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珊珊,王 錦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太原 030006)
在清代的對外貿易中,中俄貿易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在中俄貿易中,恰克圖茶葉貿易又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18世紀40年代之前的恰克圖市場上,俄國主要出口的商品是毛皮,而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而在18世紀40年代之后,俄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的雜項制品,中國則是以出口茶葉為主[1]。恰克圖茶葉貿易將中俄對外貿易推向了輝煌,不僅給山西商人和俄羅斯商人帶來了巨額的利潤,同時也為中國和俄國的政府帶來了大量的稅收,增加了兩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中俄對外貿易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中俄恰克圖市場上的商人主體主要是以晉商為代表的中國商人和以俄羅斯商人為代表的外國商人。山西經營茶葉貿易的商人又可以分為東口商人、西口商人和與俄羅斯進行對外貿易的商人組成。據史料記載:“清初茶業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還絡繹不絕,首春客至,由行東赴河口歡迎。到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恣所為不問,茶事畢,始結算別去。”[2]中國內地到恰克圖市場進行貿易的商人絕大部分都是山西商人,通過將國內的茶葉、緞布等物品經過長途販運到恰克圖換購俄國的毛皮等商品。山西商人為了保證茶葉的質量、追求高額的利潤,不辭辛苦,千里迢迢到南方選茶、購茶,然后販運至恰克圖。山西商人是恰克圖茶葉貿易中的主要商人主體,俄國商人主體前后經歷了由官商為主體到以私商為主體的變化。
關于中俄恰克圖茶葉貿易路線的研究,石濤提出從時期上劃分和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兩種方法。從時期的角度進行劃分主要是將清政府對俄貿易分為前中后三個時期。在清朝前期時,茶商從福建采茶,經福建崇安縣、江西的鉛山縣、湖北的武昌、襄樊、河南的唐河、洛陽,從澤州進入山西,一路北上,到張家口后改為駱駝運輸,進一步穿過蒙古草原到達庫倫地區,最終到達恰克圖。在清朝中期時,山西商人從湖南的安化開始,隨后分為兩條路:一條是從湖南的常德、沙市進入湖北襄陽、然后到達河南鄭州、穿過河南進入山西境內,經過澤州后繼續向北而行,通過張家口達到恰克圖,這條路主要為陸上運輸。另一條路是水路和陸路兼行的線路,主要是通過洞庭湖、岳陽,經長江到達湖北漢口,從漢口經漢水到達樊城后改為陸路,穿過河南進入山西,同樣到達張家口后將貨物運往恰克圖。在清朝后期,山西商人主要從湖北的羊樓洞、山樓司采購茶葉,經湖北赤壁到達武漢,轉入漢水到襄樊,從襄樊上岸轉為陸路運輸,穿過河南進入山西,再通過張家口到達恰克圖,也有部分商隊是通過山西右玉的殺虎口到達歸化城,再轉至恰克圖。
從地理位置劃分來看,山西商人從南方采茶后,經過河南運往山西境內,從山西的張家口運往恰克圖分為三條商路:東路自烏蘭壩入察哈爾正藍旗界,經內札薩克西林郭勒盟之阿巴噶王、阿巴哈那爾貝子等旗游牧。入外薩克車臣汗部落之阿海公旗游牧,經達里岡愛東界,入車臣汗部落之貝勒等旗游牧,達于庫倫,由庫倫方達恰克圖,此東一路也。西路自土默特旗翁棍壩、河洛壩,經四子部落沙拉木楞、圖什業圖汗旗,至三音諾彥旗,分為兩路,其一西達里雅素臺科布多,其一東達庫倫,由庫倫達恰克圖,此西一路也。中路自大境門外西溝之僧濟圖壩,經大紅溝、黑白城子鑲黃旗牛群大馬群、鑲黃旗羊群各游牧,入右翼蘇尼特王旗,經圖什業圖汗旗車臣汗部落之貝勒、阿海公等旗游牧,渡克魯倫河達庫倫,方達恰克圖[3]。
中俄恰克圖茶葉貿易的商人主體雖然是山西商人和俄羅斯商人,但是俄羅斯商人在購買中國的茶葉后,一部分用于自我消費,一部分卻運往了歐洲等地進行轉售。俄羅斯通過將茶葉運往歐洲出售,不僅滿足了歐洲居民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還能夠使俄商在出售茶葉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利潤,而且還能夠在茶葉的運輸過程中增加俄國政府的關稅收入。有史料記載:“1839年在恰克圖以七百萬元的茶價購買的茶葉,在下哥羅德市場上賣一千八百萬元。”[4]“將在恰克圖以1磅2盧布的茶價,轉運至圣彼得堡,以3盧布的價錢賣掉,賺利五成。”[5]通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俄國從恰克圖市場上購買的茶葉被轉口出售到了歐洲。中國的茶葉從南方一路運往恰克圖與俄國商人交換后,從俄國境內又運往莫斯科、多木斯克、耶爾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巴爾納多、巴爾古金、比西克、上烏金斯克、聶爾金斯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全長達到了13 000多里路,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萬里茶路”。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俄恰克圖的茶葉貿易銷往國家不僅僅是俄國,更是通過俄國商人將中國的茶葉運往了歐洲等地。
