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春,肖群忠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100872)
新世紀孝道實踐推廣活動述論
劉永春,肖群忠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100872)
新世紀以來,國內孝道推廣活動集中體現為:通過修訂法律法規,設立鄉規民約、企業規章等手段,促進孝道的制度化發展;通過樹立孝道榜樣,舉辦講座論壇,創作影視作品等方式,進行孝道教育;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廣告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孝道文化氛圍等。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有:推廣主體的廣泛性與自發性,推廣形式的多樣性,推廣過程的組織性和有效性,推廣方式的雙向互動性。推廣活動在維護老年人權益,解決社會養老問題,提升公民人道主義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活動中,應當注重加強孝道實踐與孝道理論研究的有機結合,提升孝道教育在推廣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強化和完善對不孝行為的懲罰機制。
新世紀;孝道;推廣
自本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孝道的研究逐漸擺脫了五四和“文革”的影響,采取更為理性客觀的態度,由批判否定轉向繼承和發展。與之相應,在實踐層面上,官方和民眾對孝道的倡導與踐行也日益高漲,各種形式的孝道推廣實踐活動已經在許多地方蓬勃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與趨勢。對這些現象的梳理、分析與反思,既有助于促進孝道推廣活動的良性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推進傳統孝道的繼承與創新。
在中國封建時期,盡管社會不斷變化,政權不斷更替,但是政界、教育界乃至民間社會對孝道的態度卻很少發生改變。通常認為,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是政治治理與社會和諧的基石,行孝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生命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因此,孝道的推廣活動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從未停止過。到了五四運動時期,封建的愚忠愚孝觀念受到了一些啟蒙進步人士的強烈批判,革命的意識形態鼓勵人們走出家庭,因此,自然不太倡導孝道。“文革”時期,鼓勵“親不親,階級分”,要人們不能做封建的孝子賢孫,孝道的教化推廣由此偃旗息鼓。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自覺或不自覺地踐行著孝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國學熱的出現,復興中華傳統美德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孝道作為傳統美德的首德,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此同時,經濟理性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思維模式,一切以利益作為考量事情的標準,使家庭內的親情也蒙上了利益的烙印,遺棄、虐待老人,啃老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又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孝道精神的強烈渴求?!叭绻f對家庭價值的重新重視是孝道再次為我們所需要的客觀理由的話,那么,人們對親情的依賴和需要就是孝道的精神價值基礎。家不僅是指物理空間上的房子,它也是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和撫慰的精神家園?!盵1]存在于民眾間的這種強烈的內在欲求,為孝道的推廣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另一方面,來自于學術界對“孝道”的正名。自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學術界對傳統孝道思想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大討論,由以前的徹底批判為主轉向以弘揚、重建為主,充分肯定了孝道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例如,李湘云認為,孝在中國文化中完成著《圣經》在西方完成的使命,解釋了“生命是什么”的宗教世俗問題,又回答了“怎樣才能使生命更好”的宗教道德問題。[2]馬盡舉認為,中國人發現的“老”“子”組合的孝,是所有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人文資源。自由、民主、平等、正義、公正等人文精神,都只應算做次生人文精神。[3]筆者曾認為,“孝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孝是愛國報國心的根源,孝是天下為公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孝是和平主義的源泉”[4]。這些新的認識為孝道推廣的正當性提供了充分的證明和堅實的理論基石。
