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
“肥胖”危害的新發(fā)現(xiàn)
肥胖縮短壽命8年
據(jù)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加拿大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對肥胖者的預期壽命進行預測,結果顯示肥胖不僅會讓人最多減壽8年。
身高體重指數(shù)(BMI)是一種衡量胖瘦的常用標準,計算方法是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指數(shù)介于18.5~24.99是正常和健康的體重,25~29.99屬于超重,30以上則是臨床上定義為肥胖,而35以上就被歸入“病態(tài)肥胖”。
研究人員使用美國國民健康與營養(yǎng)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將個人訪談和身體檢查、診斷程序等結合,并通過一個“疾病-刺激”模式來對不同體重的受試者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行評估,同時,對受測試者的壽命進行預測。受試者的年齡介于20~79歲之間。
發(fā)表在《柳葉刀·糖尿病和內(nèi)分泌》雜志上的研究結果顯示,根據(jù)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超重者的預期壽命預計縮短0~3年,肥胖者縮短1~6年,嚴重肥胖者縮短1~8年。此外,在肥胖壽命縮短幅度上,年輕人最高,并隨著年齡的增長相應下降。與體重正常的人相比,肥胖的年輕人在健康方面所受的負面影響也最大。
不僅如此,超重者及肥胖者的健康壽命(指健康生活、能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生存年份)減少幅度則是預期壽命減少幅度的2~4倍。20~29歲的年輕人健康壽命損失最嚴重,總計大約19年。
首席研究員、來自麥吉爾大學的史蒂文·格羅佛教授說:“我們的計算機模擬研究表明,肥胖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的風險。平均而言,與體重正常的人相比,慢性疾病將大大降低胖子的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這種模式非常明確,而且體重越高、年齡越小,對健康影響也越大。因為肥胖對他們生活的負面影響時間更長。”格羅佛建議年輕人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改善飲食,有規(guī)律的體育運動等。
肥胖影響聽力
體重過大可能增加耳聾的風險?這不是危言聳聽。新研究發(fā)現(xiàn),腰部太胖可能導致耳聾,且體重越大越可能讓人失聰。不過,如果經(jīng)常進行體育鍛煉,例如,每個星期至少走2小時,也能降低聽覺損失的風險。
根據(jù)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針對7萬女性為時20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重越大,越可能讓人失聰。雖然這項研究只針對女性,科學家認為,這一結論在男性身上也同樣適用。
此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自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健康研究計劃“護士健康研究”,該研究從1980年左右開始,追蹤美國數(shù)以千計的女性護士的健康。每隔兩年,接受測試的護士都會回答有關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調(diào)查問卷,包括飲食習慣、體重和聽覺耗損情況。美國波士頓的布里格姆婦女醫(yī)院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體重嚴重超標的女性,即體重指數(shù)(BMI)高于40的女性,比BMI數(shù)值在25及以下的人,聽力受損的風險高出25%。
此外,女性的腰圍如果超過34.5英寸(87.63厘米),聽力普遍會比腰圍低于28英寸(71.12厘米)的女性差。即使在剔除影響聽力的其他因素,例如吸煙等之后,這一結論依然成立。目前,科學家尚不了解過度肥胖損害耳朵中精密細胞的機理。但他們猜測,可能是脂肪沉積堵塞了耳朵中的血管,限制血液供應,從而損傷細胞。
