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武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隨著高校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的推行,我們發現,不少文科和理科非歷史學專業的本科生選擇歷史學專業作為自己的雙學位專業。換句話說,許多非歷史學專業的本科生選擇修學歷史學專業的系列課程。因此,在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以往以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為單一授課對象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轉而形成了面向多學科學生授課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一來,傳統的以單純的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為備課對象和授課對象的“一對一”①所謂“一對一”,此指一個教師(包括一門課程)面向一個專業(學科)的學生進行授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模式,全然被雙學位制度下的“一對多”②所謂“一對多”,此指一個教師(包括一門課程)面向多個專業(學科)的學生進行授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所取代。在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由于眾多學生專業知識背景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第一學位學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不同,使得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的課堂教學摻雜著諸多不可預知的問題與因素,導致雙學位課程任課教師為此須得事先做出充分的估計與準備并隨時做出及時的應對。這就要求雙學位課程任課教師不能再固守傳統的“一對一”課堂教學模式,而是要徹底打破乃至摒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的傳統教學思維定勢,于是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對教學改革進行專門研究亦極重要。鑒此,筆者特就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專門探討,這不僅有利于構建雙學位選修課程高效課堂和提高雙學位課堂教學質量,而且可為高校雙學位本科教育系列課程教學提供必要的參照和借鑒,因而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
選修課程在當代高校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因此成為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觀測點,因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從中發現問題并切實加以改進。本文之所以選取選修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和切入點,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依據:
通常情況下,相對于專業必修課程而言,選修課程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一是選修課程具有課時量較少,課程內容專題性強,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強,教學內容選擇自由度較大,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靈活性較強等特點,既便于操作又不乏試點意義,更易于總結經驗以便推廣和應用。
二是以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作為試點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然后推廣到歷史學專業必修課程中,再總結再推廣,力爭覆蓋高校雙學位制度涵蓋的所有文理科專業系列課程的教學之中,最終合理構建起高校雙學位制度下所有專業課程教學面向多學科學生授課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三是通過對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實踐、總結和推廣,讓選修雙學位專業的多學科本科生在一種相對高效的課程教學模式中,真正學到學科專業知識,實實在在地具有“雙學位”的知識、素質與能力,使之可與第一學位相媲美,名副其實而非徒有其名!
上述這些獨特的優勢與意義表明,選取專業選修課進行研究,不僅具有可行性,同時也具有相當廣闊的推廣與應用價值,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效用。
縱觀國內外學術界,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問題給予適當關注、做過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譬如,陳學敏等的《雙學位本科教育研究》[1]、王峰等的《雙學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2]、王新莊等的《雙學位本科生培養:理念、模式與策略》[3]、陸曉陽等的《雙學位本科教育的發展取向研究》[4]、吳亞男的《論新形勢下大學本科雙學位教育的實施策略》[5]、陳蘇一的《淺談本科雙學位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6]、張靜靜等的《論我國雙學位教育的高效實施》[7]、彭立等的《完善我國雙學位本科教育的幾點建議》[8]、郝玉娟的《高校“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9]、鐘瓊的《高校本科雙學位教育發展趨勢研究》[10],等等,皆屬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但是,我們發現,迄今為止,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是從宏觀的角度對雙學位本科教育的內涵、理念、意義、定位、現狀、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研究,從教學改革的角度對雙學位制度下某一特定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微觀研究者為數尚屬不多,而對雙學位制度下高校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專門研究者,實屬鮮見,幾近空白,這對規范歷史學專業乃至所有文理科專業雙學位課程的課堂教學、提高雙學位本科教育課堂教學質量極為不利。這就給本文留下了一定的寫作空間和研究取向。實際上,在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所有文理科專業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皆面臨著面向多學科學生授課的問題,也就面臨著為適應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面向多學科學生不同的專業背景與專業基礎以及學科能力需求而進行的課程教學改革問題。由此而論,本文選取選修課程作為研究對象,無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較強的現實可行性以及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的“一對多”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我們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雙學位課程課堂教學的新形勢出發,合理選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多學科學生的共性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們特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內容做出如下設定:
一是理論研究。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教學理論是教學行動的指南,沒有理論指導的教學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在教學改革中,觀念的變革至關重要,一味地守住過往的傳統教育思維,勢必不利于新課程的改革。為此,我們務必首先從理論上加強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包括對教學理念的轉變、課程考核制度建設、教學評價制度建設、專業課程教材建設等諸問題的研究,為雙學位制度下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實踐提供必要而正確的理論指導,使雙學位課程教學能夠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有序推進。
二是實踐研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實踐是檢驗教學理論的唯一標準。為此,我們要加強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與創新研究,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整合、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方法的更革、教學手段的改進、師生互動關系的重構等問題的研究,藉此進一步檢驗和完善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的相關理論。
三是推廣應用研究。特定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只是我們從事本課題研究的手段,對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才是我們研究的最終目的。為此,除了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之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加強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應用的研究,對經過理論探索與實踐檢驗后初步形成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向歷史學專業必修課程再到向所有文理科雙學位課程進行推廣與應用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充分發揮本課題研究成果“由點到面”的輻射效應。
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專門研究,是基于雙學位本科教學有別于第一學位本科教學的客觀形勢而提出的一個研究課題。這一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力爭探索出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面向多學科學生授課的行之有效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然后推而廣之,為高校雙學位本科教育系列課程教學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可供參照的范式,為提高雙學位本科生的知識、素質與能力以及高校雙學位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作出貢獻。
在這一研究目標的驅動之下,本課題研究致力于達成以下3個創新目標:
一是打破傳統的“非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面向單一學科(專業)學生授課的思維定勢,切實樹立起“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授課面向多學科學生、服務多學科學生的全新教學理念。
二是以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為切入點和“試驗田”,在此基礎上通過“總結—推廣—再總結—再推廣”的方式,力爭使研究成果由對選修課程的成功試驗到推廣應用于必修課程,進而再廣泛推廣應用于所有的文理科專業雙學位課程,努力實現研究成果在所有學科(專業)課程推廣應用的全覆蓋。
三是通過對雙學位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探究和有效實踐,讓雙學位制度下的多學科本科生真正具備“雙學位”的知識、素質與能力,將學生真真正正地培養成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使雙學位系列課程的教學過程成為多學科學生建構新知體系的過程,從而無愧于“雙學位”的名號。
可以預見,通過本課題研究和實踐,在上述設定的研究目標和創新目標之下,其最終的直接受益者當是選擇歷史學專業作為雙學位教育的本科生,其間接受益者當是本課題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所及之各學科(專業)的本科生。
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學改革研究是一項極復雜而縝密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過程,涉及方方面面,可謂千頭萬緒。除了要求我們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創新目標等要素進行科學設定之外,還要對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問題進行明確界定,以便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厘定輕重,從而提高研究工作的實效性和研究成果的針對性。為此,我們認為,在對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系統研究時,應確定解決的重點問題,具體為:
一是深入探討如何突破“非雙學位”制度下形成的“一對一”課堂教學模式思維定勢,切實樹立起“雙學位”制度下形成的“一對多”課堂教學模式全新理念,為“雙學位”制度下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提供相應的理論指導。
二是深入探討如何實施雙學位制度下形成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一對多”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合理構建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一對多”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雙學位”制度下的必修課程高效課堂提供可資借鑒的實踐范式。在此基礎上,通過“總結—推廣—再總結—再推廣”,盡可能成為覆蓋所有文理科“雙學位”課程的高效課堂教學實踐參照體系。
三是深入探討如何充分發揮雙學位本科教育的比較優勢,使雙學位制度下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實施過程成為培養雙學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過程,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豐富、整合課程資源的課程建設過程,實現知識傳播、能力培養與課程建設的有機統一,進而有效實現雙學位本科教育的課程目標。
為有效推進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工作,以便達成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最終目標的實現,設定詳細的實施方案與研究計劃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課題研究工作有序推進的重要依據,是研究內容的具體化,是教學改革目標最終達成的前提與基礎,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課題研究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結合歷史學專業本身的學科特點和前述課題研究內容的設定,我們認為,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的教學改革研究與課程建設,其具體的實施方案與細則詳如下列兩大序列:
這主要是指為了適應“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面向多學科學生授課的新形勢,而實施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方面的理論探討,其內容主要包括:
1.“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情況調查實錄與分析。
2.打破“非雙學位”制度下形成的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一對一”課堂教學模式思維定勢的研究與思考。
3.闡明“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一對多”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建構的理論依據和基本原則。
