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珍 楊彥勇
摘 要:歷史課作為傳授社會科學知識課,是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主渠道,歷史教師有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之責。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關鍵詞:學生;人文素養;歷史課堂
關于人文素養的概念,不同歷史時期賦予了不同的內含。
從字面上來解釋“人文”一詞,它是指人的文化知識,如,各種社會科學知識;而“素養”一詞,則是指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包括人的能力和精神兩種要素。簡單地說,人文素養就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學習實踐中,將人類優秀的文化知識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熏陶、通過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表現出來,形成一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人文素養的核心就是“學會做人”。人文素養不同,人的品格也就不同,為人處世的方式和原則也就不一樣。我們需要造就的應該是有良知的人,充滿了智慧的人,有修養有內涵的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培養學生“學會做人”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
歷史學科是一門社會科學,歷史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引導、培養,不僅能夠教會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使學生成為有良知、有智慧、有修養、有內涵的人,而且可通過豐富的人文知識的學習和轉化,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要常抓不懈。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渠道很多,總結自己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經驗,我認為可借助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借助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民族都有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創造本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涉及政治、經濟、地理、科技、文學、藝術等各類社會科學知識,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凝聚,體現了各民族集體的文化素養,作為歷史教師要善于用這些豐富的民族人文知識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培養學生。
二、借助各民族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的事跡和著名人物的成就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上的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歷史時期涌現出來的每一位先進人物身上都有著高尚的人格魅力,如,勇敢、堅強、不怕犧牲、遠大志向、愛國精神等;而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他們取得重大成就的過程中,往往所表現的勤奮、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獻身科學的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去學習和養成,我們作為歷史教師要借助這些人物的品質,去培養我們的學生,增強學生的良好品質,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結果、影響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發生是不僅僅具有偶然性,還有主、客觀的原因,而且每一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生原因與結果之間都有內在聯系,教師要在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結果、影響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借助學生在歷史課堂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團隊精神鞏固人文素養
隨著國家對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推進,課堂教學模式增添了新的色彩,課堂上了有了生機和活力。在歷史課堂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倡導。小組合作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師生都是在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參與學習,特別是學生能夠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動手實踐,親身體驗,相互攜手,共同去解決問題,這一學習過程既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又能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展示。尊重學生人格的學習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這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鞏固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插上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翅膀,就給了學生無盡的學習空間,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團隊合作精神,是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外在表現和內涵所在。借助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達到在實踐中鞏固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的人才,這既是新時期歷史課程的要求,又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五、借助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教師本身就是學生提高人才素養的榜樣和受教育的現成資源。中學生具有較高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教師本身良好的人文素養、淵博的知識,都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示出優美的風采,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更無形的人文教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這樣才能做到以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無論從歷史課程的內容還是到歷史課程的形式,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的教學資源,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歷史知識,還要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要讓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使他們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有較高人文素養的合格人才,培養學生“學會做人”。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