在中俄恰克圖貿易市場上進行的茶葉貿易主要是以紅茶為核心的集黑茶、綠茶、白毫、花茶和家茶為一體的茶葉結構。由于俄國是肉食性民族,喝茶可以幫助他們消化食物,所以,茶葉在俄國等肉食性國家特別受人喜愛。中國的茶葉在西伯利亞特別受歡迎,在某些地區甚至被等同貨幣,如中國的磚茶在外貝加爾湖邊區一帶的居民中經常被人們飲用,食用范圍特別廣泛,經常甚至將茶葉作為銀兩使用。在一些地區,人們在出售貨物時,甚至選擇要磚茶而不要銀兩,他們認為,磚茶是隨時可以代替銀兩來進行流通的。據記載,在1762—1785年的二十多年時間內,中國大約每年向俄國出售紅茶4 607擔,綠茶3387擔。中俄恰克圖市場上的茶葉主要是磚茶,茶葉種類主要以紅茶為主,此外還有一定量的綠茶、花茶和黑茶等。
在早期的恰克圖市場上,茶葉并不是主要的交易商品,茶葉的貿易額還比較,而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茶葉在恰克圖市場上的交易量不斷增加。從貿易額的角度來看,在1762—1785年間,山西商人每年輸往恰克圖進行貿易交換的茶葉大約為30 000普特,在所有出口的中國貨物中所占的比重大約為15%。18世紀的最后三年內,茶葉貿易額的增速非常快,從1798—1799年,一年的時間貿易額從46 997普特增加到52 343普特,增長了5 346普特,增長了大約11.4%。1800年的茶葉交易額出現了大額的增加,達到了69 580普特,較上一年增加了17 237普特,增長比例達到33%左右。19世紀上半葉是恰克圖市場的黃金時代,而此時在市場上主要經營的產品為中國茶葉。1847年從中國經恰克圖輸往俄國的茶葉總計為349 652普特,1848年的茶葉貿易量有所增長,達到了369 995普特,將恰克圖茶葉貿易推向了的最高點。雖然鴉片戰爭后,中俄恰克圖貿易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茶葉貿易的交易額波動幅度較小,所以,恰克圖貿易額仍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如1856—1860年的五年時間內,恰克圖市場平均每年的茶葉交易額大約為8 306000盧布。中國經恰克圖市場出口的茶葉數量占全部貨物總量的比重隨著恰克圖貿易的不斷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802—1807年,比重為42.3%,在1812—1820年增長為74.3%,增長幅度較大,在1821—1830年,比重增為88.5%,1831—1840年,比重則達到了93.6%,而在1841—1850年,比重實現了進一步增長,達到了94.4%。從茶葉貿易在全部貨物中所占比重的變化可以看出,茶葉貿易在19世紀成為了恰克圖市場的核心產品,為恰克圖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在清代,恰克圖市場是中國在北路進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在恰克圖市場上經營的商品種類很多,然而由于時間的變遷、貿易雙方需求結構的變化、國內技術的進步等原因,恰克圖市場上的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山西商人通過從中國的南方采購茶葉,然后經過水路和陸路等方式將茶葉運往恰克圖市場與俄國商人進行貿易,俄國商人又通過轉口貿易將中國茶葉售往歐洲等地。茶葉作為恰克圖市場上影響力最強的商品,不僅為雙方商人帶來了巨額的利潤,而且也為兩國政府帶來了大量的收入。
[1]成艷萍.經濟一體化視角下達到明清晉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林馥泉.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M].永安:福建省政府統計室,1943.
[3]賈楨,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66[M].北京: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30.
[4]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日]左伯富.清代的山西商人與內蒙古[C].紀念騰原弘道先生史學佛學論集,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