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振華
摘 要:本節內容為高中物理“人教版”(選修3-1)第一章第三節,由于概念抽象構成本章教學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文通過相似情境的類比,科學方法的探究和遷移,幫助學生形成了對電場強度概念的準確理解,并進一步強化體會物理研究中科學方法的應用。
關鍵詞:電場強度;情境;類比;科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2-0065-4
1 教材分析
《電場》這一章教材試圖從力和能兩個角度來描述電場的性質。電場強度是本章描述電場性質的開始,同時,為后續相關物理量的建立奠定基礎。教材試圖從力的特性入手,通過比值定義法建立對電場強度的概念的定義。但是,在建立的過程中有較多的邏輯缺陷。例如:教材中強調電場力F與試探電荷電量q的比值大小與試探電荷無關,但為何這個比值就一定與電場有關?再者,為何一定要用電場力F與試探電荷電量q的比值而不能是其他?這些困惑都讓學生對電場強度的概念的準確理解構成了障礙,這些問題的解決也構成了本節教學設計的基本方向。
2 學情分析
電場之前,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習過類似的磁場。但是,初中對磁場的描述多從形象、定性的角度進行闡述。高中《電場》這一章則不同,一方面對形象化的描繪磁感線的方法進行了繼承,另一方面通過對電場性質物理量的建立,更加科學、準確地完善了對場的認識。同時,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電場并沒有直接的接觸。所以,直接討論電場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抽象。為此,本文以“風場”作為類比引入,學生有切身感受,形象貼切。隨后,通過對“風場強度”定義的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采用比值定義法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進而通過對該方法的遷移和關系的類比,形成對電場強度概念定義的真正理解和突破。隨后,點電荷的場強依舊是教學的難點,學生易把對該公式的理解和電場強度的定義式形成混淆。這里同樣采取情境類比的方法,通過學生對火堆周圍輻射熱強度的經驗感受,對點電荷的場強特征進行猜想。然后,讓學生自主推導,通過結果進行驗證并形成準確理解。
3 教學重、難點
1)電場強度的定義和理解
2)點電荷場強的理解和應用
4 學習目標分析
4.1 知識和技能
1)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實現的。知道場和實物是物質存在的兩種不同形式。
2)理解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理解電場強度的定義公式、單位、方向。
3)能推導、理解點電荷的場強公式并簡單應用。
4)知道電場線的定義和特點。
4.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境類比,讓學生體驗到事物間的相似性。
2)讓學生經歷電場強度定義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應用意識和遷移意識。
4.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魔術原理的猜想,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認識觀。
2)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體會科學研究的嚴謹性、科學性。
3)讓學生由生活中的例子了解電場的特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5 教學策略
5.1 教學方法
1)魔術視頻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鋪墊“場”的概念。
2)創設類比情境,探究科學方法。
3)學法:師生互動,學生分組討論、合作。
5.2 教學資源
魔術視頻,“電場強度”PPT。
6 教學過程
6.1 魔術引入,滲透科學思想
觀看視頻,魔術——“隔山打牛”。
教師:同學們都相信科學,這個表演當然不是特異功能,而是魔術。換句話說,一個物體能否真的跨越空間,直接對另外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呢?
生:不能。
教師:很好!其實,我們的物理大師也有相同的思想。
引出“電場”概念。
學生分析A、B電荷間的作用過程(圖1)。
教師補充,并把電場與實物做對比,總結場的特征。
圖1 A、B電荷間的作用
【設計意圖】:以魔術視頻作為課堂引入,一方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滲透了正確的科學認識觀。同時,也為場概念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鋪墊。
6.2 建構“電場強度”概念
6.2.1 研究電場的方法:試探電荷
教師引導:同學們看窗外,外面正在刮風,我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樹葉在飄動。
教師引導1:很好!風和電場一樣都看不見,我們姑且也給它取個類似的名字叫“風場”。樹葉飄動顯然是受到風場對它的力的作用,進而體現了風的存在。
教師引導2:電場也看不見,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這個看不見的電場呢?
生:在電場中放入一個電荷,通過它的受力來研究它。
教師:由于這個電荷是用來檢驗這個電場的,我們把它叫做“檢驗電荷”或“試探電荷”。
引導學生總結方法:當一個事物我們無法直接研究時,可尋找另一個與之關聯的事物,間接地研究這個事物的特征,如同“聲東”其實“擊西”。
教師提問:由于是檢驗電荷,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用它來檢驗電場中不同位置的特征,同時,這個檢驗電荷又不能影響原來電場的分布,你覺得這個檢驗電荷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生討論得出:電荷要足夠小,這樣研究的就是某一點的場強;同時,電量要小,這樣不影響到原來電場的分布。
【設計意圖】:如何對看不見的場進行研究,教師沒有直接從電場對電荷的靜電力開始,而是從學生熟悉的風出發,讓學生了解到通過事物間的關聯由一方研究另一方的科學方法。然后,自然地把這種方法遷移到電場上,這樣就解決了為何引入試探電荷的問題,同時滲透了科學方法的教育。
由于有之前風中樹葉的鋪墊,隨后試探電荷的引入就較親切自然。通過對試探電荷要求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測量對象與研究對象之間需要滿足的條件,進而了解理想模型的建立依據與過程。
6.2.2 “風場強度”概念的建立與定義
教師:風有強弱,我們經常用風是幾級來描述。那么,電場完全相同,也有強弱,我們用“電場強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符號為E。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電場中不同點的強弱呢?
