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健
(廣東省地質局,廣東 廣州 510080)
近10 年來,隨著廣東省地勘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地勘事業單位規模產值的不斷擴大,特別是近5 年每年都是兩位數的增長率。但在發展過程中,筆者發現出現了以規模虛增和資產虛增為特征的經濟指標數據性的增長。筆者在近10 年所參與的每年度的地勘單位負責人經營業績績效審計工作中,每當看到一些下屬單位的規模不斷擴大、備用金余額不斷增加、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呆滯資產消化滯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逐期拮據和單位負債比例不斷增高等一系列問題,在擔憂之余,就會深深體會到地勘單位經營業績績效審計如何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性,希望通過強化績效審計工作,引導地勘單位及所屬企業控制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確保地勘經濟實效增長和健康發展。
目前,廣東地勘單位對績效審計的理解主要是圍繞三要素進行即: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類型主要分為省級主管局對下屬單位開展的績效審計和地勘單位內部審計開展的績效審計兩個層面。我認為就現在地勘單位績效審計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完善和改進。
一是資源利用的經濟性。主要包括:地勘單位預算支出的合理性,是否按預算用途合理使用,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預算編制是否科學;是否貫徹增收節支原則,有無鋪張浪費現象。
二是管理的效率性。地勘單位內設機構是否科學;管理是否到位,有無建立相應的崗位責任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否經濟有效。揭示事業單位管理結構的合理性,管理職能發揮的有效性,尋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辦法和措施。
三是管理的效果性。主要圍繞地勘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和工作計劃目標以及所產生的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進行評價。
地勘單位內部審計應把財務收支真實性審計作為基礎,把績效審計作為重點,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組織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及其有效性的審查,揭示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促進單位完善機制、規范決策程序,提高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是結合經濟責任審計開展績效審計。在對地勘事業單位行政負責人的任中、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運用績效審計的審計思維,對其所在單位的預算執行及其他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國有資產管理使用情況,重要經濟事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從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內部管理、規范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審計建議。
二是財政項目預算執行績效審計。在項目預算執行審計過程中,組織由審計、財務人員、預算編制、技術業務人員構成審計組,從項目立項申請報告、預算批復文件及審查意見、項目預算的執行及項目實施的績效等進行客觀評價,提出相關建議,通過對項目實施績效審計,促使項目單位加強預算管理,更加重視項目的后期運行工作。
三是開展地勘單位績效考核與評價。對所屬地勘單位負責人及其領導班子任職期間的政績和業績進行考評。主要從經濟指標、隊伍建設、黨風廉政建設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評。績效考核經濟指標分主指標和副指標,主指標包括生產經營收入、利潤總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債務償還率和職工收入增長率五項指標。副指標包括應收賬款回收率、固定資產增長率、地質主業發展情況、取得科技成果情況、落實安全生產情況和開展科技創新及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情況等六項指標。選擇的時段是每年年初對該單位負責人上一個年度進行考評。
筆者在近10 年的工作開展過程中,發現目前還存在薄弱環節,對績效審計工作的認識仍不全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重點僅局限于資金及運作。重點關注資金使用帶來的經濟效益,較少關注政策執行及效果評價,績效審計的目標和層次有待提高。
二是工作缺乏系統、科學、可行的評價標準。當前針對地勘行業績效審計尚具有一套規范、科學、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造成審計人員進行專業判斷時依據不足,無疑會影響績效審計的質量和審計結論的可信度。
三是地勘單位關注績效考評結果的角度,不是注重單位整體效益的提高,而是在調整非責任事項上做文章。筆者在參與績效審計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中,感覺到有些問題的出現不是在一把手授意下進行的,財務部門沒有受到責任人壓力或指使,也習慣在調整非責任事項上做文章。尤其在存貨中的未完社會地質工作支出、其他應收款中的備用金、預收賬款、預付賬款等科目的人為操作痕跡非常明顯。或者通過延遲報賬,把成本費用推遲到下一年度列支。另外利用稅收籌劃,采取少交流轉稅和所得稅的辦法,把稅收風險轉移到下一年度或下一任期,而在本期形成或有收益的操作,人為痕跡更加明顯。
一是提高對績效管理和風險管理的認識。地勘單位內部審計在實施年度績效考核審計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發展與管理的關系,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防止單純追求考核指標、考核收入和考核利潤的片面發展傾向,禁止好大喜功的傾向,促使地勘單位和所屬企業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科學轉型,把風險管理作為經營管理的重心,從而提高資產的整體質量和抗風險能力。
二是建立地勘事業單位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體系。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省有關政策的規定及主管部門或單位內部的制度,國家或地調局下達的地質勘查項目任務、計劃、預算和有關的技術定額(經濟定額)或預算標準來設立地勘事業單位績效審計的指標評價體系。如:財政預算編制的情況、財政預算內的地勘項目設計任務完成程度與取得地質成果、財政預算內地勘項目主要實物工作量設計任務完成情況、部門事業發展目標實現程度、當年財政撥款結轉資金占財政撥款的比重、項目預算完成情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政府采購管理等內容進行審計、監督和評價,并在以后的審計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予以動態維護和完善。
三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地勘單位需要借助內部審計風險控制審計或內部控制審計等工作,來完善內部控制的規章制度,優化業務操作流程,規范業務行為。筆者建議:地勘單位和所屬企業要針對新經濟形勢和財政管理體制,對現有正在執行的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內控機制和牽制機制進行全面梳理和充實完善,建立健全考核獎罰制度和廉政制度,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使每個業務環節都納入制度的制約范圍,促使地勘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1]游運.地勘單位內部審計怎樣踐行科學發展觀.《企業經營管理》.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