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娟 孫志剛 高萍
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各種信息在同一數字平臺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加強,媒介一體化日趨明顯。這種以多媒體、數字化、網絡化等新技術為特征的新媒體,使新聞傳播模式發生了變化,媒體形式和傳播渠道更加多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受眾也越來越分散。在這樣媒介既融合又相互競爭的新格局下,如何選擇新聞信息、整合與組織新聞信息,需要媒體“把關人”有更高的媒介素養。
本文所指的媒體“把關人”,主要是指傳統媒體的“把關人”。由于我國目前的政策規定,商業網站沒有采訪權,沒有新聞原創的權利,因此,除了以傳統媒體為依托的網站可以發布原創新聞之外,其他網站只能依靠轉發來發布關于某一事件的報道。這樣的客觀現實要求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在媒介融合時代里有更高的媒介素養,以便適應新的環境和發揮好“把關人”的作用。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信息傳播者和信息受眾趨于融合,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他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在生產和傳播信息。同樣,傳播者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在接收受眾傳遞的信息。假如傳播者傳播的是不真實的信息,那么,它們會迅速地誤導受眾。同樣,如果傳播者未經嚴格把關就將從受眾那里接收的信息傳遞出去,他們的“權威性”會誤導很多人,畢竟受眾對來自主流媒體的報道還是有相當的信任度的。只有“把關人”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嚴格地把關,媒體才能在新的環境下既能夠向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和獲得更多的受眾群體,又能更好地發揮和弘揚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盧因提出的。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傳播學者懷特將“把關人”概念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明確提出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他認為,社會上每天存在著大量的新聞素材,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它是一個取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把網絡環境下的“把關人”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微觀即個別的網站對于自己內容的把關;宏觀即在整個網絡傳播環境中的“把關人”對于整個網絡中特定內容的控制能力。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把關人”的外延被放大:專業傳播組織和機構不再擁有傳播霸權,話語權廣泛地分布給眾多網民,使把關不僅僅局限在媒體。而本文所說的“把關人”理論仍主要強調的是媒體的把關,體現在媒體從業人員對獲取信息來源的把關,對信息真實性的把關,對所傳播信息的把關等。
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把關權利,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學界對其概念比較公認的是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的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從媒體從業人員的角度看,媒介素養是指他們獲取、分析、評價信息和以各種方式制作新聞的能力,以及在新聞采編和制作過程中理應遵循的道德規范。
在媒介融合時代,信息通過多渠道傳播,而且傳播速度極快,尤其在微博和微信等各種社交媒體上,信息在便捷傳播的同時還聚合新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媒體“把關人”在發布信息時由于缺乏媒介素養而沒有做好把關,很容易使所報道的信息不恰當,造成不好的結果。
比如,在2014年10月23日,一條關于“95后萌妹用身體換旅行”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報道說一名95后的少女,非常喜歡旅游,但囊中羞澀,因此,她廣招各地男朋友,只要包吃包玩,可以用身體作為交換。該報道缺乏準確的時間和地點,也沒有對事件女主角的采訪,后被證實為假新聞,只是一家社交軟件的炒作軟文。而這條消息的轉載源頭卻來自某都市報,用整版篇幅報道了此事,導致很多媒體瘋轉,無數網友信以為真,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消息的最初來源是10月13日一個由“ME小清新重口味”帳號在豆瓣上發的帖子,開始并沒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直到紙質報刊媒體的介入。而首家轉載的媒體,在事實把關過程中缺乏最基本和最關鍵的信息真實性審核和把關,在沒有核實事實的情況下就進行了報道,而后又被其他媒體轉載,從而使該事件進入了公眾視野。通過此事件的傳播,我們可以看出該報從業者媒介素養的缺失。媒體追求新聞的“新”和“奇”無可厚非,但確保事件的“真實性”是媒體“把關人”最基本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就是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媒體作為公眾利益的維護者,有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而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認真核實報道的基本事實,確保報道的新聞要素準確無誤。