生:用檢驗電荷所受的力來判斷。
教師: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物體在風中受到風力,通過風力可以判斷風的強弱。
教師引導1:這位同學提到似乎可以用風力來直接表示風的強弱,你覺得有問題嗎?
生:不可以!因為一個面積很大的物體在風較弱時受到的風力,可能比一個面積較小的物體在風較強時所受的風力還大。
教師引導2:換句話說,一個物體所受的風力除了與風的強弱有關,還與物體的面積(迎風面積)有關。
師板書:F=kSD。
這里:k是比例系數,S是迎風面積,D是風的強度。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這里的比例系數k取1。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用兩個物體來檢驗風場中兩個不同位置處風的強弱,你覺得這兩個物體應該有什么要求?
生:兩物體的迎風面積要一樣。
師板書:A、B兩物體,S同,F大則D大。
教師提問:如果兩個物體迎風面積S不同,又該如何比較兩個位置D 的大小呢?
教師呈現表格,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表1。
表1 D與F、S的關系
學生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可取風力F與迎風面積S的比值,
A物體: = =20 N/m2;
B物體: = =30 N/m2。
所以:B物體處的風強大于A物體處的風強。
學生解釋比值的含義及這樣操作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1)由于風力F與風強D、迎風面積S都有關,在研究D與F關系時采用了控制變量的方法。
2)采用比值定義法可得到相同迎風面積下的風力,從而比較風強大小。
【設計意圖】:電場強度的定義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問題的關鍵在于,比較電場強度必須選取同樣的標準,而比值定義法實現了對變量的控制,這正是比值定義法存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也是理解電場強度定義的關鍵。由于從事物的特征、對方法的運用上“風場”與電場具有很大的共性,同時,學生對風有切身的體會,以“風場”作類比,通過對“風場強度”定義的討論贏得了后續對電場強度的難點的突破。
6.2.3 “電場強度”定義的建立
教師:基于前面的經驗,電荷在電場中的電場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電場強度E和電荷的電量q。
教師提問:1)這里的E、q與之前討論風力中的哪些物理量有對應關系?
2)如何定義電場強度的大小?
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表2。
表2 風場與電場
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
1)檢驗電荷電量q與迎風面積S對應,電場強度E與風強D對應。
2)可用電場力與電荷量的比值定義電場強度E的大小,E= 。
教師補充電場強度的相關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對“風場強度”的探究,再過渡到電場強度就非常容易,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和教師點撥可以很快完成。這樣既完成了電場強度概念的準確建構,同時也實現了方法的遷移。
6.3 點電荷的場強
6.3.1 建立圖景,猜想要素
教師引導,學生猜想:同學們野炊時會點火堆燒烤、取暖,在火堆的周圍你會感覺到火堆產生的熱浪,你覺得這里火堆輻射熱的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火堆的大小和離火堆的遠近。
教師:很好!剛才的經驗給你什么啟示?
生:點電荷Q產生的場強與點電荷Q的大小及離點電荷的距離r有關(圖2)。
圖2 點電荷的場強
6.3.2 自主證明,驗證比較
教師:這是同學們的猜測,請你利用電場強度的定義式證明。
學生自主推導公式:
E= = = 。
(下轉第70頁)
(上接第67頁)
學生上黑板展示,教師點評,學生完成表3。
表3 電場強度
【設計意圖】:點電荷場強的教學可看做是對電場強度定義的應用和鞏固,教師同樣以學生有切身經驗的火堆為例,先讓學生從事物之間共性的角度去猜想。然后,再讓學生進行自主推導。這樣,一方面對猜想進行了驗證,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對點電荷場強公式的準確理解。
6.4 電場線的特征
教師:初中我們學過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強弱與方向,這里類似也可用電場線來形象地描述電場的強弱與方向。
學生自學,閱讀課本相應章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電場線的基本特征并分析點電荷、等量同種電荷、等量異種電荷電場線的分布情況。
7 板書設計
(一)電場
1.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
2.電場與磁場互相聯系,統稱為電磁場。
(二)電場強度
1.電場強度:檢驗電荷所受電場力F與檢驗電荷電量q的比值。
2.公式:E=。
3.單位:N/C或V/m ,即1 N/C=1 V/m。
4.電場強度是矢量,物理學規定,場強方向與放在該點的正電荷受力方向一致,與放在該點的負電荷受力方向相反。
(三)點電荷的電場
1.公式:E=。
2.場強疊加原理。
(四)電場線
8 教學反思和評價
關于場的了解,學生的先前經驗中只有對于磁場及磁感線的相關描述。電場雖與磁場類似,但電場強度是學生第一次從物理量的角度來準確描述場的特征,缺乏相應的知識經驗。同時,由于場的不可見性,以及課本本身表述邏輯的缺陷,造成學生學習有較大的困難。
本節課從類比中突破,在方法中遷移,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通過多種科學思維方法的滲透和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文明.“電場強度”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案例分析[J].物理教師,2009,(6):26.
[2]張大昌.物理(選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建廉.關于“磁感應強度”的教學案例及評析[]J.物理教師,2013,(4):31.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