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碧新 蘇顯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當前,人才競爭已經成為全球國際競爭的核心所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職業人才培養和儲備的基地,是國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培養職業人才,培養什么樣的職業才人,成為全社會對高等職業院校的關注點所在。
在高職院校中,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是一種并行并存的模式,但是相較于專業教育而言,人文教育的地位稍顯尷尬,不論是學生還是學校教師、領導,都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多數高職院校只是因國家政策規定而隨意設置人文課程,人文課程往往不系統,而學生也僅是為了學分而學習。傳統人文課程存在著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設計思想,只是注重于知識的傳播和展示,而忽視了學習者的情感需求和體驗,以及學習成果的轉換,這也極大地削弱了網絡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教學效果。
這種狀況也導致社會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高職教育無人文。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區。許多高職院校正在逐漸改變這種現狀,在增強學生職業素質、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高職院校增強自身競爭力以及鞏固學校品牌成果的一個必然路徑,部分高職院校也開始大力推動校級人文課程改革建設。
校級人文課程體系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在高職院校,校級人文教育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校級人文課程建設應當立足于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為根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協同育人,變革教學運行機制,優化專業素養和能力結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當前人文素質類課程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是,僅滿足于純人文知識的傳輸,卻很難將人文知識對人氣質、人格培養的效果直接轉換展示出來。人文教育本身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產生的是一種長期的、隱性的影響。但是,基于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標,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同專業教育一樣,更注重的是追求一種社會影響力,一種顯性的、快速的成效。因此,如何實現校級人文課程的提質量工程,在區內甚至全國范圍內確立南職人文課程品牌,是校級人文課程必須面對的重點和難題。
新媒體,一般認為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的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當前主要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高校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與教師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方式,渴望新媒體和多媒體手段在人文教育中的運用。另一方面,學校及教師也希望利用新媒體的平臺放大人文教育的教學成果,在社會及區域形成人文教育品牌。
要突破這一難點工作,必須有效運用新媒體的平臺開發建設校級人文課程,進行優質資源的整合。
一是建立人文教育網絡課程平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課程優質資源分享。《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中指出,我國要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構建學習型社會,要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氛圍,綱要中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伴隨著web2.0的發展,“移動”正成為未來社會變化的主題,而微內容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呈現形式不斷涌現,使信息更加多樣化和動態化,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具個性的學習方式,滿足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快、學習隨時隨地進行的要求。
當今大數據時代,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手段得到廣泛應用,網絡教育已經成為當下高等教育的一種趨勢。網絡教育的成功關鍵在于優質的網絡課程,開發適用于網絡教育的高質量課程成為當前我國網絡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課題。網絡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應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方法的現代性,以培養和幫助學生提高專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原則。在高職院校引入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優秀網絡課程,能夠極大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使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局限于校內,即使在學生宿舍也能分享到全球優質資源。
二是利用微博、qq群、微信公眾號等,加強對學生人文課程的指導和管理,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教師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教學進行指導和管理,同時也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服務工作,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便利、便捷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微博、qq群等社交平臺上發布最新課程信息,指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尤其是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實現一對多的信息發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接收到最新課程信息,同時使教師在課堂外也可以及時回答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面臨的問題,協助學生順利完成課程學習,將課堂學習延展到課堂之外的其余時間。
三是通過新媒體平臺,增強學生及社會關注度,從而實現在社會及區域建立人文教育品牌的目標。一方面,借助微信的朋友圈、微博等平臺,通過學生分享對人文課程的學習反饋、心得體會等,讓更多其他群體接觸到并感染人文教育的成果,從而吸引更多群體參與人文教育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中。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中新媒體的運用,尤其是微信公眾號、微博大v的建設,還將有利于建立人文教育校政企優質資源整合的模式。校級人文課程要很好地實現其目標功能,則必須能夠整合優質資源,開發建設出優質的人文課程,這必須依賴于校政企三方優質資源的合作。校企合作是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更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
校級人文課程的建設同樣也要依賴于校企合作的路徑。但是,校級人文課程不同于專業課程,本身很難找到一個可以緊密結合的行業和企業共同參與的辦學機制,那么校級人文課程該如何實現校政企三方合作來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呢?這個問題解決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將行業或企業引入人文課程的建設中。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那么人文課程的建設中就必須能夠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利潤。例如,在專業課程的校企合作中,對學生的培訓往往與企業人才培訓結合在一起,為企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儲備、技術人才儲備,解決企業的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問題。
校級人文課程往往普及全校學生,受眾數量巨大。新媒體信息快速傳播、海量用戶和低邊際成本的特性,有利于實現有效廣告信息傳播。在這種情況下,相關文化企業也逐漸關注高校媒體,積極加入到人文課程體系的建設及人文課程實踐活動的拓展中。一方面,企業的加入加大對人文教育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促進校級人文課程體系的完善和品牌建立;另一方面,校級人文教育的成效有效提升,又吸引了更多群體的參與,人文教育的關注度更高,也能將其相關企業的理念及廣告信息傳播到更多群體,形成一個正面循環。
緊緊圍繞學生的自主化學習,以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為重點,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開展教學,借鑒商業活動中線上線下推廣活動的經驗,利用學生成就感激發學生持續性的學習活動,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并通過新媒體平臺的拓展,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從而極大提高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