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利萍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作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壯族擁有熱愛大自然、珍惜個體生命、提升生命價值、不斷詮釋生命意義等重生意識,并由此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重生文化。千百年來這些重生文化被壯民族不斷地繼承、發揚、豐富和完善,已成為壯族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和行為觀念,是壯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對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生態美學視野下探討壯族傳統重生文化,對培養我們的生命意識,增進身心健康將會有積極的影響,對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壯族文化生態林的根系是繁多的……而其最主要、最為粗壯的根系,首推為其重生文化根系。”“所謂重生文化根系,是對生命的珍視,對生命力的歡欣和欣賞的一種行為觀念。”[1]對個體生命的珍惜與熱愛、提升生命價值、不斷詮釋生命意義等重生意識表現在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形成代代相傳的習俗和行為觀念。例如:打三朝、滿月酒、過生日、找寄爹(或寄媽)、戀愛、結婚、祝壽、補糧、備壽木壽衣、掃墓、祭祖;跟稻作生產相關的習俗和節日,如螞拐節、三月三歌節、插秧節、牛魂節、禾神節、六月節等;還有跟祭祖有關的節日:春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四等,這些都是壯民族重生意識的具體表現,也是重生文化的具體內容。這些傳統節日和習俗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千百年來對民眾的心性完善和身體健康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成為壯族約定俗成的生活內容,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在當代生態美學思想的觀照下,重生文化更顯其特殊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重生意識和重生文化各有不同,本文旨在論述壯族的重生意識和文化。
“生態美學是從一種新的存在觀的高度,重新思考人與現實、人與自然、人與文化間的審美關系,是對美學現代性的深入思考與反省。”“生態美學以當代社會的人文價值為基點,更注重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把思考的理論觀點貼近生命本源和生命的存在,用生態系統觀和生態價值觀看待社會,為人類的文化、藝術和美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生長空間和方向?!薄皩ι嬖诘淖鹬睾蜔釔圻@既是生態學也是生態美學最重要與最基本的精神。”[2]壯民族的重生意識使他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具有豐富深刻的生態美學意義的重生文化。
“趨生避死,是所有生命體的本能,人類作為最高級的生命體,除了具有衛護生命的本能之外,更是有意識地追求生命的強盛和生命的延綿,所以在每個古老民族的文化根底里,都潛在著一種重生意識,這種重生意識結合著各民族的獨特生活環境而形成形態各異的文化表征”“重生文化其核心首先是對自己生命的珍視,對生命存在狀態的關注,對生命繁衍的渴求?!保?]壯民族歷來有敬重祖先的優良傳統,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祭祀祖先。大型的祭祖活動主要在幾個重大的節日:春節、布洛陀節、三月三節(或清明節)、中元節,而在其他節日各家各戶都有小型的祭祖活動。農歷二月十九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到三月初九成千上萬的壯族民眾從四面八方趕到廣西田陽縣的敢壯山祭拜始祖布洛陀,祭祀場面非常宏大,氣氛莊嚴肅穆,民眾態度虔誠恭敬;農歷三月三這天有掃墓的習俗(有些地方受漢族習俗影響在清明節掃墓),先是全族人一起祭祀大祖(最老的祖墳),然后是各家各戶自己祭祀小祖。這些活動不僅僅是祈求祖宗的保佑,更重要的是讓后人知道生命之源,勿忘記生命之本,要更好地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使生命更具價值和意義。
在壯族地區,一個人從出生到壽終正寢,有一系列的跟生命有關的習俗活動,或慶祝生命的誕生,或祈求健康長壽,一系列的活動體現了壯民族對生命的珍視和熱愛。
在河池壯族地區,小孩一出生,婆家就派人前往外婆家報喜,第三天就請外婆家的親戚朋友吃飯慶祝一番,叫“打三朝”。打三朝的主要內容是外婆家給孩子的母親送雞、蛋、糯米等營養品,給孩子送穿戴的衣物,還要給孩子取名等,表達對新生命的重視和喜悅之情。婆家除了準備雞鴨魚肉外,還要準備自釀的甜酒招待外婆家來的客人,表示讓客人分享甜蜜和幸福;待孩子滿月時,請“滿月酒”?!皾M月酒”比結婚酒還要熱鬧,婆家、外婆家的親朋好友都來賀喜,祝福主人家增口添丁,祝愿小孩子快長快大、聰明伶俐。來吃“滿月酒”的賓客一般都給孩子送衣物或打封包,而外婆是一定要給孩子送背帶的,這是外婆的專利,別人不能代勞。背帶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間繡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用自紡棉布制作而成。按壯族民間的說法是:用外婆送的背帶背孩子,孩子就會健康成長。待孩子會走路、不用背帶之后母親就把它當做寶貝珍藏箱底,作永久的紀念;當孩子滿周歲時要給孩子過生日,給孩子“抓周”,把玩具、紙筆、食物等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抓,根據孩子抓的東西來預測孩子將來的興趣愛好和前途;壯族民間有給孩子找寄爹、寄媽的習俗,如果小孩子體弱多病,做父母的就找算命先生(或師公、仙姑)看小孩的生辰八字,按照五行相生的關系找一個命中能“生”(養)他(她)的人做寄爹或寄媽,意思是把小孩的命寄養在他們家中,每逢初一、十五小孩就到寄爹寄媽家去吃一頓飯,或拿寄爹寄媽家的米回來,相信初一、十五煮來吃,就會健康成長。
