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抗, 劉 慧 芳, 吳 智 勇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Nam Khan 2水電站廠房后邊坡變形體監測及處理方案探討
王抗,劉 慧 芳,吳 智 勇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摘要:Nam Khan 2水電站廠房后邊坡高程400 m以上巖體為變形巖體,開挖前處于穩定狀態。施工過程中,對巖體狀態實施了實時監測,出現裂縫后采取了框格梁+錨索加固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Nam Khan 2水電站;廠房邊坡;錨索;框格梁;變形體監測
1概述
Nam Khan 2水電站位于老撾瑯勃拉邦市東南方向約30 km的Nam Khan河與湄公河匯合口上游68 km處,為二等大(2)型工程。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5 167 km2,壩址多年平均流量67 m3/s。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475 m,相 應 總 庫 容
6.862億m3,死水位高程465 m,調節庫容2.291億m3,電站裝機容量為130 MW。
樞紐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副壩及溢洪道、右岸放空洞、右岸引水系統和岸邊地面廠房等建筑物組成。
地面廠房主要由主廠房(主機間、右端安裝間)、上游副廠房、上游主變室及GIS開關站、下游尾水平臺、尾水渠及進廠交通洞等建筑物組成。
2地質情況
Nam Khan 2水電站廠房后邊巖體坡為變形巖體,平面投影面積約7萬m2。據鉆孔揭露,變形巖體夾泥破碎,呈碎裂結構,性狀較正常風化的強風化帶略差,巖層面產狀由上游的N30°~50°E/SE∠30°~40°逐漸過渡到下游邊界一帶的N20°~40°E/SE∠50°~70°,樞紐區正常巖層產狀為N0°~30°E/NW∠70°~90°,變形體巖層走向與樞紐區正常巖體巖層走向有一定夾角,傾向(傾上游)剛好相反,傾角變緩。變形巖體平均深度為30 m左右,靠近變形巖體中部最深可達51 m,變形巖體方量約為210萬m3。天然狀態下,廠房后邊坡變形巖體處于整體穩定狀態,廠房基坑開挖后,將造成變形巖體前緣切腳,進而可能導致變形巖體變形失穩。為了便于廠房后邊坡的處理并減少對該變形體的影響,設計人員將廠房布置于變形巖體下游邊界附近。
3廠房后邊坡開挖情況
Nam Khan 2水電站項目于2011年3月26日開工,2012年2月1日廠房開始開挖; 2012年6月正值雨季,廠房后邊坡高程460~480 m處出現垮塌和變形,工程在清除垮塌和變形部分后按原設計重新支護。為進一步了解廠房后邊坡“變形體”的具體深度及邊界條件,在廠房后邊坡高程410 m鉆設了探洞;2012年7月27日,探洞發生垮塌,垮塌長度為5 m,遂于當日停止了探洞施工;自2012年8月起,廠房后邊坡監測各測點變形數據呈增大趨勢,遂立即增加了監測頻率,并于2012年9月13日召開了三方(監理、設計、施工)會議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后一致決定將廠房靠上游側高程480 m平臺外側邊坡頂部邊坡削緩,并將高程460 m以下靠上游側邊坡開挖坡比放緩,將高程460 m以下邊坡馬道由20 m高調整為15 m。另外,將廠房靠溢洪道側高程460 m以下的突出椎體挖除,并將開挖坡比放緩成1∶1.5。2012年10月11日,廠房后邊坡出現了較大裂縫,2012年11月17日, 廠房框格梁、錨索開始施工,2013年2月5日,廠房框格梁、錨索施工全部完成。
4監測數據分析
4.1廠房后邊坡表面監測
為了監測廠房后邊坡開挖過程中邊坡表層的變形情況,2012年6月19日,開始在廠房后邊坡高程480 m馬道布置了2個表面變形監測點ISCF1-1,ISCF2-1;高程460 m高程馬道布置了2個表面變形監測點ISCF1-2、ISCF2-2;在廠房后邊坡上游自然邊坡布置了5個表面變形監測點ISCF3-1、ISCF3-2、ISCF3-3、ISCF4-1、ISCF4-2,如圖1所示。
根據《混凝土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DL/ T5178-2003)第七章之變形監測規定,兩期位移變化量應小于±5 mm,兩期沉降變化量應小于±3 mm。
