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媚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廣東 東莞 523960)
近年來,國內天然橡膠的價格持續低迷(見圖1)。2011年1月1日為36000元/噸,進入2011年1月底直到2月末,出現過短暫的“暴漲”,單價超過40000元,最高達到42250元。其后開始滑落,到了這一年的10月18日,跌破30000元,這以后再也無力回升,一路下跌直至目前的萬元上下。12月1日最新報價約為12000元。相比于2011年2月份,國內天然橡膠價格下跌了30000元,下跌幅度之大歷史罕見。由此引發了眾多天然橡膠交易參與者、學者對于這一現象的研究(胡慧,2013;莫靜業,2012等)。這些研究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果,導致我國天然橡膠價格波動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市場經濟的經典規律,即供過于求。但是對于天然橡膠供過于求的具體原因,卻鮮見系統分析,本文就此著手,談一談對近年來供過于求造成國內天然橡膠價格波動的進一步分析結果。

圖1 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國內天然橡膠價格變動
基于橡膠樹的特殊地理習性,我國適宜種膠國土面積有限,盡管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實現了橡膠樹的推廣,但考慮到經濟社會因素,在有限的適宜國土面積之下,橡膠種植面積更為有限。因此,我國天然橡膠離不開進口,進口比例超過60%。
據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天然橡膠總進口量為295.6萬噸,比上年增長3.2%。2012年我國天然橡膠進口量較大幅度增長,達到327.9萬噸,比上年增長18.7%(莫業勇,2013)。2013年全國天然橡膠進口量為247萬噸(中國產業安全指南網)。2014年1—10月中國共進口天然橡膠211萬噸(中國海關總署)。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
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越南是我國天然橡膠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每年從上述4國進口的天然橡膠占比雖略有變化,但總量均超過我國天膠進口量的95%以上。而青島、上海、廈門、南京、杭州、天津等海關是我國進口天然橡膠的主要通道,其中青島是最主要的通道,占比超過50%。
2011年我國天膠產量為72.7萬噸,2012年我國天膠產量79.5萬噸(中國產業信息網);2013年全年天然橡膠累計產量83.6萬噸左右(中國產業安全指南網);由于膠價一路走跌,2014年膠園實際開割面積將嚴重不足,預計國內天然橡膠總產量約在74—78萬噸左右,同比下降9.3%~13.9%(中國天然橡膠協會榮譽會長朱秀巖)。盡管如此,未來我國天膠產量將持續上升,預計至2020年,我國天然橡膠年生產和自控資源量將達到320萬噸,最終可達400萬噸。
從我國天膠庫存來看,1999年至本世紀初,我國天膠平均庫存只有5.9萬噸(中國產業信息網)。2011年庫存達到57.07萬噸,2012年為53.43萬噸。而在2005年到2008年間,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天然橡膠種植區大量翻種新的天然橡膠,根據橡膠樹正常割膠往往需要6—7年計算,供應集中增加的時間從2011年開啟一直延續到2015年。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巖峰曾表示,預計2014—2015年,天膠產量將分別過剩約53萬噸和93萬噸(中國產業安全指南)。
截至2014年2月27日,青島保稅區橡膠庫存創歷史新高,其中天然橡膠庫存達到21.7萬噸,較去年12月31日增加5.7萬噸。截至2014年2月28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庫存達到2004年10月以來的高位,20.3萬噸(中商情報網)。
從上述事實分析中不難看出,我國天膠擁有量高于消費量,天然橡膠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并不是我國所獨有的。根據ANRPC歷年發布的報告,協會成員國中,主產國持續增產而消費國消費低迷,加上全球經濟下行大勢所趨,橡膠園生產前期投入大,轉型困難,未來世界天然橡膠供過于求的局面短期內可能難以改善。
以2013年為例,綜合全球汽車產量和天膠產量做出圖2。

圖2 2013年全球天然橡膠供需關系
不少學者在實證研究中發現,國際天然橡膠價格是國內天然橡膠價格波動的最主要因素。從根源上分析國際天然橡膠價格波動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我國天膠價格波動的導火索了。追根溯源,筆者形成以下觀點。
