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宜青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活動式教學”,這一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著手,主要探討了“活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這一問題。
關鍵詞:活動式教學;小學數學;實踐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師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明確教學目標,開展合適的活動
活動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利用幽默笑話等多種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學習的狀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目標,然后再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設計幾個關于上節課的由淺入深的數學問題,然后讓學生來回答,鼓勵每一位學生都要積極回答問題,教師要將簡單的問題留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將難一點的問題留給基礎較好的學生,以此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搶答以及發言,讓學生跟著教學思路走,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整個課堂活動中。
二、明確教學目標,從教學細節出發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數學教育中應該注重學生如何利用計算方法,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解決自己所遇到的數學問題。比如,當老師要講解“連加連減的混合運算”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假設小明的媽媽買了20支鉛筆,今天被小明用了3支,過了幾天爸爸去文具店又為小明買了7支鉛筆,那么小明現在有多少支鉛筆呢?教師這樣做將抽象的數學題變成了生活中的事件,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性與發散性思維,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活動式教學”方法,轉變了學生的學習地位,并且這種教學方法既促使小學數學教師的授課效率得以提高,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任程.數學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J].現代交際,2013(04).
[2]梁鋒.探討活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