依據推廣形式的不同,對新世紀以來,國內孝道推廣活動的現狀予以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其內容與形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制度層面上,通過修訂法律法規,設立鄉規民約、企業規章等措施保障孝道的實施。
2012 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行孝的方式作了更細致的規定,要求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并明確規定了子女對老年人負有精神贍養的責任與義務。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也紛紛設立“孝道紅黑榜”,作為孝道的獎懲制度。有些地方還將其作為公務員選拔任用的參考標準。例如,安徽合肥、廣東惠州等市規定,凡列入孝道黑名榜的人沒有資格當選公務員,已經在崗的也不能提拔。安徽銅陵、山東濰坊等市則通過“孝德紅黑榜”,將孝德與個人誠信結合,規定凡是孝順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無償貸款。武漢市也設立“孝道紅黑榜”,嚴懲不孝子女,并將孝道作為創建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的必要條件。
在農村,有些地方正探索將孝道規范逐步納入村規民約之中,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孝道制度。有些村為了確保孝道的真正落實,在村規中,將孝行的標準予以細化、量化。例如,山東青州王墳鎮侯王村規定:子女每人每月給老人17-50元零花錢;夏天必須有一臺電扇或空調;口糧600斤(細糧80%);倡導老人住正房,住好房,把向陽房間留給老人住,且居住面積不少于15平方米等。為了保證規約的落實,該村委會還專門印制并逐戶要求長輩、子女共同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設置“敬老監督臺”。對未履行協議的子女予以曝光批評,限令整改。[5]這些措施有效地解決了長時間存在的孝道考核難的問題。有些村規民約則將孝道擴充為團結互助的人道主義精神。例如,貴州布依山寨永安村制定的《永安村孝道村規新六條》規定:“家中有老人的青壯年如果全部外出務工,需報告外出信息,由村支兩委安排人定期服務;如果老人長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必須有一名青壯年留守服侍,村、支兩委幫助聯系就近務工或支持就地發展。村里還發動村民進行監督約束?!盵6]這種措施體現了人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有些地方則對孝道規約進行了一番系統化的設計。例如,山東萊蕪市農村推行五養模式:一是定養老事,市里根據農村實際狀況制定每年不低于800元、600元、400元贍養標準,供各村參考;二是簽養老狀,各村與村民簽訂贍養老人協議書,從贍養費金額、衣食住行、醫療保健、親情關護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三是交養老錢,村委會負責統計、督促子女主動將養老錢交到父母手中,對極少數不交錢或低于規定標準的,由村委會采取約談、現場監督等形式落實;四是張養老榜,在村里顯著位置懸掛展板公布村民的養老詳細數據;五是立養老規,把定養老事、簽養老狀、交養老錢、張養老榜等作為重要內容,添加到《村規民約》中形成制度固定下來,逐步建立起尊老、敬老、養老的長效機制。[7]
在學校,教育部在2004年對《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修改,均增加了“孝敬父母”的規定,并且提出具體的要求。例如,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要求學生“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外出或回到家里要主動打招呼”。近期發布的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中也有“尊敬父母師長”的要求。在某些高校,例如,北大在《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細則”》中,規定“不孝敬父母不得被錄取”。部分企業也將是否孝順父母作為企業招聘和考核員工的硬性指標。
通過這些規章制度的設立,依靠公權力的介入,為孝道的實現設立一個最低的道德標準,一旦觸犯底線,就將受到來自公權力的制裁,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不孝行為的發生。
以上分析可知,采油廠全面參加SEC評估管理是儲量管理工作的一個深化和創新,由此使得SEC儲量評估工作體系更加完整;采油廠在SEC儲量評估中的地位及作用不完全與上級各層次的作用相同,具有較多的特殊性,是實現該項工作進一步深化的重要力量;采油廠在SEC儲量評估管理中的四種作用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其中,分析環節不僅是采油廠地位與作用之組成部分,更是核心且貫穿于這個整體。
2.在教育層面上,通過樹立孝道榜樣,舉辦論壇講座,制作電影電視節目等方式,對民眾進行孝道教育。