從上述事件里,我們不難看出,盡管在媒介融合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因而人人都是“把關人”,都應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但真正能引起公眾廣泛注意的還是媒體“把關人”的介入。媒體從業人員具有專業的背景和訓練,加之媒體組織有較高的權威性,他們的把關更能夠引導輿論,也更容易被受眾接受。所以,在新媒體的環境里,媒體“把關人”需要有更高的媒介素養,否則不僅會誤導受眾,更有可能影響媒體的名譽,導致媒體的公信力下降,失去更多的受眾。
媒介融合時代不僅信息的制作和傳播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且受眾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媒體“把關人”需要有更高的媒介素養,才能在樹立正確的媒介受眾觀、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的同時,堅持媒介的道德觀和承擔起社會責任。
受眾在媒介融合時代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也是傳播者(信息源);很多時候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互動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和處理中。受眾在接收和處理新聞與信息方面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權。社交平臺的迅猛發展使個體通過微信公眾號或朋友圈評論,很容易將觀點傳播開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發言者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評論,甚至宣泄情緒和情感,而不考慮事件的真相。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作為“把關人”要做的不是繼續“煽風點火”,而是客觀冷靜地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把公眾的情緒盡量引向客觀和有理有據的判斷。
有一次小區里的一樣東西被偷走了,監控里雖然拍到了小偷,但是小偷戴了頭套,沒有拍到小偷的面容。于是,我用我的千里眼看到了小偷,又看到了小偷的面容,我迅速報了警。沒過多久,小偷就被抓住了,東西物歸原主。
在2015年1月16日,歌手姚貝娜去世。一個新聞系的學生以《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為題批評記者們,瞬間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引發了公眾對新聞行業的不滿情緒。新聞界對此反駁,并用許多篇幅指出原文中錯誤的地方,包括《新京報》發布的《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在此過程中,媒體的進一步介入不但有利于消除公眾的誤解,而且能起到對受眾做媒介素養啟蒙的作用。在媒介融合時代,雖然傳播主體呈多元化,但專業媒體的報道依舊是人們認識事件、辨別真偽、做出自己判斷的主要渠道。媒體作為“把關人”需要有更高的媒介素養,才能在做到真實、準確和全面的同時,向公眾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幫助他們決策。
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可隨意在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同時,各媒體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若想吸引更多的受眾和更好地參與到市場的競爭中,媒體組織應從傳統的以傳播者為中心的模式向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行為,比如,媒體以色情、暴力和獵奇新聞來吸引受眾眼球,片面地選取信息,通過“標題黨”吸引受眾,對受眾造成負面影響。媒體也可能在市場化的運作過程中因為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或忽視自己的社會責任,造成經濟利益和媒體社會責任之間的嚴重失衡。
