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迪
新聞評論是爭奪輿論話語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向受眾傳遞觀點和智慧的責任,幫助受眾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社會,在維護社會共識和凝聚社會力量方面的效果顯著。然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信息技術帶來了日新月異的傳播手段,同時伴隨著社會轉型帶來的浮躁風氣,受眾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已經悄然轉變,傳統媒介特別是新聞評論在輿論傳播和社會話語控制中的霸主地位己經被撼動。面對新媒介環境帶來的發展困境,我們需要主動正視它,以積極的姿態尋求突圍,守住輿論話語權,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
在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的擠壓下,傳統媒體的市場空間在極度地萎縮。這種危機不僅涵蓋了紙質媒體,而且蔓延到包括電視和廣播在內的整個傳統媒體。報紙的零售、電視的開機率持續下滑,必然帶來廣告上的壓力,增加了傳統媒體在經濟上“斷炊”的風險。由于傳統媒體的發展不景氣,勢必影響到新聞評論的發展。
最顯性的影響就是傳統媒體中大量的優秀員工跳槽到新媒體或從事其他行業。一些媒體中的評論人才在逐漸流出傳統媒體,使得傳統新聞評論的創作隊伍受到了削弱。
新聞評論是社會各界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歸根結底,新聞評論還處于新聞的范疇下,這就必然需要強調其時效性,需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發出媒體的聲音和觀點,表明立場和態度。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獲取時效性的要求。而新媒體則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播的優勢,更好地滿足了受眾對于時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和青睞。傳統媒體在傳播內容時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進行編輯制作,特別是新聞評論,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搜集分析過程,評論寫作過程可能也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這就使得新聞評論的滯后性與受眾的“翹首期盼”的答疑解惑形成時間上的矛盾。
尤其是對一些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傳統媒體的報道顯得更為滯后。而這樣的“輿論空窗期”,卻成了各種謠言的井噴期。受眾往往缺乏耐心,容易被一些別有用途的消息或評論所牽引,形成對于某事件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要想更正受眾的錯誤觀點,消除錯誤觀點的影響,重新奪回輿論陣地,傳統媒體往往需要耗費更大的精力,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受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他們也希望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但是傳統媒體的最大缺點就是單向傳播,難以滿足受眾的表達欲望。雖然也有些報紙和電視開辦了讀者來信互動的渠道,但是當新媒體出現后,其原有的價值就被弱化了。網絡平臺上的微博、微信等形式,都為受眾提供了極為便捷的互動場所,使得受眾可以對某一事件第一時間進行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相比傳統媒體的讀者來信互動來說,新媒體在對受眾信息的處理與答復中,也具有明顯的優勢,更加暢通且對等信息交流能夠為受眾帶來更完整的媒體體驗,參與感更強。同時,新媒體平臺也為受眾之間搭建了互聯溝通交流的渠道。
由此可見,傳統媒體在與受眾的互動環節上處于劣勢。受眾在品讀某篇新聞評論或許會產生疑問甚至是異議,由于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的模式,在傳播過程中受眾無法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傳遞給評論員,這就勢必使得受眾轉向新媒體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進一步消解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價值。
自康梁時代的“文人論政”,到如今的新聞媒體的社會話語表達,社會話語權通常是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在傳播意見性信息方面具有無可挑戰的權威性。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評論員,主要是精英階層的“三高”意見領袖(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或是專家學者,或是領導階層,這些人擁有更全面的知識儲備、更科學的視角和看法,同時也掌握更多的某些方面的權威資料,因此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所表達的意見性信息,更多的屬于精英文化。
而在Web2.0時代,隨著論壇、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新技術平臺的出現,受眾自我表達的渠道多樣化和便捷化。新聞事件發生后,受眾借助新的技術平臺各抒己見,先于傳統媒體發表意見性信息。同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現了很多以消極對待的方式“逆反”地去解讀精英文化,例如“磚家”“叫獸”等變異詞匯的流行,說明大眾已不再對精英文化“言聽計從”,而是有了自身的觀點和意見。新聞評論的主體由職業評論員變為由精英代表和普通公眾平等分享,從而構建新的公共話語空間。