聽力受損影響的并非只有聽覺本身,20世紀90年代初根據(jù)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聽力差的人,無論男女,心臟病或者中風的風險都是普通人的3倍。
負責研究的莎朗·科漢博士表示:“耳朵是新陳代謝極快的部位,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過度肥胖則會令血管變窄,肥胖者也更可能存在高血壓等影響血液循環(huán)的問題?!?/p>
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3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目前有3.6億人患有耳聾或聽力障礙,占全球總人口的5%。根源通常是因年齡老化,內(nèi)耳的毛細胞死亡而不再有新細胞產(chǎn)生。但這一健康問題并非老年人專有,全球還有15歲以下3200萬名兒童也存在此問題。
到目前為止,人類所掌握的唯一的減緩聽力水平因年齡增長而下降的方式是遠離巨大的噪聲。而新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經(jīng)常進行體育鍛煉,例如,每個星期至少走2小時,也能將聽覺損失的風險降低15%左右。
肥胖易失智
英國牛津大學針對逾45萬名肥胖病患做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中年發(fā)福者的大腦老得快,且體重若在30歲失去控制,失智幾率是畢生最高。在各種年齡層中,30~39歲發(fā)胖的失智風險為最高。
研究結果顯示,40歲以后,發(fā)胖年齡越大,日后失智的額外風險卻越低。40歲才被診斷為肥胖體型的人,未來失智的額外風險下降至70%;50歲發(fā)胖的失智癥額外風險降至50%;60歲降至40%;70歲發(fā)胖的失智風險,則與一般人差不多。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神經(jīng)科學家尼古拉·謝爾比安與同事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了400名年齡在60~64歲的老年人的大腦。他們發(fā)現(xiàn),實驗開始時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大于30的肥胖者的大腦海馬部位就比標準體重(BMI不超過25)的研究對象小。
不僅如此,肥胖者海馬區(qū)萎縮速度也比身材較瘦的研究對象快,平均每年萎縮近2%,這樣的萎縮速度相當于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海馬區(qū)的萎縮速度。與這種萎縮速度相對應的是記憶力的衰退、情緒的波動、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決策能力的下降等。
研究人員目前還不清楚肥胖導致大腦萎縮的機制。他們推測,可能性之一是脂肪細胞滲出的一些化學物質(zhì)。肥胖者脂肪細胞增加,體內(nèi)這些化合物的量也相應增加。這些化合物具有促進海馬部位細胞死亡和抑制細胞新生的雙重作用。
哪些細節(jié)讓我們“肥胖”
動作片讓人食量翻一倍
美國康奈爾大學近日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內(nèi)科學》上發(fā)表文章指出,人們早就知道看電影或電視時注意力分散,容易造成暴飲暴食,但電影或者節(jié)目的類型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觀看動作片時攝取的食物比看其它類型片子時多約2倍,更容易讓人長胖。
康奈爾大學食品和品牌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招募了94名大學生,讓他們分組觀看20分鐘的電影,一組觀看為動作片《逃出克隆島》,另一組觀看此片的無聲版,還有一組觀看《查理·羅斯名人訪談錄》。學生們在看電影時可以吃一些點心,如巧克力豆、餅干、胡蘿卜以及葡萄等。結果發(fā)現(xiàn),相對觀看訪談節(jié)目的人來說,觀看《逃出克隆島》的學生多吃了98%,即攝取的食物接近其他人的2倍。即使觀看無聲版的學生,也多吃了36%。
為什么動作片會使人們吃得更多?領導這項研究的阿納·塔爾博士認為有幾種可能性。首先,人受到的刺激越多,吃得也越多。換句話說,動作片里的打斗動作引發(fā)的腎上腺素能讓我們吃得更快。其次,電影節(jié)奏可能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動態(tài)模式越多、鏡頭切換越快,觀眾進食速度也會相應增加。最后,還有一個很大原因,也許是動作片令觀眾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情節(jié)上,忽略了對腰圍、體重的關注,不知不覺間吃下很多零食?!澳憧梢哉f這是不經(jīng)大腦地吃法。”塔爾博士解釋說。
