學生交流英語故事,其他學生回答故事中的問題;每天有一名學生坐在班級前的“hot chair”上,由其他學生向他(她)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讓其回答等,教師只要適時幫助與評價即可。
還有一些教師把課堂設計得滿滿當當, 只好剝奪學生的話語權,喜歡用tell的方式來提供信息。比如,提供非常清晰的人物、情境圖片,還讓學生回答:where, who, what,圖上已經非常清楚,屬于明知故問;又如,學習了比較級以后,教師創設情境,提供很多學校的舊照和如今的照片,讓學生來描述、比較十年前和現在的學校,并提供了范句:It is ... than ten years ago.結果就變成了學生造句,而不是真正地運用語言。如果沒有那些照片和范句,學生就可以自主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表達的比較之處一定遠遠不止那些,而可以用的語言也一定遠遠不止那一句。有時候教師也要學會 “留白藝術”,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機會更多地、真正地交流目的語。
四、優化教師提問話語,激活學生語言思維空間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廣泛,成為教師言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務必做好課堂提問的設計,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師生互動的質量,有效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教師提問一般包括:程序型問題、展示型問題和參閱型問題。筆者認為在日常教學中應努力做到:
1.豐富程序型問題
程序型問題往往與課堂進展程序和課堂管理的指令有關,目的在于落實教學計劃,實施課堂活動,檢查學生的理解狀況。此類問題如:Are you ready?Would you please read after me?Understand?Right?等。這種問題往往是對新語言知識的展示,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培養語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但這類問題原則上使用過多或過于隨意。像過多Understand?Right?同一句式的提問,既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實踐機會,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因為這種提問方式以教師控制課堂為主,學生只能回答“Yes.”因此,提問的多樣性對學生學習語言非常有益。如教師想了解學生“明白了嗎?”除了“Understand?”還可以說“Are you clear?Have you got it?May I continue?Any questions?... ”經常變換語言,加大與豐富語言輸入。尤其要多問“Any questions?”鼓勵學生提問,準確發現學生學習困難之所在,通過對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新的語言點。
2.多設參閱型問題
參閱型問題是教師并不知道學生會如何回答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回答的問題。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新信息而向學生發問,課文中沒有現成答案。
如學習了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A后,
教師提問(1):How do you think of their weekends?
學生生成:interesting,busy,wonderful,happy,normal,tired,free等多個形容詞,實現了非常好的資源互補。
教師提問(2):What kind of weekend would you like?Why?
學生生成:Id like a free weekend, because I am too busy from Monday to Friday.
Id like a wonderful weekend, because I always need to do a lot of homework and have some classes at the weekends. I dont like them ...學生再次自然運用這些剛剛生成的新詞匯,并進行了真實的情感交流。
教師提問(3):What do you want to do at the weekends?
學生生成:I want to do a little homework and stop playing the piano for two days. I want to have a camping trip with my friends. We can stay outside and sleep in a tent. 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熱烈的討論與積極地參與,促成了多個精彩的語言輸出。
可見,參閱型問題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真實的信息尋求,多采用參閱型問題可以使課堂上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交際活動,會促進學生更加復雜的語言輸出,使師生或生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更接近自然交際(Brock,1986)。
綜上所述,教師話語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不僅體現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而且體現在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善于運用語言藝術來增強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精煉教師用語,把更多的語言練習的機會讓給學生;不斷提升教師語言的質量,給學生提供更多真實交際的機會。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不斷完善話語輸入,把握好語言輸入的針對性、開放度、難易度,才能使學生的的語言學習得到更好的促進,學生運用語言的水平才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梅,王慶.提高英語教師話語質量的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0(04).
[2]王葵.英語教師話語的構成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08(3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