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迪++余振武
2014年12月30日,海拔1300米的五峰縣茅坪村早已進入嚴冬時節,但黨員張洪英家卻是暖意融融。
“我這個月幫助聯系的困難戶把蔬菜收完了!”80多歲的老黨員熊明香率先曬出自己的成績單。“我完成了幫助8個聯系戶發展中藥材的任務!”黨員致富帶頭人熊劍接過話匣子……這是五峰鎮茅坪村支部所屬的茅坪黨小組2014年第12次黨員集中學習會,也是黨小組年終民主評議會。
2012年以來,五峰縣以黨小組建設為切入口,構建黨支部——黨小組——黨員——服務對象四級“微網絡”,改善基層黨組織“微循環”,激活普通黨員“微細胞”,促進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的提升。
“最后一公里”的困惑
五峰縣國土面積2372平方公里,人口20.8萬,是典型的山大人稀的地方。長期以來,五峰的農村基層黨建都存在“三難”:首先支部開展活動難。全縣96個行政村平均版圖面積23.3平方公里,農村黨員居住分散。比如,五峰鎮茅坪村面積達131平方公里,居住在頂坪的黨員到村支部參加一次活動,單程要3個多小時,天不亮出發,天黑才能回家,開展活動很不方便。其次農村黨員教育管理難。本來支部開展活動就很少,搞活黨員教育管理更是難上加難。支部開會以念文件、看電教片、聽黨課“三部曲”為主,形式單一、手段不多、吸引力不夠,很多時候是黨員干部在“唱獨角戲”,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形成了支部熱、小組閑、普通黨員沒事干的狀況。最后是服務群眾難。農村黨員特別是無職黨員,由于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和服務平臺,在宣傳政策、調解糾紛、服務發展的時候,往往腰桿不硬、說話無力。少數黨員甚至忘記了黨員身份,黨性觀念淡化,被群眾戲稱“黨員不黨員,多交兩塊錢”。
由于“三難”問題的存在,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往往感覺有勁使不出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總是難以打通。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發揮好黨組織作用,建設服務型黨組織一直是五峰縣委苦苦探索的課題。
通過深入調研分析,五峰縣委認為,由于黨小組活動沒有開展起來,黨員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導致“微循環”不暢通,“微細胞”沒激活,上級黨組織很多活動往往只到了支部一級,沒有真正落實到黨員和群眾中去,農村基層黨建抓的不深、不細、不活是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難以打通的癥結所在。
深耕細作最底層
找到問題的癥結后,五峰縣委把農村基層黨建的著力點放在了最底層,在基層黨組織的“根部”深耕細作。
縣委書記陳華提出,優化黨小組設置,加強黨小組建設,積極探索發揮黨小組和無職黨員作用的實踐路徑。
按照木桶定律,五峰縣以面積最大、矛盾最多、問題最突出的茅坪村為試點,從改進黨小組設置方式入手,按照居住相近、地域相連、人事相往的原則,把茅坪村原有的5個黨小組重新劃分為9個,黨員遵循就近原則在黨小組安家,開展活動,服務群眾。
五峰鎮黨委書記李章慶說,黨員活動范圍集中了,開展活動也多了。茅坪村茅坪黨小組的12名黨員,在過去的一年里,帶領96名群眾義務投工1300多個,修通了21公里村組公路,解決了326人“行路難”問題。
“既然村情、民情最復雜的茅坪村能夠采用這種簡單、管用的黨小組設置方式,全縣其他村都可以學習、復制、推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周志蓉說。五峰縣以“一小時能集中”為標準設置黨小組,全縣共優化設置黨小組518個,增加30%,每個黨小組有黨員10名左右,以黨小組長家為主要活動陣地,統一做到有“一面黨旗、一張網絡圖、一個記錄本”,同時結合實際,輪流在每個黨員家開展活動。
優化了黨小組的設置,還需有一個好的帶頭人來組織開展活動。五峰縣堅持公平公開的原則,采取個人自薦、黨員推薦、支部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選拔了一批思想政治好、群眾威信高、奉獻意識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較強群眾工作能力的黨員擔任黨小組長。
壯大“根系”全盤活
黨小組設置方式優化了,黨小組作用發揮了,普通黨員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起到了“活血化瘀”的效果,壯大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根系”,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注入了生機活力。
激活了“微細胞”。農村無職黨員通過尋崗定責、服務承諾,架起了聯系群眾的橋梁,搭建了服務群眾的平臺,增強了黨員黨性意識、責任意識、榮譽意識。重點幫助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問題,把小事辦好、把實事辦實,服務群眾做到了具體化、項目化。被譽為五倍子“土專家”的白鹿莊村黨員嚴高紅,帶領熊昌林等15個聯系戶共同發展五倍子100畝以上,帶動戶平增收2000元,成為帶富一方的引路人。
暢通了“微循環”。農村基層黨小組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組織動員、凝聚力量、引領發展的作用,成為黨支部的“前沿陣地”,解決了支部梗阻、上下不通的問題,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暢通了基層黨組織“微循環”。
推動了經濟發展。漢馬池村引進投資3000萬元的砂石料廠項目,需要征地400畝,涉及農戶39戶,黨小組主動配合村支部做好征地拆遷協調工作。年近花甲的黨小組長尹華帶頭拆房騰地,帶領其他黨員逐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僅用27天就完成了工作任務。
促進了鄉村治理。農村基層黨小組和黨員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注重反映社情民意、切實解決實際困難,在維護穩定、促進和諧、凈化風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大栗樹村通過舉辦農民文化體育藝術節,發動黨員編排文藝節目,寓教于樂,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以文化凝聚人心,促進了鄉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