為了抵消看電影時吃零食帶來的消極影響,塔爾博士給出了幾個小策略:比如,將零食切成小塊,每次只拿很小一袋薯片、小杯的酸奶,甚至用水果和蔬菜來代替普通零食。塔爾解釋道:“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你手邊放的是什么零食,你都會吃得很多。所以,應該選擇一些健康的果蔬,而不是高脂、高鹽、高糖的垃圾食品?!?/p>
飲料是易致肥胖的隱形殺手
英國皇家公共衛(wèi)生協(xié)會對2000名成年人展開了一項關于“飲料熱量”的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飲酒的成年人中,來自酒水的熱量占他們每天膳食熱量的近10%。按照英國相關標準,成年男女每日膳食熱量推薦攝入量分別為2500千卡(約1.05×107焦耳)和2000千卡(約8.37×106焦耳)(按照中國最新的標準,對于輕體力勞動者而言,男女每日膳食熱量推薦攝入量分別為2250千卡和1800千卡)。英國公共衛(wèi)生局首席營養(yǎng)師艾莉森·特德斯通表示,酒精含熱量與脂肪比較接近(1克酒精提供7千卡熱量,1克脂肪提供9千卡),而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清楚這一點。新研究報告指出,飲料不僅在飲用時增加額外熱量,一天之后,仍會導致人們渴望吃更多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從而導致肥胖。
調(diào)查還顯示,與不了解飲料熱量的消費者相比,了解飲料熱量的消費者平均少攝入400千卡(約1.67×106焦耳)。為了讓大眾更好地了解飲料所含的熱量,英國皇家公共衛(wèi)生協(xié)會公布了一份飲料與食物熱量對照表。該表顯示,1品脫(約568毫升)啤酒約含熱量180千卡(約7.53×105焦耳),相當于一塊巧克力蛋糕;250毫升白酒含熱量185千卡(約7.74×105焦耳),相當于4塊炸魚;一杯朗姆酒含熱量644千卡(約2.70×106焦耳),相當于一個巨無霸漢堡;一大杯葡萄酒含熱量160千卡(約6.70×105焦耳),相當于兩個雞蛋。
深夜飲食絕對長胖
據(jù)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索爾克研究所一項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將一日三餐全部在8個小時內(nèi)解決完,其余時間嚴格禁食,可有效幫助減肥。例如,9點鐘吃早餐的話,晚餐最好在下午5點之前吃。而且,下午4點后最好不吃東西,尤其要避免晚上吃零食。
科學家相信,嚴格限制吃飯時間將允許身體對何時該吃飯做出預測,這意味著身體能更好地燃燒卡路里,從而逆轉肥胖,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此外,8小時飲食法似乎還抵消了不健康飲食帶來的傷害,即使你吃的是高脂或高糖食物也不會長胖。
研究人員對400只體重不等的小鼠進行調(diào)查,并對它們的飲食時間和飲食類型進行限制。結果發(fā)現(xiàn),每天只在8小時時間內(nèi)進食的小鼠,比那些在一整天都進食的小鼠更健康,也更苗條。即使是喂養(yǎng)高脂、高糖飲食后,這一結果仍然相同。甚至將肥胖的小鼠飲食窗口時間放寬到9個小時后,同樣喂養(yǎng)相同熱量的食物,它們也能在幾天內(nèi)將體重下降5%。
科學家們認為,允許身體預測規(guī)律的吃飯時間能幫助它同步消化系統(tǒng)的基因和蛋白質(zhì),從而為處理食物做好準備。同時,嚴格限制吃飯時間,也會影響腸道細菌的平衡,以便更好地控制新陳代謝。
發(fā)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僅是吃什么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什么時候吃也同樣重要。領導這項研究的薩欽·潘達指出,營養(yǎng)學家和醫(yī)生給出的建議,多數(shù)是告訴你必須改變營養(yǎng),必須吃健康的飲食,那么問題來了,當我們沒法吃到健康食物的時候,還能通過限量喂養(yǎng)來獲得好處嗎?
“我們發(fā)現(xiàn),在相同的熱量和相同的食物來源這一前提下,每天只在8~12小時窗口期進食的動物,相比那些在任何時候都不停嘴的動物來說,具有更好的防護和健康益處?!迸诉_補充說,如果保持在8小時內(nèi)飲食,即使吃的東西沒有任何限制,也同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