比如,2014年的網絡流行語中有個“周一見”。起因是《南都娛樂周刊》的主編在某周五晚通過微博暗示下周一將會有關于明星文章和姚笛的重磅消息發布。在接下來的一周里,微博處在沸騰中。身為娛樂報紙報道關于明星的一些私事和緋聞,本也無可厚非,但《南都娛樂周刊》采取的這種預熱式新聞報道,導致事件的持續時間長和關注度高,給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和不必要的傷害。預告式新聞是違反新聞倫理的,特別是在已經獲知事實卻不及時告知公眾的的時候。雖然《南都娛樂周刊》在“周一見”事件的炒作上很成功地博得了觀眾的注意,但在新聞倫理和道德方面卻向社會提供了一個反面典型。在該事件中,媒體過度地參與到事件中,其主編不僅頻頻在微博發聲,還接受采訪,儼然代表公眾對當事人進行譴責。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常江認為,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必須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對社會輿論和主流道德觀產生的影響,媒體的使命應當止于對現象做出記錄和合理解釋,不能超越自身的身份,直接干預甚至策劃娛樂事件。顯然,《南都娛樂周刊》的做法已經超越了其報道職責的范疇。
當今,尤其在中國,社會環境的復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容易導致公眾在面臨新聞事件時更多地出現情緒化的反應,缺乏足夠的理性分析。比如,在2014年8月15日,西安鳳城醫院因為手術室要搬遷和即將啟用新手術室,一些醫務人員在完成手術后在手術室里拍下了一組照片,以作日后留念。在同年12月20日,其中的一位醫務人員的同學將照片上傳到微博,并配上評論:“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想說難怪醫患關系這么緊張,手術同時你們在做什么?”頓時,這在社交平臺上引起了很大的反應,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譴責醫生沒有職業道德。爆料微博發出不久,@陜西都市快報對“醫生自拍”事件予以曝光。隨后,陜西當地網絡媒體西部網跟進對此事件予以報道,并配標題《西安一醫院被曝醫生手術臺上玩自拍引網友熱議》,掀開了此事件網上傳播的大幕。12月21日,事件關注度快速上升,相關的新聞報道超過300篇,媒體報道內容的關注焦點不約而同地放在了“醫生手術臺旁自拍”。21日晚間,西安市衛生局公布調查和處置結果,輿論發生明顯轉向,眾多網絡媒體很快就把報道重點放在了“分管副院長被免職”、“常務院長被記過”、“系民營醫療機構”等。12月23日,《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醫生也不是神,他有感情啊》的報道,對“自拍”事件中未帶口罩的當事人鄭曉菊進行采訪,并配以當事人痛哭流涕的照片,至此該事件的輿論傾向發生轉變。在一個事件發生的最初階段,公眾的反應大多從情感出發,很少有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此時,如果媒體媒介素養不高,報道不謹慎,很容易迎合受眾的喜好,導致其不理智情緒的發泄。在新媒體環境里,類似的現象會經常出現。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做的是給受眾降溫,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事件和還原事件的真相。因此,怎樣平衡受眾的理性和非理性,怎樣疏通受眾的非理性,是媒介融合環境下媒體從業者需要認真思考和長期注意的問題。
媒介融合時代下的傳播具有海量和碎片化的信息的特征。公眾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難免在選擇和判斷等方面出現失誤,他們需要有專業的媒體工作者給予指引。首先,媒體從業人員自己需要認識和理解新環境的特點。其次,在海量的信息中,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堅持從新聞專業的角度出發,向公眾傳達真實、準確和全面的信息。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向公眾提供不全面、不完整和不客觀的信息,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培養和鍛煉自己對信息挑選、整合、組織的能力,從而將公眾關注的熱點信息以專業的視角進行系統、完整的梳理和提煉。
自媒體的出現與迅猛發展是媒介融合環境的一個重要現象。在此,自媒體指的是利用網絡新技術和通過各種數字平臺(還包括Wike、SMS、可攝像手機、在線廣播、P2P、RSS等)進行自主信息發布的傳播個體。新媒介工具和名人對自媒體的影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當前比較流行的自媒體包括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大V等,它們常常使信息出現病毒式和裂變式的傳播。比如,在2015年1月16日歌手姚貝娜去世時,《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的文章就是以裂變式的效果迅速火遍朋友圈。同樣,前面提到的“周一見”事件,本來應該由傳統紙媒在周一發布消息,結果卻因消息走漏,自媒體在微博和其他數字平臺上搶先發布,后被各網站爭先搶發和轉載。
對媒體來說,自媒體的出現也是一種新的媒體監督力量。它們不僅發布信息,而且進一步跟蹤報道和評論,包括對媒體表現的評論。還以姚貝娜去世事件為例,姚貝娜去世時,《深圳晚報》記者在未經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化裝成醫務人員進入手術室偷拍姚貝娜,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感,最后《深圳晚報》不得不向公眾公開道歉。其中,自媒體對整個事件的報道、跟蹤和評論,不僅幫助迅速形成輿論聲勢,而且迫使媒體作出反應。因此,在自媒體興盛的環境里,媒體從業人員必須成為媒體中的楷模,不僅表現在專業新聞報道方面,而且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方面。此外,自媒體的水平參差不齊,內容魚龍混雜,有很多未經證實的消息其中還夾雜著個人的情緒或態度。這也要求媒體從業人員具有更高的媒介素養,從而爭取在報道過程中避免重大失誤,利用自己在專業方面的理性減少公眾的非理性。
