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芳
摘 要: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和產業提升已迫在眉睫。為更快、更有效地開展生豬污染整治工作,蘭溪市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做法。從加強領導、廣泛宣傳、統籌規劃等方面堅決拆除禁養區和排放不達標豬場,起到全面整治的效果;從強化養殖污染治理、推進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突出優勢生豬產品產業布局、明確養豬場排泄物治理的基本要求、加大養豬場(戶)治理排泄物的扶持力度、完善保障機制和加強機制創新等方面科學規劃和管理生豬養殖,實現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生豬養殖污染;整治;拆除;規劃;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7-0031-02
2013年9月,為進一步保護我市生態環境,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及省委省政府“三改一拆”、“雙清”行動統一部署,結合我市水環境整治要求和實際,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和產業提升行動。從去年9月至今,市里先后出臺了《蘭溪市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和產業提升工作方案》、《蘭溪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關停拆除生豬養殖場工作的通知》和《蘭溪市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等文件,以更快、更有效地生豬整治污染。
一、堅決拆除禁養區和排放不達標豬場
根據《蘭溪市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和產業提升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蘭溪市劃定了禁限養區范圍,范圍包括市、鄉引用水源保護區、城市建成區、三江(蘭江、婺江、衢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馬達溪)兩側200米和斷面考核劣V類區域的生豬養殖場(戶),以及村莊范圍內與存欄50頭以下養殖場(戶)。關停整治時間為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全市計劃關停拆除養殖場829戶,實際目前拆除養殖場2 978家,拆除欄舍面積78萬m2,減少生豬存欄26.7134萬頭,減少能繁母豬2.0523萬頭。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專項整治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成立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和產業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成員單位由市府辦、農辦、宣傳、信訪、公安、監察、環保、農業、國土、行政執法、工商、水務、建設、財政、供電等部門組成。下設辦公室,并從環保、農業、水務、建設、國土、行政執法、供電等相關職能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鎮鄉、街道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本鎮鄉、街道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和產業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編制工作方案,明確指導思想、整治目標、工作步驟、政策措施等。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和監督作用,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宣傳媒介,通過召開座談會、印發資料、張貼標語和公告等形式,多途徑、多渠道對生豬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法律法規進行宣傳,同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著力營造保護環境,支持整治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統籌規劃,全面整治
鎮鄉、街道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轄區內的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工作進行統籌規劃。主要負責轄區內養豬場調查摸底、登記統計、相關政策落實等工作;通知并督促轄區內養殖場(戶)限期關停、拆除和整改,負責組織相關部門依法開展強制拆除工作;負責做好整治維穩工作和妥善處置相關遺留問題。市整治辦對關停拆除欄舍的養殖場做到拆除一家、驗收一家,并在每月匯總各鎮鄉、街道拆除欄舍及處理生豬情況并進行通報。
二、科學規劃和管理生豬養殖
(一)總體思路與基本原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總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供給安全、調量提質、助農增收”的基本原則,以農牧結合為主線,以優化布局為重點,以資源循環利用為目標,構建現代生態畜牧業產業體系,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和農民持續增收;堅持總量控制原則,養殖區域畜禽總量和排污量嚴格控制,養殖場(戶)實行定額管理;禁養區全面退出養殖,限養區養殖量只減不增;堅持保護環境原則,在保護和改善生(下轉238頁)(上接31頁)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重點發展生態型畜牧業,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及生產條件,實現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贏”的目標;堅持生態循環原則,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態化”要求,每百畝植物配套養殖200頭存欄豬,排泄物100%循環利用;堅持科學規劃原則,通過區域布局規劃,有效地利用山區資源,合理調整養殖區域和品種結構。
(二)主要目標任務
1.強化養殖污染治理
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養殖場(戶)采取分門別類的治理對策。對年出欄5 000頭以上豬場、實行“一場一策”治理措施,由管理部門專人監督治理;對于年出欄100頭~5 000頭生豬規模場及其他相當規模場要分類治理,著力完善畜舍生態化改造、三沼綜合利用設施、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改造;對散養戶,實行萎縮性管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由鄉鎮(街道、辦事處、農場)、村監督及村規民約限制約束,減少散養戶。開展污染治理法制化建設,建立養殖排污許可制度,至2020年,年出欄500頭生豬規模場及其他相當規模場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度。
2.推進農牧結合生態養殖
因地制宜推廣“豬—沼(肥)—果”、“豬—沼(肥)—糧”、“豬—沼(肥)—茶”、“豬—沼(肥)—菜”等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立體生態模式,以及“家禽—園地”直接消納利用種養模式。規模養殖場按每百畝種植用地配套養殖200頭存欄豬,實現畜牧業與種植業有機結合。
(三)具體工作做法
1.突出優勢生豬產品產業布局
以優化轉型為重點,加快推進養殖場現代化、標準化、生態化和技術裝備改造,提升生產水平。建立標準化生態養殖基地,提高優質產品供應。上華街道、水亭鄉、黃店鎮、梅江鎮、游埠鎮作為生豬養殖重點鄉鎮,應依據目前飼養量及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
2.明確養豬場排泄物治理的基本要求
(1)實行雨污分流。畜禽養殖污水通過接管或建設暗溝等形式接入預處理池,嚴格控制污水產生量和明顯減少臭氣。雨水通過明溝接入有關溪河。
(2)實行干濕分離。提倡干清糞,糞便用于加工有機肥或直接用于農作物。污水進入沼氣池。
(3)建足干糞池、沼氣池和配套池。要求每10頭豬建干糞池1立方米,每3頭豬建沼氣池1立方米,每3頭豬建配套池0.6立方米。
(4)配足沼液消納土地面積。原則上每5頭豬配1畝土地消納沼液,至少每10頭豬配1畝土地消納沼液。由養豬場自找對象或鎮鄉(街道)村牽線搭橋,簽訂沼液利用協議。
3.加大養豬場(戶)治理排泄物的扶持力度
對年平均存欄豬50頭~100頭的小規模養豬場按規定要求完成治理任務的,經市有關部門驗收合格的,由市財政每個以獎代補1.3萬元;對年平均存欄豬100頭~1 000頭的規模養豬場按規定要求完成治理任務的,經市有關部門驗收合格的,由市財政每個以獎代補2萬元。
4.完善保障機制
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和調整財政扶持政策,包括完善和調整關停并轉和擴、改建的補助政策,在禁止養殖區養殖業退出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農民利益。積極整合和調整資金投向,集中資金實施加快設施化提升、信息化管理、資源化利用等工程的建設,確保改造提升項目和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嚴格落實肉蛋奶穩定供應的“菜藍子”工程建設措施、畜產品供給安全和調控機制等政策制度,確保規劃生產目標任務按期實現。
5.加強機制創新
創新經營機制,大力推廣現代新型合作經營組織和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養殖、飼料獸藥加工生產、畜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強強聯合,鼓勵引導龍頭企業采取直接投資、股份合作、產銷直掛等形式,兼并、創建生態型畜牧業基地,形成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的經營機制。創新科技體制,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有利于畜牧業發展的各方面人才。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