(1)評選孝道榜樣。湖北孝感市從1996年起就率先在全市開展“十大孝子”的評選活動,每5年評選一次,給予評選出的孝子以市級勞模的待遇,獲得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其他省市也紛紛效仿,展開各式各樣的評選活動。有些活動甚至細化為孝兒、孝女、孝婿、小孝星的評選。有些評選聲勢浩大,反響強烈。例如,山東電視臺聯合中國倫理學會,從2006年起,共同舉辦中國演藝界十大孝子推選活動,先后推出了四十多位全國演藝界明星孝子。自2011年起,每年又舉辦了“中國十大孝子”的推選活動,先后推出了像王希海、王春來等一批優秀的孝道榜樣。從2007年起,由中宣部等單位主辦的“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其中一類就是關于“孝老愛親”模范的評選。有些則著重于孝道榜樣的培養。例如,中國倫理學會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培養百萬中華小孝子,為全國億萬孩子樹立孝道榜樣。對于通過以上途徑評選出的孝道模范,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各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和報道,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一股學習孝道模范的潮流,對民眾起到較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2)舉辦有關孝道的講座和論壇。既有像“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之類的,參與人數達數千人,以分享孝道先進事跡為主的,一年或幾年舉辦一次的大型公益論壇;也有長期扎根于社區或農村以傳遞孝道知識為主的各類孝道講堂。例如,山西運城鹽湖區已建起并正常運行的各種德孝大講堂152個,累計授課1000多場次,10萬余人次接受德孝文化思想的教育和熏陶。[8]湖北孝感市從2013年起舉辦“孝廉文化大講堂”,聘請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和專家開展孝道講座。湖北工程學院不僅在校內常年舉辦孝道講座,還積極組織學生到監獄、農場、社區、學校等地作了百余場次的專題報告,普及孝文化知識。中華孝心示范村工程還專門開設孝道師資培訓課程,派老師到示范村開展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孝文化講座。此外,還有山東圣源尼山的鄉村儒學講堂,山西介休市的“慈孝文化講堂”等都在積極開展孝道教育活動。通過論壇的傾聽,講座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眾在孝道教育方面的欠缺。
(3)創作有關孝道題材的影視作品。山東衛視于2004年推出以“孝道和親情”為宗旨的《天下父母》節目,先后播出了像《久病床前有孝子》《季羨林的親情家事》《救救竹子》《暴走媽媽陳玉蓉》《天使妹妹劉夢怡》等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優秀節目。此外,還涌現出像《孝女彩金》《暖春》等一批弘揚孝道的優秀影視作品。近期,央視微電影頻道計劃推出《中華孝道》大型百部公益系列微電影,作為其五大主題微電影之一。中華孝心村示范工程自制孝道教育專題片,向參與倡導孝文化的村莊免費發放。湖北孝感市則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傳統曲藝,如“楚劇、黃孝大鼓、漢川善書、云夢皮影等,除經常性地演出一些弘揚孝文化的傳統劇目,如《槐蔭記》《百日緣》《天仙配》《琵琶記》《清風亭》等外,還創作出一批頌揚新文明的現代劇目,并制成電視片,客來則播之,造成一種濃烈的孝文化氣氛”[9]。孝道教育起于情感的認同,通過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使人們從情感上受到觸動,產生行孝的共鳴。
(4)學校開設與孝道相關的課程。 在一些中小學,傳統蒙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重新走入課堂,有些學校還特別增設了相關的實踐內容,要求學生給父母洗一次腳、給爸媽過生日等。還有一些專門進行孝道教育的學校也在紛紛興起,例如,安徽廬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北京養正學堂、北京四海孔子書院、秦皇島民族學校等。這些機構常年踐行孝道,有的已經初步形成了孝道教育和實踐體系。有些高校也紛紛設立有關孝道的課程。例如,湖北工程學院將孝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孝文化課程,《說孝》已經被評為全國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同時,每年都舉行“青春與感恩同行”活動,組織“孝行天下”文藝作品比賽,舉辦書法、繪畫、攝影、詩詞歌賦等系列孝文化作品展覽。其中,面向海內外開展的“孝文化百萬大獎征文活動”參賽者達到60多萬人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0]通過這些舉措,學校掀起了一股學做孝子的潮流,涌現出了像背著患病父親到山區資教的何家坤,“捐髓救人、捐款助人”的田強等一些全國先進道德典范。
3.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廣告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孝道文化氛圍。
