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儉峰
2014年9月的一天,沈陽市和平區行政審批大廳內,李先生前來辦理飯店經營許可證。他本來已做好花費幾天時間、跑多個部門、蓋很多章的思想準備,甚至還擔心遇到吃拿卡要的情況。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按照辦事大廳告知單提交攜帶的材料后,僅一個多小時就全部辦理完畢。另一位前來辦理印刷公司法人代表變更手續的劉先生,以為還像幾年前那樣,先向區里遞申請,核準后再跑市里辦一堆手續,前前后后差不多需一個月時間。到了審批大廳才知道,實行簡政放權后,這些手續不出區就能辦理,兩三天時間便可順利拿到法人代表變更書。
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實際行動,確實為企業、為社會提供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便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改革開局之年,遼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把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擺上重要日程,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當頭炮”,工作力度明顯加大。遼寧省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意見》,召開了全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電視電話會議進行部署。各市和省政府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深入推進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取得了初步成效。
集中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
簡政放權,就是政府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則是簡政放權的重要突破口。改革之初,為了打破一些政府部門“抱著審批權不放”的老習慣,省政府充分利用倒逼機制,先后多次開展大調研,深入到市縣政府、基層企業和群眾中聽取意見、搜集建議,有針對性地了解哪些權應該放、哪些權必須徹底放。隨后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簡政放權帶動示范機制,由省級先行示范,再帶動市、縣兩級政府部門簡政放權。特別對投資創業就業影響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制約明顯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取消和下放,充分發揮市、縣、鄉政府貼近基層、就近管理和便民服務的優勢。為了做到科學放權,省政府堅持開門搞改革,成立了由各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并定期在網上征集建議,有效地推動了簡政放權工作。
截至2014年10月,遼寧省政府已分三批共取消和調整省級行政職權895項,其中審批事項244項,比2012年精簡31%。全省14個市取消和調整相關行政職權共1423項。同時,全省各級政府認真落實取消、下放和轉移的行政職權,其中省政府部門按照國務院要求對應取消77項,承接83項。最近,我省宣布再次取消和下放325項針對性更強、含金量更高的行政職權,主要集中于建設投資、生產經營以及民生等重點領域。
全面推行權力清單制度
只有廓清行政權力的邊界,公開審批事項,才能更好地推動簡政放權。省政府成立了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審核組,按照“全面清權、簡政放權、依法確權、規范行權、公開曬權”的原則,對部門報送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全面審查。經過三輪審核,省政府于2014年11月首次正式對外公布了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共匯總形成了省政府各部門保留的630項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其中499項列入《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2014年版)》,78項初審事項列入《省政府部門審核轉報事項目錄》。這標志著我省各部門依法行使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納入清單管理。
在建立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制度基礎上,我省進一步實行 “三個嚴格”,以確保清單之外無審批。一是嚴格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通知要求,對省政府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進行嚴格審核。一年來全省共取消、下放、調整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85項。同時對省人大、省政府設立的審批、核準、備案、登記、注冊等事項一并清理,對于制約就業、創業和經濟發展的審批事項一律取消。二是嚴格控制新設行政審批事項。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省政府一直沒有新設置臨時性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也沒有新增條件和要求。三是嚴格規范清理地方性法規和省政府規章。圍繞依法推進簡政放權、工商制度改革等重點工作,我省對現行有效的法規規章進行了深入清理。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決定廢止12件省政府規章、修改29件省政府規章,提請省人大修改了17件地方性法規,廢止1件地方性法規。
大力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不僅設立審批事項多,而且前置條件多、環節多、時限長、效率低。為此,省政府有針對性地下發了《關于大力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前置要件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的通知》,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環節,減少前置要件,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切實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省國土資源廳積極推行“五零式服務”,對用地審批依據、程序、要件等進行了簡化。省工商局積極推行“一人審查核準登記制”,全省已有107個登記機構實行了一人審查核準制。省環保廳建立了“集中事項、集中人員、快速審批”工作機制,有效地壓縮了審批時限。沈陽市將223項審批服務事項納入網上審批服務平臺,實現了網上審批。鞍山市通過串聯改并聯、前置改后置、分散改集中等途徑,全方位優化了審批流程。
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在行政審批中最有代表性。針對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繁瑣、時限長等問題,省直有關部門以簡政為出發點,重新繪制了《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圖》。流程圖將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整合為若干階段,按階段制定審批規范,優化部門間以及部門內部運行機制,減少中間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主要做法:一是整合審批流程,實行并聯審批。將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整合為5個階段,每個審批階段統一受理申請材料,統一組織開展并聯審批,督促協調審批進度,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審批并統一告知項目建設單位審批結果。二是做好審批前輔導。牽頭部門組織涉審部門,以并聯方式提前介入審批流程中的技術審查內容,提供審批條件、標準、內容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確保審批事項在正式受理前具備相應條件。三是共享審批信息。依托現有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開發建設高度集成、部門聯網、信息共享、綜合性強的信息化系統,實現各審批部門之間實時資源共享,提高聯合審批效率,形成“全共享”工作平臺。四是設定輔導和審批時限。比如立項階段的受理前輔導時間不超過30個工作日,審批時限為6個工作日;用地審批階段的受理前輔導時間不超過20個工作日,審批時限為8個工作日;施工許可和竣工驗收階段的審批時限分別為8個工作日和7個工作日。省領導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過去通行的串聯審批程序,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最少需要275個工作日才能夠辦結,即使單純將串聯改為并聯,也得需要150個工作日。而按照我省新的《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圖》,大大減少了審批環節,整個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時限可壓縮到40個工作日。目前,該《流程圖》已經省政府同意,印發全省試行。
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一方面給企業松綁,讓群眾受益,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政務環境不斷優化,市場活動顯著增強;另一方面促進了審批服務方式不斷創新。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縣三級公共服務中心271個,各地區、各部門普遍推行了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AB崗工作制和責任追究制,實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基層和群眾辦事,全省政府部門辦結業務平均縮短時限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