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坡

摘 要:本文以呼東動車運用所作為實際案例對動車運用所的供電方案進行了分析,并分類對接觸網與檢查庫、臨修庫以及不落輪鏇庫、各種管溝等接口情況進行了分析,以此對接觸網的相關設計關鍵技術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動車運用所;接觸網;供電方案;接口
中圖分類號:U225 文獻標識碼:A
呼和浩特東動車運用所是張呼鐵路客運專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呼和浩特東站重要的動車整備基地。動車所內設4線檢修庫一座,2線外皮洗刷庫一座,臨修及不落輪鏇庫一座,輪對踏面及受電弓診斷裝置一套,動車組牽出線1條、存車線15條、洗車線2條,檢修線4條,轉向架線1條,不落輪鏇線1條。在動車運用所中,接觸網系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服務系統中接觸網系統必須服務于整個系統需求,保證功能、可靠、安全的統一性。
1 動車運用所的供電方案
在呼東動車運用所供電方案中,由新建呼和浩特東分區兼開閉所為動車運用所供電。因動車運用所工程先于張呼鐵路正線工程建設實施,原呼和東分區兼開閉所設計由正線接觸網T接的4回供電線供電暫不能實現,因此在正線接觸網掛網投運前,呼和浩特東分區兼開閉所由既有呼和浩特東牽引變電所為呼和東分區兼開閉所提供的1回電源暫作為主供電源為其供電,由既有大包線正線接觸網T接1回電源暫作開閉所備用電源為其供電。分區兼開閉所為動車運用所出2回饋線,為機務折返段出1回饋線。
2 動車運用所接觸網設計方案
接觸網設計方案在滿足動車運用所功能的基礎上,盡量做到與動車所其他設施的協調統一。
2.1景觀的設計
運用所其景觀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1)支柱在多場以及多股道時應當保持對齊狀態,若可以合并使用支柱的應當盡可能合并使用,這樣會大大減少了存車場直線段所使用的支柱數量,美觀的同時節約了建設成本。(2)在檢查庫內,通過利用結構頂梁懸掛接觸網以及防護網吊柱,結構末端的下錨通過墻壁結構柱進行,不但可減少接觸網立柱數量,還可增加庫內空間。
2.2道岔的布置
與正線交叉的道岔采用不帶輔助支的無交叉線岔布置方式,站線采用交叉布置方式,要求其道岔定位柱盡量按照正常的方式進行設置,若道岔為連續多個時,可只對其進行定位不進行懸掛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滿足接觸網定位時還需要減少軟橫跨的應用以及支柱的應用。
2.3懸掛的安裝
簡單鏈形懸掛是動車運用所中的存車線采用的主要方式;而檢查庫線的接觸網可以選擇簡單懸掛式或者移動式。定位器一般常用鋁合金定位器,考慮到景觀性、美觀性以及運營圍護的便利性等條件,在動車運用所中,軟橫跨定位器應當優先選擇鋁合金定位器。
3 動車運用所接觸網接口設計
3.1接觸網與檢查庫的接口設計
3.1.1檢查庫內懸掛及下錨。(1)接觸懸掛。接觸網利用庫內防護網吊柱及結構頂梁懸掛,每隔30~40m在掛網股道中心的正上方設置懸掛點。(2)接觸線終端下錨。檢查庫末端股道為線路終端時,接觸網需利用檢查庫末端墻壁進行下錨;因此相關結構、建筑專業需要將相應條件預留在線路末端墻壁上,并且保證末端墻壁同掛網股道對應,且預留條件能夠滿足下錨要求。(3)分段絕緣器懸掛。檢查庫采用一線兩列位布置形式,兩列位之間設置高壓接觸線分段絕緣器。(4)架空地線懸掛。在進行架空地線的懸掛過程中,一般都會沿著檢查庫的內側最外沿的兩根頂梁進行懸掛。(5)架空地線下錨。針對架空地線進行下錨一般在檢查庫的最外側首末端墻壁進行下錨。
3.1.2庫門處下錨及庫門墻開孔
(1)架空接觸網架設入庫。庫前設置高壓接觸線分段絕緣器、帶接地的隔離開關。(2)進庫門接觸線通過開孔。需掛網股道進庫門檢查庫線正對股道上方,導線通過處左右400mm范圍內預留1個穿墻孔。(3)進出庫門架空地線通過開孔。架空地線終端下錨附近300mm范圍內預留穿墻孔,庫前后門各1個。
3.2 接觸網與臨修庫及不落輪鏇庫接口設計
臨修庫和不落輪鏇庫所在股道的進出庫墻上均設置接觸網預留件。
3.3 與站場各種管溝的接口設計
動車運用所中有大量的排水溝、上水溝、電纜溝、消防管道等管溝,在進行接觸網支柱基礎設計以及拉線基礎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將各種管溝考慮在內,盡量避開管溝。如果無法予以解決,那么可以采用特殊的設計減少干擾,例如窄形支柱基礎的使用以及基礎預留排水孔的使用等。
在動車所實施過程中,原設計接觸網基礎距離線路3.3m~3.5m,其中YGB-1、YGB-2、YGZ-2、YGZ-1、QJ-A2、J15基礎深2.5m~3.5m,底寬2.5m~2.8m,消防管道距離線路中心2.5m,深度1.6m~ 2.5m左右。經計算發現消防管道與接觸網基礎存在干擾,于是將接觸網T型基礎變為孔樁基礎,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接觸網基礎與消防管道的沖突干擾。
結語
由于接觸網設計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在動車運用所中需要安全度高、可靠性高的接觸網。因此文章便以呼東動車運用所接觸網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分析,分別從供電方案、接觸網接口設計和平面布置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針對設計中應當注意的幾個方面展開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和措施,以此期望可以進一步完善相關設計。
參考文獻
[1]于萬聚.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2]李加祺.南昌客整所改造為動車運用所設計[J].交通科技,2010 (B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