(1)倡導孝道文化節,營造濃厚的弘孝軟環境。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節”。自2002年起,全國舉行了以創新傳統孝文化為特色,以系列孝文化活動為載體的“中國(孝感)孝文化節”;同時還舉辦“中華孝文化旅游節”,組織開展“樂游孝鄉”、“傳統孝德”等一系列以孝道為主題的群眾性宣傳活動。中國倫理學會主張設立中華慈孝節;福州市政府將福州民俗,已出嫁的女子要提粥回家探望父母與長者的“拗九”日,定為“孝順節”;山東濟南每年舉辦“孝文化旅游節”,通過慈孝劇目來講述孝子故事。
(2)創建一些推廣孝道的網站。據筆者統計,全國像中華孝慈網、中國孝德網、中國孝文化網、中華孝文化傳統網、中華孝網、祖德慈孝網等幾十家網站都在弘揚和推廣孝道知識。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文明辦還在騰訊、新浪微博兩個平臺發起以“時間·我與父親”為主題的孝道弘揚活動,邀請網友分別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時間段聊聊自己對父親的回憶,曬曬自己與父親的合影。
(3)通過各種廣告形式,培育弘孝環境。如蕪湖市鏡湖區鏡湖街道建造百米“孝文化墻”,將二十四孝故事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一些農村地區,這種宣傳活動進行得更為積極。如青州侯王村建立數千平方米的孝文化廣場,樹立“百孝石”,廣場四周有二十四孝圖、孝道的名言警句、當代孝子照片等組成的“孝文化長廊”。成都邛崍市固驛鎮公義村村民主動捐款幾百萬元,修建“當代孝道文化博物館”,展示當代二十四孝故事。作為以全國唯一以“孝”字命名的湖北孝感市將打造“中華孝文化名城”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著力打造有關孝文化的人文景點,修建以孝道為主題的公園,如董永公園、祥山公園、孟宗園、中華敬老園、孝文化生態觀光體驗園等。還將“董永與七仙女”雕像作為城市的地標建筑之一,恢復與孝道有關的牌坊、祠堂等,用孝命名新建的道路及公共設施。近期又設立孝文化郵局,展示有關孝文化的紀念郵戳、信封、明信片等,從而在全市營造出濃郁的孝文化氛圍。
4.開展“關愛老人”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一些社會愛心人士自主發起各種各樣關愛老人的公益活動,活躍在全國各地。既有像北京義工聯這樣有上萬人參與的大型綜合性公益社團,志愿者通過陪老人聊天,扶老人和孩子遛彎,跟老人做保健操、手工制作,給老人讀報、唱歌、剪指甲、打掃衛生等活動關愛老人。也有一些專業性社團,有的以宣傳積極生活理念或健康養生方面的知識,關愛老人身體健康為主;有的為臨終老人提供心靈陪伴服務;有的給老人教授電腦知識;有的則通過表演節目的形式豐富老人的生活等。也有一些以感恩教育為主的高校社團組織。例如湖北工程學院建立了“孝德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愛老、敬老、侍老、助老”系列服務活動。也有一些政府推動關愛老人行動。例如,湖北孝感市以市康復醫院為基礎,探索醫養結合的模式,率先建立“全國愛心護理院”,招收優秀護理人員,推行“愛心、耐心、細心、放心、舒心”的五心級服務,使護理院的老年人獲得身心的安康。
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發現,本世紀以來的孝道推廣活動,與上世紀以及古代的孝道推廣活動相比較,無論是在推廣主體、形式,還是推廣過程、方式,都呈現出了一些鮮明的特征。
1.推廣主體的廣泛性和自發性。就群體而言,參與孝道推廣活動的主體,既有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社區街道辦及村委會等各級政府部門,也有大中小學校、學術團體、新聞媒體、企業以及民間公益組織等的廣泛參與。就個體而言,公務員、工人、農民、學生、教師等各行各業的人們都自覺地參與其中。主體的廣泛性,反映出孝道作為中國人所特有的基本道德共識這一點,依然穩定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對孝道精神的情感認同一定程度上也是廣大民眾的內在精神欲求。
在這些推廣主體中,有些是出于對孝道理念的自覺認同而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有些則是通過接受孝道的教育課程,被孝子事跡所感動,然后自發地弘揚孝道;有些則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推廣孝道;有些純粹是出于感恩和憐憫的情感而關愛老人等等。不管出于何種動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行為不是出于被迫,也不是盲目地從眾跟風,而是基于內心對孝道的自覺認知、認同。說明在當代部分中國人的觀念中,孝道與其說是外在的客觀倫理要求,倒不如說更像是內在道德義務的自覺。
