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徐州市檔案局“蘭臺大講堂”向公眾開放,迎來首批社會報名聽眾——彭客網親子團。家長和孩子一行40 余人,“大手”牽“小手”,聆聽“我的成長看得見”兒童成長檔案建檔知識專題講座。
為配合“我的成長看得見”全市兒童成長檔案評選活動的全面展開,市檔案局以“蘭臺大講堂”為平臺,聯手市知名網媒彭客網,以親子報名形式,邀請家長和孩子作客市檔案館。工作人員為親子團介紹兒童成長檔案建檔意義和方法,著重講解了兒童成長檔案的收集范圍,同時邀請家長現身說法,展示整理好的子女成長檔案并介紹經驗技巧。講座打破傳統講授的模式,以互動為主,通過有獎問答的方式,充分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氣氛熱烈,家長們現場踴躍報名,表示要參與活動,要建好孩子的成長檔案,珍藏好孩子的成長足跡。
講座結束后,親子團還參觀了“彭城印記——徐州市珍貴檔案史展覽”,在工作人員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地講解下,一起追尋腳下這座城市的“成長足跡”和“成長檔案”。
(謝 勇)
日前,常州市檔案館順利接收了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的“中等城市”和“蘇南環保”建設項目檔案。由于這是市檔案館首次接收該類檔案,因此市檔案館在工作中精心制定了接收計劃,落實工作措施和責任,加強移交進館組織與協調,并對進館檔案先逐件消毒,再逐一清點。共計接收文書檔案23 盒410 件,會計憑證68 盒156 冊,賬簿及報表43 盒138 冊。同時還接收了歸檔文件目錄及全宗指南,保證了接收工作高質量完成。
(張秀鳳 丁 麗)
5月11日,由蘇州市工商檔案管理中心為承擔單位,中心主任卜鑒民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國家企業檔案資源體系設計和企業檔案業管指導監督管理體系與平臺建設”子課題——“改制企業檔案資源歸屬與流向及改制企業檔案價值鑒定與處置辦法或操作細則”開題會議在中心召開。
來自江蘇、遼寧、浙江、廣東四省檔案局,佛山市和蘇州市檔案局以及蘇州大學等單位共16 位項目人員參會,國家檔案局巡視員李曉明到會講話。蘇州市檔案局局長肖芃致歡迎詞。會議由國家檔案局蔡盈芳研究館員主持。
卜鑒民作為項目負責人,在會上對項目研究基本情況、背景、目的、內容、思路、方法、預期成果等進行概述發言。這是中心第一次作為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承擔人參與項目研究。
該項目研究旨在服務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指導、管理我國企業檔案資源,設計不同所有制企業檔案資源的關系,確定歸屬與流向,并制定流向圖,同時,為改制企業檔案價值鑒定提供依據。
(朱亞鵬)
近日,淮安市檔案館征集到《重修中河楊家莊大王廟記》青石碑刻。該碑刻長1288mm、寬425mm、厚90mm,由于歷經滄桑,碑刻已一斷為二,但字跡仍清晰可辨。
據考,該石碑碑文作者為清代光緒年間淮安府清河縣里河同知萬青選,他是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一生任宦長達40 余年,其中在淮安、清河(今淮陰、清河、清浦三區)、安東(今漣水)和鹽城等地先后做官達30 余年,曾三任清河知縣,官至淮安知府,不但政績顯著,而且有軍功。《重修中河楊家莊大王廟記》碑刻為清河縣楊家莊鎮大王廟重修時所建,碑刻內容記載了康熙年間開挖下中河東移運口后,楊家莊成為南漕400 余萬石的漕運襟喉以及治理水患的情形,記述了楊家莊在嘉道年間煙火繁盛、物流繁茂的盛況。
該碑刻由淮陰區杜文東同志捐贈給淮安市檔案館收藏,對研究淮安歷史、再建淮安運河文化長廊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
(張建國 嚴紅海)
