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收獲后,大量秸稈還田覆蓋,對后茬作物小麥播種時的機械作業會造成秸稈壅堵現象。為了解決此問題,2014年引進亞澳2BMG-4/6(180)型和2BMG-4/7(200)型小麥帶狀免耕施肥播種機進行試驗示范與推廣,實驗證明此機械在秸稈還田量較大的情況下均能實現順利播種。在岐山縣6個鄉鎮20個村推廣免耕播種機具350臺,取得了顯著成效。
(1)技術內容。小麥帶狀免耕播種技術是指在秸稈還田覆蓋的情況下,不翻耕土壤,采用免耕播種機械一次完成開溝、肥料深施、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工序的技術。此項技術將常規的播種行距由15cm擴大到30cm,采用組合彎刀和切草甩刀,只對種床進行旋耕處理,且利用寬幅排種器使籽粒均勻分布在12cm的種床上,保證了種子著床的技術要求,避免了播種作業時由于秸稈覆蓋量大而產生的擁堵,解決了“一年兩熟”(小麥、玉米)地區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中小麥播種技術的難題。它與常規播種技術相比較,具有減少作業環節、降低作業成本、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提高糧食產量等特點,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
(2)技術要求。①機械作業要求:小麥帶狀免耕施肥播種機配套動力36.7~51.5kW(50~70馬力),播幅寬帶1.80m,播種行數6行,種肥上下間距≥5cm。②秸稈還田要求:畝玉米秸稈還田量≤1500kg,粉碎長度≤10cm,秸稈還田合格率≥95%,根茬高度≤15cm,地塊土壤含水率要低,適宜合墑播種。③播種要求:播前藥劑拌種,播種量8~10kg/畝,播種深度3~5cm,播種顆粒狀肥30~50kg/畝,施肥深度8~10cm,種上肥下,行距30cm,種肥間距≥5cm,種床寬帶12cm,播種后溝深12cm;做到不漏種,不重播,播深一致,落籽均勻,覆蓋嚴密,無明顯的缺苗斷壟現象。④水肥管理:在出苗前不宜澆水,冬前宜進行灌水,加速秸稈腐爛,踏實土壤、培育壯苗;開春后小麥拔節期前,應追肥尿素5kg/畝。在冬前或開春雜草三葉期進行化學除草。從近年來推廣的亞奧2BMG-4/6型免耕播種機試驗看,帶狀免耕施肥播種機適用于前茬作物為玉米、小麥、高粱、豆類的播種作業;但在玉米秸稈地播種小麥時由于秸稈量大,應先對秸稈進行1~2遍還田作業,播種效果會更好。
(3)效益分析。①節約成本:由于小麥帶狀免耕施肥播種技術是在秸稈粉碎還田的條件下,使用專用播種機一次完成開溝、化肥深施、精量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道工序,減少拖拉機重復進地作業,減少作業環節,有利于節約能源和費用。如小麥播種可節省3道工序,畝節約作業費18元,節約油料費7元。②蓄水保墑減少灌溉:帶狀免耕施肥播種技術由于形成了溝播,作物生長于溝底,形成了作物生長的小環境、小氣候。當降水量少時,由于坡面的存在,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作物根部,變無效降水為有效降水;同時,由于秸稈的覆蓋,實現了保土保水、蓄水保墑的良好效果。經試驗對比,土壤含水率比傳統模式高出0.69%。③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試驗證明,粉碎還田的秸稈,可使土壤有機質年均增加0.01% ~0.03%。④增產效果明顯:使用小麥帶狀免耕播種時,大多數秸稈都被分流向了兩邊,種床經過旋耕處理,有利于小麥出苗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