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靜,羅 謙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以柳江古鎮為例探討傳統聚落的保護與活化
伍 靜,羅 謙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古鎮是擁有獨特歷史意義與社會價值的傳統聚落。基于古鎮開發的現狀,適當的旅游轉型可以促進其保護與更新,不適當的開發會帶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文中以柳江古鎮為例,通過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由實態調研現狀追溯到柳江古鎮的歷史演變,并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建成環境等三方面著重分析了柳江古鎮的價值、保護過程、活化過程,繼而探討其保護與活化協調發展模式,期望對其他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傳統聚落; 保護與活化; 柳江古鎮
古鎮作為特殊的傳統聚落較完整地傳承了我國不同時代的空間組織技術、建筑科技、建材技術、結構技術以及樸素的生態觀念、民俗文化和傳統審美情趣。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價值及自身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決定了保護是古鎮的內在需要和規律的必然。柳江古鎮獨特的空間環境承載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和歷史信息,包含獨特的文化內涵、世俗觀念及演化規律。在面對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對柳江古鎮在保護與活化方面的研究就是對當地文化的保護與延續的研究,因此對當代社會具有深刻的意義。
1.1 柳江古鎮簡介
柳江鎮,古為“明月鎮”,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距今800多年歷史,是四川十大古鎮之一。該鎮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地處成都、樂山、雅安三角地帶,是成都至瓦屋山旅游干線上的重要節點。柳江古鎮西南面靠玉屏山,東望鷹嘴山,位于花溪河的支流——楊村河的分口處,形成“三山為屏,雙河圍合”的地理環境。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被省政府列為“文化之鄉行列”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享有“煙雨柳江,雅女之鄉”之美譽。
1.2 歷史沿革
清代中期,因柳、姜兩姓族人合資修建了一條石板長街而更名為“柳姜場”。民國4年至23年(1915—1934年)廢鄉改里,屬第六區,設柳姜里。1935年實行聯保制,柳姜場屬三區聯保處。1940年撤銷聯保制,分設鄉、鎮、保、甲(三區所設柳姜場),因以兩溪(花溪和楊村河)而改名柳江鎮。1941年改為柳江鄉,直到1949年12月17日解放。1950年1月7日成立洪雅縣人民政府,柳江為四區所在地,1958年柳溪人民公社成立,1983年復改為柳江鄉,1988年撤鄉建鎮為柳江鎮[1]。
1.3 柳江古鎮特色構成分析
柳江古鎮選址依山傍水,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楊村河、花溪河、柳壩、圣母山、觀音巖以及河心島是構成立體框架的主要因素,這一系列的單一景觀疊加起來就構成了對柳江古鎮聚落的總體印象,下面介紹幾點柳江比較有代表性的景點進行分析說明。
1.3.1 古鎮核心景點——重力壩
柳江古鎮有別于川內其它古鎮的是它的水趣,純凈的上游之水,在重力壩上下游形成了天然的戲水區。重力壩水景位于古鎮中心楊村河之上,全長約50 m,由50多塊大石墩成“S”形排列建成,落差約2.6 m,成為柳江古鎮標志性景點。
1.3.2 帝師故里之——曾家園
曾家園是今天保存較為完好的家族莊園,經過長達10年的精心施工,直到1937年,占地規模達11 621 m2,建筑面積達5 402的曾家園才全部建成。大小院落達10多個(現僅存5個)。選址遵循古代堪輿學理論,講究“擇吉而居”,建筑布局以“天人合一”為基本思路。園內為“四院三戲臺”布局,有觀景臺、八字龍門、小姐樓、書房、石牌坊,還有牡丹園、荔枝園和休閑亭等。這座宅院鳥瞰呈繁寫的“壽”字,據說當時曾家園的主人為追求順應“壽”字的筆畫布局,把外面的墻或樓建造得頗為獨特。整座園引進西洋建筑圖案裝飾,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
2.1 民國時期
歷史上柳江為典型商業城鎮。民國時期,柳江是洪雅縣的重要集市。主要商業有:木材、食鹽、土布、棉紗、蠶絲、中藥材、糧油等,林業一直以來是柳江鎮的支柱產業。作為地區經濟中心和山區的門戶,柳江鎮水運發達,成為該地區的水碼頭,進而帶動了商業、食品加工業以及文化娛樂的發展。其中以曾藝澄所建中西結合式、磚木結構,為民國時期洪雅縣的最大規模建設。此時老街構成了鎮區主體,而碼頭則正是老街的生長起點。民國時期經歷了幾次火災,也進行了相應的重建。
2.2 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
老街仍作為經濟和運輸中心,是熱鬧的集市。一批原地主住宅被沒收改為供銷社等商業設施,同時也興建了一批商業建筑。1968年修建了柳江大橋,促進了老街的發展。1975年老街遭受了本世紀最大的火災,火災后進行了大規模建設,新建了供銷社大樓,新華書店等建筑[2]。此階段,在人民政府的主持下,配備了完整的市政和服務設施,興修水利,筑路架橋,加強了柳江對外交通聯系,人口有了顯著增加,柳江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城鎮。
2.3 改革開放至今
柳江古鎮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新的建設高潮。在1996年的規劃中“以柳壩新規劃南北主路與紅星壩玉屏北街為全鎮的兩條相平行主干道……兩條平行的南北走向的街道河兩條東西走向跨河而過的街道構成柳江小城鎮街道“井字型”主骨架[3]。”居民圍繞通往瓦屋山的必經之路與柳壩路形成的十字路口修建了很多商店、旅館、飯店等服務建筑與多層住宅,并在此形成了新的農貿市場,一個以橋頭十字路口為中心,以商業、服務業為主的新區域逐步形成。