5月7日,鹽城市檔案局組織全體人員觀看了廉政教育微電影《爸爸,你去哪兒了》。該片由大豐市紀委組織拍攝,時長21 分鐘,上傳網絡后,在各大視頻網站迅速傳播,深受好評。影片揭示了貪腐給家庭、親情、孩子的成長帶來的打擊與傷害,具有深刻的警示教育效果,警示人們法律無情,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必須廉潔自愛。 干部職工紛紛表示很受教育,是一堂發人深思、引人深省的廉政教育課。
(劉永紅 王 磊)
5月5日,由薛泉生大師和他的徒弟現場烹飪的16 道經典淮揚菜制成的塑脂菜模移交揚州市檔案館歸檔,并將在專題展館中向社會集中展示。
淮揚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已有多位淮揚菜烹飪大師成為國家和省級非遺傳承人。多年來,揚州市檔案部門主動與本地多位烹飪大師取得聯系,建立起經常性的征集機制,并以個人捐贈檔案為基礎,建起了非遺傳承人“美食檔案”。其中,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淮揚菜大師薛泉生,是淮揚菜廚師在這個時代的典型代表,他先后數次向市檔案館“裸捐”了200 余件有關淮揚菜的文字記載、圖片以及珍貴專著手稿、獲獎證書、獎杯等個人珍藏的檔案。這些檔案可較為全面反映他從廚生涯的傳承與創新經歷。
由于烹飪的菜肴新鮮、不可久存,通常收入檔案的做法是將各種名菜品烹飪完成后及時拍照,將照片歸檔保存。而照片檔案很難直觀表現出菜肴的形態特征,更缺乏展示觀賞的效果。為使“美食檔案”更加完整、形象,也使淮揚菜技藝得到更好傳承,揚州市檔案局主動與薛泉生大師聯系,請其將典型淮揚名菜制作成菜模收藏與展示,此舉得到了薛大師的響應和支持。經過反復斟酌,他選定蟹粉獅子頭、文思豆腐等16 道最能反映淮揚菜特色的菜肴制作成菜模并收入館藏。
(魏怡勤)
近日,中共宿遷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和宿遷市檔案局(館)共同編撰的《中國共產黨宿遷史略(1924—2014)》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中國共產黨宿遷史略(1924—2014)》一書共15 萬余字,收錄了200 余幅珍貴歷史圖片,全面記述了1924年至2014年90年間宿遷黨組織領導人民英勇奮斗、艱苦創業的生動實踐與偉大歷程,展示了宿遷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該書的出版發行,是宿遷地方黨史研究和檔案開發利用的一項重要成果,是對廣大干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教材。
(吳佳佳)
5月5日,市檔案局(館)長李傳奇一行專程趕赴武進區湖塘鎮,登門拜訪了書畫篆刻名家周賓谷先生。周賓谷先生向常州市檔案館捐贈了其個人的精品力作兩幅及藝術作品集一冊。
周賓谷,1955年3月生,江蘇常州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印社社員、常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自幼酷愛書畫,“一心專藝事”,潛心硯田。
此次征集進館的兩幅作品都是周賓谷先生近年的得意之作。大篆作品開張奇跡,蒼茫灑脫,筆法變化豐富,“化古為我”而別開生面;行草作品豪情激蕩,氣勢奔放,產生出千變萬化的意象效果。
(蔡煒斌)
近日,海安縣檔案局組織開展了“5·10”思廉日系列活動。一是上好一堂廉政黨課。局(館)黨支部書記、局長韋圣霞緊扣“牢記宗旨,清正廉潔”主題,給全體黨員上了一堂主題鮮明、內容生動的專題黨課,使全局黨員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二是組織全體人員觀看“清廉江海”微電影參賽作品《情義》《回家的路》《中標》等,并進行網絡投票。三是組織黨員干部積極參加網上廉政知識測試,進一步促進黨員干部加強黨風廉政知識學習,筑牢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陳軍燕)