2.推廣形式的多樣性。在制度方面,從法律的修訂、地方“孝道黑紅榜”的出臺,到農村基層的鄉規民約的制定,一些企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變更,再到學生行為規范的修訂,從宏觀的方向指引到細致入微的規定,體現出推廣主體在充分利用制度的各種形式弘揚孝道。在教育方面,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孝子評選活動、不同層次的孝道論壇,再到開設各色各樣的孝道課程,推出感人的影視網絡節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孝道教育。在環境培育上,從設立孝道節日,到建立各種以孝道為主題的旅游景點、公共文化設施等,在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孝道氛圍。還有一些公益社團、愛心人士自發進行各種關愛老人的志愿者活動。既有對傳統形式的繼承,又有創新;既有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活動,又有潛移默化的環境影響;既有情感的感染,又有理性的說教;既有對孝行的獎勵,又有懲罰等等,反映出孝道的推廣不再停留在喊口號、貼標語的形式主義之中,而是在向生活的點滴處滲透。也不再是一刀切的籠統粗暴模式,而是考慮到不同個體的道德認知水平、實際心理需求以及興趣喜好,創造出不同個體都易于接受的形式??梢姡⒌赖膶嵺`不再是倫理教化,而是逐漸朝著面向生活、面向實踐,以民眾為主體的生活倫理方向轉型。
3.推廣過程的組織性和計劃性。筆者發現,推廣活動多半是以某某工程的形式出現。例如,“心系老年”孝心工程、孝德工程、中華孝心示范村工程、孝感中華孝文化名城建設工程等等。這些工程凝聚了各種力量,多由不同單位共同參與、協同合作實施。例如,中華孝心示范村工程就包括政府、公益組織、新聞媒體、學術團體、企業等共同參與實施,有明確的目標,詳細的活動內容,具體的實施方案與步驟以及后續的監督程序。這是有別于傳統孝道推廣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以往的孝道推廣過程中,行動往往是在一時激情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持久的動力,成為一陣風式的運動,收效甚微,而現在的這種形式是建立在理性的深入考量之上,凝聚各方面力量,為孝道的推行創造出一種長效機制,使之逐漸走向常態化、制度化。
4.推廣方向的雙向互動性。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孝道的推廣活動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即從官方到民間的方式展開,官方機構在推廣活動中長期擔任主導角色,主要依靠政治權力推行。例如,將孝道全面法律化,對不孝者給予嚴厲的懲罰,建立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將《孝經》作為全國通用教材等,民眾在整個推廣體系中處于受教的角色。這種方式雖然推動了孝道在中國歷史上的繁榮,但是同時也留下了詬病,逐漸異化為統治者的工具和附庸,使家庭倫理演變成了維護上下等級關系的政治倫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功利性的孝和愚忠愚孝的出現。而當代孝道的推廣則有效地避免了此情況的發生。它是一個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過程,首先孝道的價值在學術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孝道講座和行孝報告,感染更多的民間人士,自覺自愿地投入到孝道的推廣活動中來,這些行為才得到官方的充分肯定和扶持,這樣才使得孝道推廣活動在全國大范圍內繁榮發展。
1.有助于解決當代中國的養老問題。中國正在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并向高齡化、空巢化方向發展,而相對的社會保障制度滯后,使得養老問題日益嚴峻。家庭養老模式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養老模式,實踐證明,它對維護古代家庭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中國社會在今天依舊是一個以家庭為本位的社會,家庭養老符合中國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與道德要求。今天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決定了家庭養老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舊居于主導地位。家庭養老模式的實現關鍵在于子女的道德自覺,孝道觀念的養成。而養親是孝道的底線要求,也是孝道推廣的第一要務。因此,對孝道的提倡,有助于增強人們的養親、敬親、愛親觀念,形成強大的孝道輿論環境,使得家庭養老模式在中國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從而保證中國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
2.有助于老年人權益的保障。在當代社會,由于孝道教育的長期缺失,同時隨著經濟理性主義的擴張,親子關系的矛盾也日益凸顯,當需要在利益與親情之間取舍時,經濟利益的考量成為一些人的優先選擇,于是棄老、虐老、啃老等現象時有發生。例如,據網上報道,兒女住別墅,老人住草棚;還有八旬老人露宿女兒門外四天三夜,六個子女無人贍養等等。孝道的推廣活動特別要注重規章制度的建設,從政府的“孝道黑紅榜”到基層的“村規民約”等,通過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和創建有效的懲罰機制,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減少此類傷害老年人權益行為的發生。有些“村規民約”對贍養老人的標準,從糧食、衣服、被褥、住房到零花錢都有詳細的規定,可以讓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有些家庭可能在養方面不成問題,但是子女常年工作在外,疏于對老人的關心和照料,使得老人心理上寂寞孤獨。在孝道的推廣活動中,國家明確將“常回家看看”以及精神上的孝道義務寫入法律,作為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律義務。對于那些生活在養老院、福利院里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經常有一些愛心志愿者來關愛照顧。這些措施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權益。