監測數據顯示,ISCF1-1、ISCF2-2發生了較大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變化,水平位移量分別為17.4 mm、34.8 mm,方向為邊坡傾向及河流流向的矢量方向;沉降量分別為-15.2 mm、-45.4 mm,超過了規范要求。
4.2巖體深層監測
為了監測廠房后邊坡巖體深層的變形,在廠房后邊坡高程461 m埋設了多點位移計用以監測巖體的豎向變形,埋設測斜管監測巖體的徑向變形。
多點位移計MCF1-1自2012年8月19日至2012年10月9日的監測數據顯示C2(17 m)、C3(8 m)、C4(2 m)測點發生了變化,方向與邊坡傾向相同,C2測點自起測時一直成增大趨勢,最大變形量為16.65 mm、C3測點自2012年9月22日開始發生變化,最大變形量為8.34 mm、C4測點自2012年9月23日開始發生變化,最大變形量為1.4 mm。
多點位移計MCF2-1自2012年8月23日至2012年10月11日的監測數據顯示C2、C3、C4測點發生了變化,方向與邊坡傾向相同,C2測點自起測時一直成增大趨勢,最大變形量為16.65 mm、C3測點自2012年9月22日開始發生變化,最大變形量為8.34 mm、C4測點自2012年9月23日開始發生變化,最大變形量為1.4 mm。
4.3測斜孔
測斜孔監測數據顯示:INCF1-1在12 m以上朝著與邊坡傾向相同的方向發生了變形,2012年9月9日至2012年9月14日之間的數據發生了突變,突變量約4 mm;觀測至2012年10月10日,最大變形量為16.14 mm。INCF2-1在22 m方向朝著與邊坡傾向相反的方向發生了變形,2012年9月4日至2012年9月7日觀測的數據發生了突變,突變量約3 mm,觀測至2012年9月13日最大變形量為11.5 mm。
由2012年8月至10月廠房后邊坡監測數據可知,廠房后邊坡在這段時間內累計變形量超過了規范要求,雖然采取了削坡減負、放緩坡度、降低馬道高度等措施,但未取得明顯效果,2014年10月11日,廠房邊坡出現了較大裂縫。針對這種狀況,經三方討論、計算后,決定采取框格梁+錨索方案進行加固。
5處理方案
5.1框格梁施工
5.1.1錨桿施工
錨桿采用“先插桿后注漿”的施工方法,鉆孔采用手風鉆造孔,清孔采用高壓風或高壓風水槍聯合沖洗孔內的巖粉和積水,錨桿在鋼筋場制作后運至施工現場,采用人工安裝錨桿,注漿采用錨桿注漿機邊拌和、邊注漿。水泥砂漿的施工配合比嚴格按工程師批準的配合比執行。
5.1.2框格梁澆筑
鋼筋在加工場加工成型后由8 t平板車運至現場,人工綁扎焊接,趾板混凝土模板主要采用木模板,混凝土澆筑采用8 m3混凝土攪拌車運至現場,主要采用溜槽入倉。混凝土入倉后,人工及時平倉,采用φ2 in(1 in=2.54 cm)軟管振動棒振搗。振動棒應垂直插入,振搗間距不應大于振動棒激振力范圍的1.5倍,采取“快插慢拔”的方式進行振搗;振搗時,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5 cm左右,距離邊模板10 cm左右。混凝土終凝后,及時采用鋪蓋麻布片(采用細鐵線連接成片)等方法進行遮蓋,人工灑水養護,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連續養護時間不宜少于28 d或至被覆蓋為止。
5.2錨索施工
廠房后邊坡錨索分為A型及B型,A型錨索長30 m,B型錨索長25 m。錨索分布如下:A區及B區為高程460 m以上斷層影響帶及邊坡較破碎區域,上游側錨索應延伸至斷層影響帶上游較完整基巖大于2 m處;C區為高程445~460 m斷層影響帶。
5.2.1鉆孔
錨索孔造孔施工所采用的鉆機為地質鉆機,終孔孔徑為130 mm,采用金剛石鉆頭。為提高工效,必要時采用了風動鉆具進行鉆進。錨索孔深度以內錨固段進入弱風化巖體為原則,設計深度根據現場鉆孔取芯復核。鉆孔時對25%的錨索孔進行了取芯,取芯孔按錨索豎向排間隔跳開布置。為確定錨索孔內錨固段深度及巖體質量,所有錨索孔內錨固段均需取芯,以便為錨索孔質量缺陷處理提供依據。
5.2.2預應力錨索的加工與組裝
1 000 kN級預應力錨索由7根φ15.2的帶皮鋼絞線組裝而成。組裝前,對鋼絞線進行了質量檢查、下料,將檢查合格的鋼絞線按“孔深+外錨墩高+千斤頂工作長度+工具錨高+0.3 m”的長度截斷、理順放齊,將φ20的聚乙烯注漿軟管與錨索并排放置。內錨固段注漿管伸入到距孔底0.2 m,回漿管穿過止漿環0.2 m;將二次張拉段注漿管末端伸入到止漿環處,回漿管預埋在錨墩內伸入錨索孔并在錨墩外留出口。鋼絞線包圍著注漿管捆扎,要求注漿管能上下活動在張拉段與內錨固段的交接處并用鉛絲捆牢。在內錨固段,每隔1 m布置一架線環,架線環之間應用鉛絲捆緊;端頭裝上導向帽,使整個內錨固段呈棗核狀。在張拉段每隔2 m布置一隔離架。組裝好的錨索應大體上呈一直線,為此,要求在固定架線環和隔離架時,扭直鋼絞線的自然彎曲,所有鋼絞線不得互相交叉。