信息社會的一大標志就是信息爆炸,同時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的問題也相應而生,它們分散、浪費人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人處于被動感知、消極接受的狀態,導致受眾迷失自我。新聞媒體在提供信息上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已喪失了其優勢。
我們應看到,現在的信息社會已經不再缺乏信息,而更多的是缺乏判斷力資源,也就是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迅速、準確地發現和捕捉有價值的信息的能力。①在這方面新聞評論就有著天然的優勢,傳統媒體應該依托新聞評論竭盡全力地為受眾提供正確的觀點,引導受眾去判斷、去分析,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形成更為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正能量。
在傳統媒體發展中,很多人鼓吹“渠道為王”“經營為王”,但是無論怎么轉型發展,在這兩個方面都不足以與新媒體抗衡。傳統媒體在做好信息報道的同時,應該做好新聞評論,生產非同質化的優質內容,掌握好社會話語權。傳統媒體應該重新審視新聞評論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傳媒的重要武器,以增強傳統媒體的輿論影響力。
新媒體作為一股強大的新生力量,在任何傳統媒體的發展轉型中都已無法回避。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也應積極擁抱新媒體,在其中汲取養分,擴寬自己的發表渠道。
以《人民日報》為例,通過最近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形成了初見規模的評論矩陣,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人民日報 的官方微博中,通過“你好,明天”“微評論”等欄目發表短小精悍的微型評論,體現出微言大義、口語化表達、立場鮮明、善用修辭等特征,在堅持權威的基礎上,嘗試建構一個與民眾“協商式對話”的范式,在字里行間強調公信力與責任意識。②同時,在微信平臺上創建“人民日報評論”的公眾號,在每天推送高質量的評論文章之外,通過“人民論壇”“人民時評”“評論版”“評論員文章”等欄目,既與《人民日報》的報紙版面的評論對接,又發揮平臺優勢,添加更接地氣的評論欄目,鼓勵民眾參與對話。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各種自媒體使得受眾能夠很便捷地參與到信息的制作與傳播過程中。受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更不可能有“皮下注射”的效果產生,受眾表達信息的渴望使得受眾尋求各種途徑主動發出聲音。同時,大眾媒介素養的提升,使得民間存在很多極具利用價值的民間智庫。這是新聞評論發展的后備力量,傳統媒體應當主動為受眾提供發表平臺,鼓勵受眾積極參與評論,共同探討新聞事件。
例如,《新京報》評論部出品的微信公眾號“沸騰”通過“超級實習生”這一活動,吸引在校大學生參與新聞評論的創作中來,每天都能收到幾十篇的新聞評論稿件,編輯們通過篩選擇優在其公眾號“沸騰”中發表,優中之優的作品還會發表到《新京報》的紙質報紙上。同時,擇優錄用優秀者到《新京報》評論部進行實習。
這一活動帶來良好的社會反響,不僅為廣大學生受眾提供發表平臺,更多是給他們帶來了激勵,增強了受眾的參與創作的激情。對于《新京報》而言,不僅獲得大量優秀文章,增強其評論的深度和廣度,更為其評論部發現和挖掘人才,為今后發展打下基礎。
在媒介融合時代,“粉絲經濟”的強大力量已經毋庸置疑。傳統媒體不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欄目,也要打造知名評論員。知名評論員可以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過硬的評論文筆,為傳統媒體帶來忠實的受眾群體。因而,要鼓勵傳統媒體評論員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與受眾開展廣泛深入的溝通交流。
在打造知名評論員方面,鳳凰衛視可謂是獨具特色,成功打造出了“風云名嘴”阮次山、“理性文人”邱震海、“針鋒相對”何亮亮、“大話先生”馬鼎盛、“港式書生”梁文道、“財經大亨”石齊平等一大批廣受好評的知名評論員。他們的存在,使得鳳凰衛視的各檔新聞評論節目都擁有相對不錯的收視率,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像中央電視臺的白巖松、中國青年報的曹林等屬于此類。
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信息爆炸使得受眾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之中,判斷力資源的缺失才是新媒介環境中最重要的問題。傳統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智庫”,應該努力克服困難,為受眾提供智慧、提供觀點,幫助受眾認識周圍的環境,認識社會發展狀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要積極擁抱新媒體,打造新媒體矩陣,打造知名評論員,擴大自身影響力。
注釋:
①劉強.媒介融合背景下 “智慧立報”的傳播學解讀[J].東南傳播,2013(11)
②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試論《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新聞評論的話語方式[J].國際新聞界,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