壯民族注重孝道。民間即有“家中有老是個寶”的說法,希望長輩健康長壽。一般來說,父母上了50歲以后,每到生日兒女們都會給他們祝壽。如果父母身體不太好,還要請算命先生看生辰八字,看命中是否“缺糧”(生命即將終結),如果“缺糧”,做兒女的還要給他們“補糧”,以期父母身體健康、壽命延續。此俗在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縣最盛。補糧儀式很繁復,但是為了父母能健康長壽兒女們是不怕麻煩的,該做的都盡量做好。有請師公來做法事的,有請親戚朋友一起來給老人補糧祝壽的,兒孫滿堂,其樂融融。補糧儀式不但給老人補了物質糧食,而且還給老人補了精神糧食,因此老人能延年益壽。而對于上了61歲的老人,兒女會開始準備壽木棺材和壽衣,其意圖是讓老人消除后顧之憂,達成安心生活、壽命延長的目的。
可以看出,壯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顯得積極樂觀而又從容不迫,追求幸福而又心態平和,順應然自然而又有所做為,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壯族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文化財富,實現了生命價值的提升。在現實生活中各人有各人的生命價值,每個民族的生命觀、價值觀也不一樣。但總的來說都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活得幸福、快樂、有意義,能給后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為這個社會創造出一份屬于自己的價值,那就等于浪費生命,他的生命也毫無價值和意義。如果他為社會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價值,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增值,這是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的最好詮釋。狹義的重生是注重自身的生存發展,而廣義的重生是注重廣大民眾的生存發展。壯族人民不僅注重自身的生存發展,而且注重廣大民眾的生存發展。
作為稻作民族的壯族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化。從左江、右江兩岸等地出土的石杵、石磨棒、石錘、石磨盤等加工(脫殼)稻谷的工具來看,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而左右江兩岸居住的民族主要是壯族,據此可以認為:最早進行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是壯族。在壯族地區民眾以大米為尊。以大米制品為貴。稻米在民眾的生存實踐中具有神圣性。祭祀、節慶所用的米制品都是大米制品,如大米飯、糍粑糕點、米酒之類。壯族民間敘事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與稻作有關者甚多,如《布洛陀》《布伯》《五羊城的故事》《狗偷稻種的故事》等。直到現在,壯族部分地方如凌云縣,稻谷成熟后煮的第一碗米飯是給狗吃的,以感謝狗為人類偷稻種的辛勞。壯族地區的陶器、壯錦、銅鼓、花山壁畫等花紋都與青蛙、稻穗等稻作文化元素有關。在民間舞蹈中,青蛙舞、扁擔舞、舂堂舞、淘春舞、燕球舞等,也與水稻種植和收割過程有關。稻作生產是壯族文化賴以產生、發展繁榮的基礎,“在這基礎上延續了原始文化的神秘感,產生了稻作民間宗教信仰,形成了稻作社會的一系列的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其中人壽年豐和生命不息是稻作文化的最集中體現?!保?]
在壯族的傳統節日中,跟稻作有關的節日不少,典型如螞拐(螞拐即青蛙)節。河池的東蘭、天峨等縣每年都過螞拐節。壯民族以青蛙為圖騰,這是稻作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壯族民間傳說中青蛙是雷王的女兒,“青蛙一開叫春雨就來到”,春耕大忙就開始了。螞拐節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主要環節有尋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人們通過祭祀螞拐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又如三月三節,這既是壯族民眾祭祀祖宗的日子也是春耕農忙前的節慶。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制好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臘肉來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是在這一天,田間地頭或大樹下、巖洞里,男男女女在自發形成的歌圩里盡情對唱山歌。農歷四月八的牛魂節,與桂西北地區壯族認為春耕時耕牛受到人的鞭打呵斥而失魂有關,因此要在春耕大忙之后的牛王生日,拿出糯米飯、臘肉等物供其享用。此外還打掃牛欄衛生,為牛招魂,并讓它休息。待到六月初六祭谷魂,家家戶戶殺雞、做糍粑到田間地頭祭“田公地母”,宴飲歡歌后開鐮收割。收完稻谷后又過“糍粑節”,用新收的糯米做糍粑,慶賀豐收。
種植水稻需要興修水利、搶種搶收,要團結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壯族特別注重好人際關系的維護,由此形成了勤勞勇敢、善良寬容、熱情大方、樂于助人的民族性格。這些性格特點使他們在生產生活中與鄰里和睦相處、團結互助,與周邊各族民眾友好往來、互通有無。在壯族地區有“打老庚”(或叫“認老庚”“認老同”)的習俗。在日常交往中,如果兩個同性人性格接近、志同道合,那么就會“打老庚”。老庚關系如同親兄弟姐妹,彼此間相敬如賓,互相拜訪,逢紅白喜事、農忙會互相幫忙。打老庚可以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在鳳山、東蘭、天峨等縣至今還流傳許多壯族人與周邊其他民族民眾打老庚的笑話,這些笑話反映了壯族人重感情、講信譽、熱情好客、心胸寬廣的品性。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稻作文化,與稻作生產相關的節日和習俗體現了壯民族敬畏大自然、尊重客觀規律,企圖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和努力。壯民族善于吸收、接納其他民族先進文化以發展完善本民族文化,因而使其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發展壯大且生生不息,實現生命價值的不斷提升。