3.1 活化的必要性
3.1.1 旅游競爭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古鎮也不計其數。就西部地區而言,古鎮分布廣泛。據粗略統計,四川就擁有 4 000多座古城鎮[4]。目前柳江南面的高廟古鎮發展迅速,成為最大的競爭者。
3.1.2 旅游資源
柳江古鎮的旅游資源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結構相對單一,且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旅游產品以傳統的觀光型產品為主,特色旅游產品、參與性旅游產品發展緩慢,未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旅游需求的發展。此外,快速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文化、環境的承載力,環境污染、文化污染與破壞的問題仍然存在。
3.2 活化策略
對柳江古鎮進行活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拆舊建新的更新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傳統風貌的喪失,造成過度開發;另一方面,未整治的保留原貌的區域可能會由于物質的老化引發古鎮區整體性衰敗的趨勢。采取何種方法來活化柳江古鎮,使其一直充滿活力與價值,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3.2.1 保護性開發更新
古跡、古建筑是傳統聚落的靈魂,是傳統聚落歷史文脈延續的表征。因此對柳江的古跡、古建筑物采取了保護性開發的原則。但有些古建筑由于年代久遠,已經喪失了使用功能,成為了危房,因此針對這些已破壞不能再使用的的古鎮風貌,采取了“修舊還舊”的修復方案,盡量恢復其原貌。所以活化不僅指對傳統民居集落本身的更新,也是滿足功能的需要。同時,修建了防洪大堤,保護沿河吊腳樓、百年古木和提高旅游的安全系數。
3.2.2 “有機更新”
柳江古鎮的更新遵循了“有機更新”的思想。在保護歷史建筑及保持城鎮空間整體性的同時,充分利用歷史建筑形態,通過更新歷史街區的空間形態來豐富城市的群體空間,改善舊區城市環境,并且與舊有的環境及建筑形成有機整體,同時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5]。
鑒于前面的分析可知,活化力求適應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保護則試圖限制變化,以保護古鎮和歷史建筑的特色。柳江古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游價值我們應對其進行保護,同時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柳江古鎮只有在不斷淘汰傳統的糟粕,開發新的價值,對其進行活化,古鎮的價值才能得到傳承,所以保護與活化具有相互對立的一面;另一方面,對柳江古鎮的保護與活化的共同點都是為了柳江古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是它們相互統一的一面。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而探討一條活化與保護協調發展的模式是柳江古鎮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的關鍵。
4.1 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的文化、內涵是發展旅游業的靈魂,對古鎮的保護和活化都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柳江古鎮以臨河天生彎曲的古榕樹為依托,以濃蔭下沿河出現的是別具一格的吊角樓小木屋為背景,以青山綠水作鋪墊,成功地塑造了一座山水綠樹與吊角樓木屋相輔相成的美麗場鎮。
4.2 適度開發
柳江古鎮在旅游開發前,相對閉塞,所在的洪雅縣也因位于雅安、眉山、樂山的交界山區,同樣具有閉塞性,這種閉塞對于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但卻意外地保留了純樸的民風和濃郁的地方文化。柳江古鎮沒有過度開發,保留和傳承了山水成景的生態城鎮風貌格局。
4.3 區域聯合
柳江古鎮周圍的著名的景點比較多,所以可以采取與玉屏山公園、花溪鎮、高廟古鎮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瓦屋山等合作,形成強勢旅游區,立足于互惠互利。這樣既增加了旅游項目,也可以長時間吸引游客,真正做到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合作。
目前,以地方特色取勝的古鎮旅游成為熱門時尚的旅游活動形式,在面對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對柳江古鎮的保護與活化就是對作為蜀文化一部分的柳江當地文化的保護和延續。對柳江古鎮保護與活化研究都是為了其能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當地區域的發展和當地文化的傳承。另外,目前古鎮開發的項目還是相對狹窄,例如生態旅游、養生旅游等方面開發的還不是很多,所以在對古鎮旅游發展和更新的時候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實踐研究。
[1] 洪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洪雅縣志[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2] 賴武.劫后柳江遺古韻[J].四川畫報,1999,(12)
[3] 洪雅縣柳江鎮人民政府.洪雅縣柳江鎮編制規劃綱要[R].1996
[4] 賴武.巴蜀古鎮·續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 李志剛.谷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41-46
伍靜,在校研究生;羅謙,教授,碩士生導師 。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