4.探究“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之教學理念轉變問題。
5.探討“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之課程考核制度建設問題。
6.探明“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之教學評價制度建設問題。
7.研究“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之專業教材建設研究。
這主要是指為了適應“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面向多學科學生授課的新形勢,而實施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成果的具體應用與推廣研究。茲將其主要內容與相關案例列舉如下:
1.“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與實施研究。
如針對《歷史地理學概論》課程教學,我們的設計理念與思路是:基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的理念,致力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等幾大縱向模塊實施教學的做法,轉而打破此種條塊分割的局限,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后,形成“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政區地理”、“歷史經濟地理”、“歷史城市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歷史軍事地理”等橫向交叉的教學板塊,這不僅融匯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多學科知識,而且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一改傳統教學模式下必修課往往依縱向時序實施分段教學以獲取“普遍性知識”的方法,使雙學位學生切實學到有別于必修課程的既專又深的選修課知識。
2.“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優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及研究。
如針對《中國歷史文獻學》課程教學,我們的設計理念與思路是:結合本課程特點,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桂林市區石(碑)刻的保護與利用調查研究”“桂林市區科舉文化遺存現狀及其保護、開發與利用調查研究”“廣西容縣近代建筑群遺存現狀調查及其保護開發策略研究”“桂林市區抗戰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現狀調查及其保護利用研究”“桂林市區宗教文化遺跡遺存現狀調查及其保護開發研究”“壯族土司文化遺產的地理分布及其保護與利用調查研究”等系列優質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調研活動,旨在促進雙學位學生內化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雙學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與運用研究。
圍繞著“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為充分調動廣大雙學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創新教學實踐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特以下列系列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致力于歷史學專業雙學位選修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與創新:
(1)田野調查。緊緊圍繞歷史學專業雙學位課程的內容與特點,充分發掘身邊的歷史,廣泛開展文獻調研和田野調查工作,深入挖掘各種潛在的課程資源,與校內外文博部門和文獻收藏單位建立起有效的交往與合作機制,建構合理的課程資源共享系統。如在講授到《歷史地理學概論》這門課程時,可以結合有關河運交通的內容,組織雙學位學生到臨桂相思埭運河作專題田野考察。
(2)觀石讀史。按時“文獻”的涵義,石刻也是一種重要的文獻,是一種凝固化了的知識。為此,可以考慮將這部分課程資源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如在講授到《中國歷史文獻學》這門課程時,就可以組織雙學位學生專門實地考察桂林石刻文獻,讓廣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歷史文獻的博大精深。
(3)課堂專題討論。為培養雙學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課中可以借助“課堂專題討論”等形式以學生提高的思維能力。如在講授到《中國歷史文選》課程中的“《戰國策·秦圍趙之邯鄲》”一節時,可以專門組織雙學位學生針對“魯仲連認為天下賢士所看重的高尚行為是什么?這種操行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個人的看法”這一問題展開專題課堂討論,讓學生結合專業知識或所見所聞,各抒已見,形成共識。
(4)鄉土歷史展示。鄉土歷史因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而在歷史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講授《中外文化交流史》課程時,就可以專門組織開展“鄉土歷史課堂展示活動”,要求雙學位學生課外認真查閱自已家鄉有關文化交流的歷史素材,然后在課堂上或用口頭表達或用課件展示的方式,展示自身家鄉有關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狀,拓展課程知識,擴展學生視野。
(5)學后自主感悟。學后感是雙學位學生對課程認知的升華和學習效果的檢驗。在學完《中國歷史文選》課程后,就可以專門組織雙學位學生針對“結合實例談談你學習《中國歷史文選》課程后的收獲與體會”這一課題,談談自身看法,既能內化課程知識,又能提升課程認知能力和學科思維能力。
(6)推薦史學好書。要時刻注意對雙學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和消化。譬如,在學完相關專業選修課程后,可以專門組織雙學位學生針對“請向同班同學推薦和介紹一本你讀過的歷史學著作并說明你推薦的主要理由”這一課題,進行自主推薦,以事實為依據,說認識,談體會,以便共同進步。
4.“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重構研究。
歷史學專業雙學位選修課程任課教師面對的對象不再是“單學科”而是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專業背景的本科生,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能固守傳統的“一對一”課堂教學模式,而是要從“一對多”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際出發,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這顯然涉及教師角色的轉換與師生互動關系的重構問題。如果說以往任課教師扮演的是單向傳授者的角色,將專業課程知識單向傳輸給單一學科的本科生,那么,雙學位課程的實施將使專任教師由課程的實施者變成課程的開發者與實施者,面對的是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本科生,扮演的是多向傳授者的角色。這就要求雙學位課程教師應充分認識雙學位教育教學課堂的“復雜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雙學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雙學位教育制度下新型、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確保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
5.“雙學位”制度下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研究。
雙學位本科教育歷史學專業選修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過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為其他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提供必要的參照和借鑒以及推廣和應用:
一是從課程教學組織者的角度而言,任課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課程資源觀并具備較強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面對來自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的眾多雙學位學生,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下狹隘的課程資源觀和單一的課程資源要素,顯然很難滿足這一“特殊群體”的多層次與多樣化需求。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須從雙學位學生多學科多層次需求的客觀實際出發,努力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雙學位學生的專業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其他學科的專任教師當以此為鑒。
二是從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而言,基于教學對象的多元化與差異性,雙學位任課教師須適時轉變其固有的“單學位”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理念和思維定勢,變革其業已習慣的“單學位”教育教學行為和授課模式,更易其相對成型的“單學位”教育文本教案和教學課件,創設出能夠引導雙學位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教學情境,改變傳統的“單學位”教育教學模式下課程教學重書本而輕實踐的現狀,不斷更新雙學位課程的教學內容,精選利于雙學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從而相應地轉換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乃至課程考試與評價體系。其他學科課程教學值得以此為參照和借鑒。
三是從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角度而言,廣大雙學位課程任課教師要從雙學位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的實際出發,全面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在日常課堂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引導廣大雙學位學生切實樹立起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意識和良好習慣,致力于將雙學位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與雙學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形成雙學位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雙學位學生獲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其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為了確保上述實施方案的順利推進,進而最終達成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必要對研究計劃進行設定,以保障整個課題研究進程有條不紊地進行,確保研究過程的實效性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結合歷史學專業的學科特點與本課題研究的取向,以兩年為研究時限,可對本課題的研究計劃作出如下設定:
第一年上半年:廣泛開展課堂調研與統計分析,從中發現問題,確定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撰寫并刊發課題研究中的部分階段性理論研究成果。
第一年下半年:繼續開展隨堂調研,征詢雙學位課師生意見,剖析存在問題,確定課題研究的實踐框架,廣泛組織開展實踐教學,檢驗教改理論,撰寫并刊發課題研究中的部分階段性實踐探索成果。
第二年上半年:深入開展課堂教學實錄和師生座談,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撰寫并刊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性成果。
第二年下半年:總結提升教學改革經驗,編撰相關教材,匯編系列多媒體課件,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最終完成課題研究成果報告。
綜而言之,雙學位本科教育制度下,相對于第一學位課堂而言,高校歷史學專業選修課課堂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課堂,使得雙學位課堂教學改革因此成為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創新工程,對雙學位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專門研究,不僅有助于建構高效的歷史學專業雙學位課堂,而且有利于提高歷史學專業雙學位課堂的教學質量,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我們應該從多學科學生的學習需求與“雙學位”課堂教學的新形勢出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考核制度、教學評價制度、教材建設、教學內容、課程資源、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等課堂教學諸要素進行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重構與創新,以適應“雙學位”本科教育課程教學的客觀需求。
所幸的是,我們擁有一個值得點贊的教學主體——來自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雙學位專業本科生群體。實際上,這些選修雙學位專業的本科生大多懷揣著一腔熱情而來,大多都對第二學位有著極大的興趣與愛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與鉆研熱情,有的原本高考填志愿時就想填報歷史學專業的,結果都由于種種原因而未遂其愿。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雙學位教育最終成功實現了他們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從事歷史學習的美好心愿。有道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情是最好的驅動力。雙學位課程任課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雙學位學生的此種良好學習心理與驅動力,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發揮雙學位本科學生此種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雙學位課程中的作用。如此,雙學位課堂定是高效的課堂,雙學位課程教學質量定能提高,雙學位本科學生的知識、素質與能力定能得到相應提高,雙學位教育課程的目標定能實現。
[1]陳學敏.雙學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2):26-28.
[2]王峰.雙學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J].教育與現代化,2008,(1):28-33.
[3]王新莊.雙學位本科生培養:理念、模式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27 -30.
[4]陸曉陽.雙學位本科教育的發展取向研究[J].科技資訊,2009(2):178-179.
[5]吳亞男.論新形勢下大學本科雙學位教育的實施策略[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91-93.
[6]陳蘇一.淺談本科雙學位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成功,2011(6):14.
[7]張靜靜.論我國雙學位教育的高效實施[J].成功(教育),2011(1):1.
[8]彭立.完善我國雙學位本科教育的幾點建議[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162.
[9]郝玉娟.高校“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6):171 -172.
[10]鐘瓊.高校本科雙學位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2):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