5.2.3預應力錨索的安放
錨索推送在牢固的腳手架上進行。為防止機械起吊而損壞鋼絞線或致使注漿管破裂,采用人工運輸和安裝。
5.2.4預應力錨索內錨固段注漿及外錨墩澆筑
為防止堵管,水泥和砂漿均應過篩。篩孔孔徑為2.5~3 mm。注漿量按鉆孔體積準備或通過試驗確定。
內錨固段砂漿強度等級為M40,水 灰 比 為
0.45~0.5,要求漿液3 h后的泌水率小于2%且具有微膨脹性。注漿壓力一般為0.3~0.5 MPa,待內錨固段注滿漿后(一次回漿管持續返漿且返漿濃度與進漿濃度相同)進行屏漿,屏漿壓力宜為0.3~0.4 MPa,屏漿時間為20~30 min。孔口混凝土外錨墩澆筑前,應先清除孔口周圍的碎石及泥土,固定好定位鋼管,使之與錨索的方向一致,然后立模、澆筑。
在外錨墩澆筑完成后的12~18 h內開始養護,養護時間為14 d。
5.2.5錨索張拉
先進行單股鋼絞線的預緊。單股鋼絞線的最大預緊應力取錨索設計張拉力的10%,且錨索各單元體的預緊應力值應一致。
待全部單根鋼絞線預緊后進行整體張拉。錨索張拉時,加載速率要平緩,該速率每分鐘不超過設計預應力值的10%,卸載速率每分鐘不超過設計預應力值的20%。錨索張拉荷載要分級、逐步施加,不能一次加至鎖定荷載。
5.2.6張拉段注漿
將錨索超張拉鎖定后,即可進行張拉段的注漿,張拉段注漿采用的砂漿強度等級為M35(其余與內錨固段注漿用砂漿要求相同),灌漿前應沖洗孔道,排干孔內積水。
張拉段注漿可采用注漿管孔底注漿(注漿管伸到止漿環處)、回漿管孔口返漿法施工,最大壓力不超過0.5 MPa,注漿直至二次回漿管返漿且返漿濃度與進漿濃度相同。注滿漿后應按照內錨固段注漿要求進行屏漿。
張拉段注漿時,二次進漿管插入到止漿環處,要求以漿排水,不擾動漿液。
5.2.7對孔口的防護處理
張拉錨定后,應對孔口部位的錨索及外錨頭進行保護。
錨索張拉及張拉段注漿結束后,應對錨墩外的鋼絞線刷油進行防銹保護,并根據邊坡變形情況確定是否進行二次張拉。
當邊坡變形情況較穩定并確定不需要進行二次張拉時,可對外錨墩外多余的鋼絞線實施剪斷(留20 cm)并澆筑封錨混凝土。澆筑前,應對外錨墩混凝土進行鑿毛、沖洗、濕養處理,同時應對錨板及預留的鋼絞線洗刷干凈。
6邊坡處理成效
廠房后邊坡錨索施工于2013年2月5日完工。廠房邊坡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廠房后邊坡表面變形觀測點ISCF1-1-N、ISCF1-2-N 、ISCF2-1-N 、ISCF2-2-N最大位移量為4 mm,最大沉降量為2 mm,多點位移計MCF1-1-N(原MCF1-1破壞后重設點)、MCF2-1測點本期最大變形量為1.1 mm,測斜孔INCF1-1-N、INCF2-1-N(原INCF1-1、INCF2-1破壞后重設點)與邊坡傾向相同方向的變形量為2.24 mm,與河流方向相同的方向變形量為0.58 mm。監測數據顯示:變形符合規范要求,廠房邊坡已趨于穩定。
7結語
施工期對廠房后邊坡變形巖體實施的變形監測,使項目部及時掌握了巖體的變形狀況,為變形巖體處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此外,對變形巖體采取的框格梁+錨索處理方案使廠房邊坡趨于穩定,為同類邊坡裂縫處理方案的選擇積累了經驗。
王抗(1974-),男,四川資陽人,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
劉慧芳(1987-),女,湖南益陽人,助理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
吳智勇(1981-),男,四川內江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及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李燕輝)
收稿日期:2015-02-15
文章編號:1001-2184(2015)02-0031-04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TV52'TV522;TV51;TV7;TV547.5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