(1)產量增長帶來內部競爭。2005—2008年間,世界各橡膠種植國大量翻種新的橡膠樹,以橡膠樹平均需要6—7年才可正常割膠計算,2011—2015年間,世界天膠供應將集中上市。加上2008年至今較少出現大型自然災害,橡膠樹產量增長有保障,世界橡膠主產區各大產區內部形成競爭關系導致天膠價格下降就成為情理之中。
(2)生產缺乏供給價格彈性。正因為正常割膠之前生長年限長,橡膠樹一旦投產,膠農轉變生產方向就變得比較困難,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迫使膠農只能繼續生產。在這種循環之下,國際天然橡膠供應缺乏彈性,市場機制作用受阻。
(3)產膠國調控能力不足。目前全球主要的產膠國為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越南,其種植面積超過世界總種植面積的90%,產量超過60%。而這些國家均出現內部政治不穩,缺乏有效市場調控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財政實力調控天然橡膠價格,對天然橡膠的市場失靈現象只能單純采取限割、限制出口措施。
毫無疑問,市場需求是決定物資進口量的根本。進口量的多少由一國生產部門對市場需求的預期決定。天然橡膠的進口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國天膠進口方面卻缺乏科學預算,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期初庫存量過高。前面已經提及我國天然橡膠庫存,對比之下發現,2011年庫存57.07萬噸,當年進口量為295.6萬噸,兩者相除,當年庫存占到了當年進口量的19.3%,2012年這一數據為16.3%;根據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巖峰的預計,2014—2015年,天膠產量將分別過剩約53萬噸和93萬噸,以2014年預計進口300萬噸計算,2014年庫存占進口量之比將達到17.7%;在庫存增長至93萬噸的2015年,如果進口量不能及時調整,庫存占進口量的比重將超過30%。如此之高的庫存比,不僅無法提振市場價格,還造成資源的重大浪費。
(2)農墾逆向選擇。在對海南、云南、廣東的橡膠農場實際調研中發現,存在著農墾經逆向選擇上報信息的情況。具體如下:三大農墾在購買風災保險后,每年要交保費達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即便以較高價格時期的30000元/噸的膠價計算,也相當于1000噸天膠價格。為了彌補這項支出,各農墾想到夸大受災情況獲得超額補貼,因此虛報國內天膠產量,建議國家大量儲備。國家收到這項信息后,往往并不會調查而是直接從外國進口。這期間,造成的差距也成為導致國內天然橡膠的實際供給量遠高于實際需求量,這必然導致國內天然橡膠價格的低迷。
(3)天然橡膠下游需求不振。天然橡膠的主要下游行業為輪胎業。從出口來看,形勢十分嚴峻。近幾年,國內輪胎出口屢屢受制,僅2014年就接連遭受7月和11月中旬兩次雙反打擊。一方面,由于前幾年投資過熱,輪胎出口成為企業生存的唯一出路,競爭激烈導致輪胎品質量良莠不齊,且出口利潤微薄;另一方面,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導致輪胎出口形勢惡化。我國企業屢次遭遇國外貿易保護政策,從歐洲的標簽法、美國的特保案,到巴西、印度等地區的反傾銷等等。國內橡膠行業深受其害,下游輪胎出口受到限制,外需減弱,橡膠消費隨之低迷不振。
從輪胎的國內需求角度來看,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車產量。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我國2013年全年累計生產汽車2211.68萬輛,同比增長14.76%,銷售汽車2198.41萬輛,同比增長13.87%,產銷同比增長率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10.2和9.6個百分點。但這種平緩的增長還不足以撼動市場上天然橡膠的價格。
(4)替代品擠壓市場空間。天然橡膠最大的替代品是合成橡膠。其中異戊橡膠與天然屬性最為相似,幾乎可以替代天然橡膠。正因為如此,異戊橡膠的生產能力在近年得到了飛速發展,擠壓了天然橡膠的生存空間。
2014年11月,ITRC舉行會議以對抗天然橡膠供應過剩,穩定橡膠價格,決定“管理”天膠出口;11月中旬泰國對膠農再次補貼;11月21日央行降息。這些舉措均對橡膠的價格有一定的刺激,但總體供需矛盾沒變且長期的市場低迷氣氛難改。結合上文分析所得,筆者預測:天然橡膠價格近期很難得到提高,市場低迷狀況將持續下去直到市場找到新的平衡點。
[1]莫業勇:2012年中國天然橡膠進出口情況分析[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13(2).
[2]胡慧:2013年天然橡膠供需展望[EB/OL].http://mar k et.cria.or g.cn/25/12353.html.
[3]中國產業信息網[EB/OL].http://www.cnii.com.cn/.
[4]中國產業安全指南網[EB/OL].http://www.acs.g ov.cn/sites/a q z n/.
[5]中商情報網[EB/OL].http://www.as k 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