新媒體在不斷更新傳播方式的同時,也促使傳統媒體改進原有的傳播方式,融入到新的傳播方式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媒體正在進入“多媒體融合”的階段——將各種媒介的采編和生產作業有效地結合起來,資源共享,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和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具有不同需求的受眾。因此,未來的媒體“把關人”要有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不僅決定報道什么內容,而且還應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報道。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而且在技術上應該成為多面手,包括運用各種圖文軟件、視頻軟件、編碼技術和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等等。這些媒介技術上的改變也要求媒體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媒介素養。
在媒介融合的環境里,媒體從業人員的信息來源不僅是自己的采訪,更多的是從網絡上獲取。因此,媒體從業人員對網路新聞采編的知識、能力和態度變得格外重要。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學會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假和選擇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然后通過自己的質疑、求證和推理向公眾提供有助于他們決策的新聞內容和信息。這對媒體從業人員來說是一個長期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他們自身媒介素養的高低將決定他們選擇的新聞內容的質量和媒體對公眾所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無論在媒介融合還是紙質媒體占主導的時期,媒體都有可能出現“把關人”自身話語權越位的現象。比如,媒體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件涉案人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以煽情的語言激起公眾對當事人憎恨或同情,有意或無意地壓制相反意見等等,都是媒體從業人員話語權越位的表現。這種情況在媒介融合時代更容易發生。例如,媒體從業人員自己也有微博或公眾號,他們在這些平臺上發表的言論,可能只是自己的想法或情緒,但因其傳媒人的身份,即使是傳媒人自己的觀點,反應到受眾那兒就成了傳媒人所代表的媒體的觀點或是其作為傳媒人專業的觀點。他們可能為了現實的利益,比如點擊率、訪問量等,對他人的私人領域過度干涉,或進行不合理的監視和評價。前面提到的“周一見”中的《南都娛樂周刊》的主編頻頻在微博發表言論,批評當事人的私生活,并打著爆料的名義過度地干擾當事人的生活,這種話語權的越位行為和職權的濫用都是媒體從業人員媒介素養不高的表現。
我們不應該忘記,媒體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也容易感性牽動理性。比如,媒體的鏡頭對準的常常是受難者家屬極其悲痛的畫面,標題常常與內容出入很大等等。這似乎成了一種潛規則:如果大家都去逼問受難者家屬,而你不去,你就會擔心錯過重要的信息。當一家媒體采取不恰當的手段獲得信息,更多家媒體會跟著采取類似手段;一家媒體用了“標題黨”,網絡上便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標題黨”。媒體“把關人”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風,而是需要具有更高的媒介素養,利用自身的專業修養去認真把關。每個新聞工作者,不論是從事業務還是從事管理,都應該有媒體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即道德羅盤。
由于其職業的原因,媒體總會格外關注獨家新聞,這在目前以點擊率和轉發次數衡量媒體影響力的新媒體環境下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現在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和各種數字平臺發布獨家新聞,而不必像以前那樣被動地等待媒體的發布。這就導致媒體人想要獲得獨家新聞的難度增大,使得一些媒體甚至為獲取獨家新聞而不惜采取不恰當的手段。在前面提到的“姚貝娜事件”中,《深圳晚報》就因為搶獨家新聞而采取不恰當的偷拍手段,結果雖然獲得了獨家新聞,卻引起了姚貝娜家人和公眾的不滿,也讓《深圳晚報》深陷新聞倫理指責的輿論之中。雖然搶新聞,尤其是獨家新聞,是媒體從業人員應有的本領,但在實踐中新聞工作者應該遵循新聞職業的倫理和道德規范,有自律的能力。