孟子說過:“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因此,人不能只追求物質享受,還要有精神追求。由于古代壯族文字的使用不普遍,不能承擔起傳授知識、教育后代、傳承歷史的責任,于是,民間文學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重任。壯族的歷史源流、生產生活知識、倫理道德規范等,大都通過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代代傳承。壯族民間敘事如《布洛陀》《姆洛甲》《媽勒訪天邊》等,是壯族先民對天地萬物的形成和民族的起源發展歷程的樸素解釋;民間敘事在傳授生產生活經驗的同時還承擔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狗耕地的故事》《蛇郞的故事》《猴子的故事》等道德教化內容都很豐富。
壯民族居住的自然環境,多山高水險、交通不便,石山多土地少,但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卻十分積極樂觀。在壯年(農歷十一月)、布洛陀節、螞拐節、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莫一大王節等傳統節日里,民眾以積極樂觀、熱情開朗的態度投入其中。在此過程中,人們常常聚集對歌,自然形成歌圩。壯族的歷史、生產生活經驗、人生觀、價值觀等知識,往往通過歌圩得以代代傳承。在古代,壯族民間有“女人不會唱歌難出嫁,男人不會唱歌難娶媳”的說法,因此在壯鄉唱習山歌的習俗興盛。早在唐代宜州就出了個美名遠揚的“歌仙”——劉三姐,所謂“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壯族地區的歌風之盛民間早有定論。特別是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男女青年紛紛到歌圩上對唱情歌,表達愛慕之意,姑娘把繡球拋向心愛的小伙,若是小伙也看上這位姑娘就接住她拋來的繡球。雙方在進一步交往中情投意合,那么男方就會找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然后拿聘禮到女方家取生辰八字,八字相合就定親、結婚??梢哉f傳統上壯族青年的愛情大多是在歌圩上產生的,婚戀較為自由。不像漢族多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有選擇的自由。相形之下壯族的婚戀觀更具人性,更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個體生命的意義因而有更好的詮釋和彰顯。
在壯族地區結婚是人生大事,關系到生命的繁衍、生活的幸福、家業的繼承等重大問題,因此,婚姻歷來受到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派去提親、取生辰八字、定親、接新娘的人都要經過精選,一般是口才好、修養好而且是婚姻幸福的人。在物質需求方面,男方重聘禮,女方重陪嫁,看似都很愛面子,其實更多的是希望新人婚后生活幸福如意。結婚時一定要大擺酒席,宴請所有的親朋好友,先是女方家請“嫁女酒”。嫁女是不燃放煙花爆竹的,出嫁前新娘要唱哭嫁歌,主要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對兄弟姐妹的不舍之情。第二天輪到男方家請“接親酒”,這一天煙花爆竹響個不停,婚慶現場熱火朝天。參加婚禮的青年男女還會在村邊空曠之地或河邊樹下對唱情歌,形成歌圩,在歌圩上又有新的情侶產生。
民間文學和民間習俗都是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它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當前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一些社會成員,缺失對他人和自己生命的關注和熱愛,缺少社會責任感,死于自殺或他殺者屢見不鮮,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這是令人痛惜的社會現象。因此,如何關注個體生命、熱愛生活、培養重生意識就成為整個社會的焦點話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當下,很多神秘的自然現象已被科學揭秘,人們能夠更科學、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以科學思維來生產和生活。因此,很多壯族民間習俗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或由娛神轉為娛人。但是,重生意識已經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積淀在壯民族的心理而代代傳承。壯族聚居的河池市東蘭、巴馬、鳳山縣被譽為世界長壽金三角,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百歲以上的健在老人在東蘭、巴馬、鳳山所占的比例是世界長壽之鄉標準比例的數倍。這一長壽帶已引起專家學者的共同關注,并對其長壽原因進行實地考察與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這一地區民眾長壽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筆者認為傳統的重生文化恐怕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重生意識使人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積極樂觀,追求理想;重生文化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及人內心的和諧。深入挖掘壯族重生文化,對我們實行人文教育,促進人們身心健康成長,建設和諧社會、發展生態文明等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黃秉生.壯族文化根系與壯族文化生態美——壯族文化生態美研究之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83-84.
[2]李西建.美學的生態學時代:問題與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3):24-27.
[3]吳建冰,李作華.龍勝壯侗語族民俗文化的山區稻作文化背景與特征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7):17-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