3.有助于公民人道主義精神的提升。人道主義精神集中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之上。人到老年,隨著各種生理機能的下降,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淪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需要特別的保護。孝道精神的本質就是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非功利性的愛。孝道的推廣不僅強調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心贍養、尊敬和愛護,還要關愛他人。儒家理論和經驗表明,孝道教育是人道主義精神建立的基礎,孔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孝道的落實自然會擴充到愛人身上,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公孫丑上》)相反,“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孝經》),也不符合美德養成的規律。一個人一旦在心中樹立起了孝的觀念,那么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也會隨之萌芽。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人們不僅僅局限于家庭內部對父母行孝,還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對他人行孝,將愛父母升華到愛他人,從而實現道德境界的提升。
盡管孝道推廣活動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要保證以后的孝道推廣活動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還應當加強以下環節的建設。
1.加強孝道推廣實踐和孝道理論研究的有機結合。筆者發現,推廣活動與孝道理論研究之間存在著嚴重脫節的現象。例如,推廣的“孝道”是原生儒家的孝道,還是自漢以后被異化了的孝道,以及宋明理學的“孝道”,很多推廣孝道的人士,對此缺乏清晰的區分和選擇,而是一概推廣,甚至很多時候變成了對愚孝的推廣。這就需要學者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學術界對孝道研究的重心仍然偏向于中國古代和理論方面,對在實踐層面上近年來涌現出來的新現象,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必要的研究。理論來源于實踐,亦是要服務于實踐,只有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新的孝道理論為指導,才能使孝道的推廣活動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2.提升孝道教育在孝道推廣中的地位。自上個世紀以來,由于孝道受到的批判,一些人對孝道的認識還停留在封建愚孝上。孝道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缎⒔洝吩唬骸胺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薄鞍偕菩橄取?,孝道教育是其他美德形成的基礎與前提,也是整個教育的起點。因此,孝道教育存在歷史性的缺課。而新世紀孝道的推廣更多地放在了孝道軟硬環境的構建、社會氛圍的營造方面。誠然,這也會對民眾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但是卻很難讓人們從觀念上得到根本的改變。孝道的實現,根本上還是取決于個體對自我與父母關系以及自己所承擔的道德責任的正確認知。孝道作為一種實踐性道德,關鍵也在于認知的轉變與孝行的養成。這就需要進行孝道情感、認知與實踐三位一體的系統教育。因此,提升孝道教育在教育推廣體系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另外孝道教育的對象,應當以中青年為主。筆者調查發現,一些社區開設的孝道講壇,聽課的一般不是老人便是小孩子。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便是中青年,他們既是孝道踐行的主體,也是孝道精神的承前啟后者,是教育的核心對象。但是中青年往往忙于工作,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多,因此,孝道教育的陣營應當建立在工作單位或社區里。例如,每周定期舉辦孝道講座和踐行孝道的分享課程,將孝道的踐行狀況納入工作的考核范圍,一定程度上,將有助于保證孝道教育的落實。