近日,如皋市磨頭鎮居民沈某到市檔案館查詢自己當赤腳醫生時的檔案資料,以享受組織部門對連續工作滿10年的鄉鎮赤腳醫生補助政策。據沈某自述,他先后擔任了十多年的赤腳醫生,但是口說無憑,需要找到當時的檔案作為依據。了解情況后,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衛生局老檔案里查到了沈某做赤腳醫生時的花名冊,花名冊上顯示了其做赤腳醫生的起始年限。然后又接連找到了沈某做赤腳醫生時的多份材料,證明了他12年的工作經歷。沈某拿到市檔案館出具的證明材料十分高興,感謝市檔案館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幫助他解決了大問題。
(劉伯偉)
5月12日,原南通市副市長、通州市委書記馬漢坤向通州區檔案館捐贈其工作期間及退休之后的部分工作照、生活照,共計1000 多張。
多年來,馬漢坤一直關心檔案事業發展,曾先后多次向通州區檔案館捐贈珍貴檔案資料,此次捐贈的照片主要是其在1983年到2005年工作期間的照片以及2005年退休之后參加部分活動的照片。
(陳曉剛)
2015年1月1日,“東臺檔案上的今天”欄目正式上線。欄目推出后,來自社會各界的好評不斷,截至4月29日,欄目點擊率已突破1.2 萬次。
“東臺檔案上的今天”欄目充分挖掘全市檔案資源,從突出全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出發,對建國以來全市范圍內發生的大事要事以“年、月、日”為單位進行整理編研,逐條著錄,查閱者只需輸入“年、月、日”便可方便地查找到東臺檔案上的今天發生的大事要事。欄目編寫堅持實事求是,力求反映歷史全貌;欄目內容通俗易懂,注意突出主要歷史節點,并囊括了許多最新發生的大事要事。該欄目是東臺市檔案局拓展為民服務途徑、展現檔案魅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提升檔案社會影響力的展示平臺。
(張華龍)
為進一步加強檔案宣傳報道工作,丹陽市檔案局根據2015年度重點工作的安排,于日前全面啟動了丹陽市檔案信息網的升級改版工作。
丹陽市檔案信息網始建于2004年,是宣傳丹陽檔案工作、服務百姓的重要窗口。但近年來所使用系統的不足日益顯露,操作復雜、檢索功能缺失及安全性差等弊端已影響到網站的正常運行。基于上述原因,該局決定于今年對網站進行一次全面升級改版。
改版工作將嚴格響應上級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進一步提升對外宣傳能力,深化政務公開,增強與民眾的互動交流,努力在公眾與檔案部門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劉春華)
鎮江市丹徒區檔案館新館在2014年11月破土動工,2015年5月6日順利封頂。新館位于丹徒區長香中大道以南,廣場以東,交通便利,環境優雅。檔案館和區婦女兒童中心、職工活動中心、區文化館“四位一體”建設,占地1.55 公頃,地上建筑面積約18000 平方米,地下約6000 多平方米,共8 層。檔案館位于三層和四層,建筑面積3000 平方米,按照國家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建設,下一步將進行內部裝潢和設備安裝。丹徒區檔案局將緊密跟進,建成一個安全環保、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檔案館。
(朱蓉娟)
近日,靖江市檔案館利用動態展廳舉辦“歲月留痕”老照片展(1949-1978)。此次展出的142 張照片均為靖江市退休文化工作者王國良捐贈。
這批照片涵蓋農業、工業、商業、文衛、水利等方面,再現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間靖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場景。照片用鏡頭記錄了靖江人民通過辛勤勞動換來了馬洲的改天換地,使農業耕作技術不斷改進,工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展出期間,靖江市檔案館將有計劃地組織中小學生參觀,讓其直觀感知過往的崢嶸歲月,更好地了解過去、珍惜今天,充分發揮檔案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的育人作用。
(王 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