在媒介融合時代,媒體工作人員不再只是單純地為一種媒體服務,而是多個媒體平臺。這種多平臺發布新聞內容和信息,加上前面提及的網絡傳播所具有的病毒式傳播的特點,也要求媒體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媒介素養。不然,由于媒介素養的缺乏,媒體從業人員一旦沒有對信息進行把關會使虛假的信息和不實報道大行其道,在公眾和社會中造成不好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媒介融合時代,媒體“把關人”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勇于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職責,承擔起對新聞的負責、公眾的負責和對社會的負責。此外,未來的新聞編輯要求媒體從業人員像企業產品經理一樣注重信息產品使用者的感受,花大力氣去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媒體從業人員還應根據用戶的體驗設計產品的呈現平臺和方式,并不斷根據用戶的反饋升級信息產品的質量。這些都需要媒體“把關人”有更高的媒介素養。
在媒介融合的環境里,受眾已經全然擺脫了受媒介、編輯和記者共同“操控”的輿論平臺的控制,他們通過自己手中掌握的互聯網資源,建立了擁有廣泛使用者和關注者的新的話語平臺。媒體不再是唯一的傳播者。同時,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性、參與性、互動性和信息傳播能力,在傳受關系中,受眾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凸顯。媒體從業人員只有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才能更好地認識和處理好與受眾的關系,更好地為受眾服務,更好地體現其社會價值。
今天和未來媒體環境里病毒式傳播的特點,以及各種形式的自媒體的繁榮,使媒體從業人員稍不注意就會摔跟頭。面對各種魚龍混雜的信息、小道消息和謠言,怎樣識別其中的陷阱和虛假,從而有選擇和理性地認知、理解和傳播新聞內容和信息,需要媒體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媒介素養,提高自己運用信息的能力。
媒體從業人員“把關人”的角色功能的確已因為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而減弱,但這并不是說“把關人”的地位不再重要。“把關人”怎樣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中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發布真實有效的信息,承擔社會責任,把握好新聞倫理的界線和標準,都需要媒體從業人員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此外,未來的編輯也是“內容產品經理”,換言之,媒體從業人員不僅要精通新聞內容的制作和生產,而且要懂得怎么設計和營銷新聞內容。媒體若想要在復雜的環境里生存下去,其“把關人”必須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只有“把關人”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才能更好地當好“守門人”,擔當起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只有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媒體從業人員才能當好受眾的“引導者”,才不會被環境所制約,不會被動地隨波逐流。
1.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張雨蒹.新時代媒體人的角色轉換——對“把關人”理論的新思考[J].新聞世界,2013(11)
3.劉謹宏,朱嘉蕊,毛江良.新媒介環境下網絡編輯的媒介素養[J].出版科學,2013(03)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6.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01)
7.徐瑾.2006上海高校媒介素養調查報告[R].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6
8.孫志剛,程明.數字第一、內容第一、受眾第一——數字技術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媒產業特征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2
9.馬秀芬.新媒體時代媒體人的媒介素養[J].新聞傳播,2013(08)
10.何鎮飚.媒介倫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娛樂周刊》“周一見”事件為例[J].新聞記者,2014(05)
11.孫錦卉,周曉航.娛樂新聞傳播中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探析——以“周一見”事件為例[J].文化傳播,2014(06)
12.張彬.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思考[J].今傳媒,2008(08)
13.張甜.對新媒體時代“把關人”理論的新思考[J].新聞實踐,2007(11)
14.陳海華.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人的媒介素養問題——以紙質報刊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10
15.科瓦齊,羅森斯蒂爾.劉海龍,連曉譯.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6.葉鐵橋.每逢大事爭倫理[J].新聞界,2015(01)
17.肖娜.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編輯之友,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