3.強化和完善對不孝行為的懲罰機制。盡管有些地方建立了像“孝道紅黑榜”之類的獎懲機制。但是,就總體而言,孝道的推廣重心還是放在了對孝行的提倡和弘揚上,對不孝行為的懲罰相當匱乏。對具有經濟理性的人而言,當利益的考量在價值選擇中具有優先性時,虐待老人、遺棄老人的成本太低時,這類現象就很難禁止。在面對子女虐待時,老人處于親子關系的考慮,很難會主動訴諸法庭,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也沒有達到違法的程度,街坊鄰居一般認為這是他人家庭私事,缺乏干涉的道德權利,村委會或居委會的調解也是建議性的。這些行為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不孝行為的頻發。因此,通過加強輿論對不孝行為的譴責,經濟上的制裁,強化鄰居或基層組織的道德權利等方式建立健全相關的懲罰機制,使之不敢不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孝現象的發生。
[1]肖群忠.傳統孝道的傳承、弘揚與超越[J].社會科學戰線,2010(03):5.
[2]李湘云.論“孝”道的宗教意義[J].青海社會科學,2004(04):130.
[3]馬盡舉.孝文化與代際公正問題[J].道德與文明,2003(04):10.
[4]肖群忠.孝——中華民族精神的淵藪[J].河北學刊,2004(4):65.
[5]冀強,孫珂.青州:以孝治村[N].山東商報,2011-11-07(05).
[6]李春惠.孝道寫進村規民約[N].農民日報,2014-10-10(06).
[7]呂振.五個養老重塑孝文化[N].光明日報,2014-03-18(02).
[8]王亮.德孝實踐好,幸福指數高[N].人民代表報,2012-02-25(06).
[9]呂伯凌.繼承孝文化,弘揚其精華[EB/OL].(2008-10-14)[2014-10-29].http://www.hb.xinhuanet.com/zfwq/xiaogan/xwhyj.htm.
[10]吳建.湖北工程學院開展孝德教育結碩果[EB/OL].(2013-11-14)[2014-10-29].http://news.cnhubei.com/xw/kj/201311/t2757428.shtml.
A Discussion of the Promotional Campaigns of Filial Piety in the New Century
Liu Yongchun, Xiao Qunzhong
(InstituteofPhilosophy,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 promotional campaigns of filial piety is reflected as follows: filial piety is institutionalized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establishing of village rules and business regulations; the education of filial piety is implemented through setting up examples of filial piety, organizing some seminars, creating some films and TV programs,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advertising campaigns, etc. The above activities reveal the featur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the extensive and spontaneous actors, the diverse forms, th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active ways. Th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ld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solving of pension problem and the promoting citizens humanitarian spirit. In the next activitie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theory studies on filial piety, promote the status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n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penalty mechanism for the unfilial behavior.
new century; filial piety; promotion
(責任編輯:祝春娥)
2014-10-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14AZD008)
劉永春(1983- ),男,陜西千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肖群忠(1960- ),男,陜西彬縣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B82-09
A
2095-4824(2015)01-0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