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含笑
如何提高節目品位?首先要了解節目是什么,怎么定義的,節目的品位又是如何定義的。
對節目的定義較為客觀的是張頌老師提出的,“能否稱得上節目,大約要看在某個單位時間里,相對獨立的內容和形式的完整性”。節目的品位沒有確切的定義,張頌老師的觀點是“節目內容和形式共同確立節目的品位,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而潘永紅老師的觀點是“越是收視率高的節目,越是精品節目,越能體現出節目的文化品位”。筆者較為贊同張頌老師的觀點,就大多數節目而言,收視率越高,確實越能體現出節目文化品位,但是,并不完全代表這個節目的品位有多高。
例如,最近幾年,相親節目泛濫,收視率也不低,但這樣的節目品位是高的嗎?還記得21歲的馬諾嗎?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女嘉賓,因其語言尖銳刻薄和奇特,令許多觀眾憤慨,最有名的就是她說過的“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這樣的拜金觀念令不少人瞠目結舌。但是這樣的價值觀引導對嗎?這樣的節目體現了其文化品位了嗎?這就是我們接著要探討的問題。
張頌老師在其文章《關于節目品位的思考》中提出“節目中,有高雅品位、平實品位、通俗品位,每個品位又分上、中、下三級”。近年來,娛樂節目風靡一時,相親、搞笑、游戲類節目充斥熒屏,節目的娛樂化、大眾化遮蔽了節目的文化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節目有庸俗化傾向,更淡忘了節目本身應當承擔的教育使命。
那么,這樣的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是人文道德素養。人文道德素養主要表現在電視工作人員對于社會責任的追求和努力。電視傳媒的社會責任重大,受眾面非常廣,一個小小的新聞失實或許都會給社會帶來不安,甚至是大的動蕩,所以電視工作人員一定要具有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是不可推卸的。
市場競爭浪潮下的電視節目也有自身生存發展的利益需求,為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部分從業人員往往疏忽或者放棄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導致了節目低俗化現象,這種責任迷失嚴重影響著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而且也在誘導著社會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對社會的危害可想而知。
二是傳播內容媚俗。傳播內容媚俗這一問題在最近幾年特別的突出,尤其是在娛樂節目中,為了收視率,為了能夠有話題聊,有些節目就完全無下限地開一些惡俗玩笑,以達到“娛樂”的效果。這大概也跟現代開放的社會風氣、受眾容忍度提高有一定的關聯。這種節目在受眾當中傳播,要么是特別受歡迎,要么是受眾特別地厭惡。但其傳播的內容完全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三是抄襲復制風,節目缺少創意創新。打開電視,我們不經意會發現當下的眾多綜藝節目雖然眼花繚亂,種類繁多,但大都是如出一轍,毫無新意。不是不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以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只是借鑒要有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就變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抄襲,沒有什么新意了。受眾打開電視,就會看到電視上不同電視臺播放著不同名稱但是本質上卻相同的節目,筆者覺得這種做法不僅僅是不尊重受眾,同時也拉低了自己節目的水準。
節目直接傳遞著各種文化信息,營造著文化氛圍,更影響著人們的觀念。我們有必要提高節目文化的品位。
首先是就電視節目自身而言,提高其影響力,提升文化品位,提升電視節目的影響力,取得話語權。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健康生活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健康養生節目越來越多,“專家說”成了最權威的說法。例如,專家說板藍根能預防H7N9,一時間,藥店里的板藍根成了“香餑餑”。但是,對相同的對象卻出現不同的“專家說”,節目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節目《是真的嗎》做得很成功。沒有那么多的“專家說”,主持人現場做實驗,以事實來說話,由這個節目證實的言論是真實可信的,受眾在歡笑間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其次,通過探求電視節目文化品位的俗與雅形成強大的媒介,來抵御網絡化媒體、全球化媒體的競爭,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的古老文化魅力是很有必要和迫切的。
就以紀錄片來說,中國是一個地形多樣、物種多樣的美麗的地方,我們也看過不少關于中國地理的紀錄片,但是,讓人更了解中國的卻是BBC與中國合作拍攝的《野性中國》(Wild China)。
最后,電視節目的受眾是廣大老百姓。它所傳達的內容、思想、價值觀會深刻地影響受眾,尤其是未成年人。電視節目文化品位的低俗化產生了文化垃圾,造成文化消費的媚俗低級傾向,影響到未成年人教育。
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動畫片是孩子們最能理解的節目。動畫片所傳達的內容是夸張不真實的,但是,孩子們無法辨別是否能模仿。動畫暴力就成為近幾年廣電總局重點關注的對象,還記得2013年的“烤羊”事件吧?雖然孩子家長方最后打贏了官司,但是它對孩子留下的傷害卻是永久的。
既然提升節目品位是必然的,那么我們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先從提高節目參與人員的文化素養開始。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是由一個優秀的團隊打造出來的,參與者文化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對節目質量的好壞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參與者文化素養的提高對節目質量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接著提高內容文化含量和加強正能量的宣傳。構建一種純粹的電視高雅文化是不現實的想法,電視節目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不可避免地會“俗”,這種“俗”應該拒絕庸俗和惡俗,取而代之的應是一種老少咸宜、品位不低的“通俗”。傳播范圍的大眾性和傳播品位的高雅性的結合應當成為電視文化的理想境界。
最后從節目形式上創新。如今國內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都引自國外,《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中國好聲音》等等,這些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過,這些節目之所以可以成功,其關鍵點在于這些節目并不是照搬原模式,而是進行了本土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如果純粹地照搬原節目模式,在國內肯定是會擱淺的。畢竟在網絡發達的現在,想要在網絡上找到這些國外節目是易如反掌,沒必要在電視上看一個“高仿”節目,不是嗎?
在《奔跑吧兄弟》剛剛開播的前兩期,筆者覺得沒什么值得看的,跟原節目基本沒有可比性。引起筆者觀看興趣的是中韓合作的那兩期,然后,這個節目就越做越好了,因為它不再是照搬韓國的模式,也加入了中國元素,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第二季第三期,真人麻將,相當地具有中國色彩。
在如今節目多元化、受眾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時代,做一個節目不難,但是要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優秀的節目是很難的,要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優秀的、高品位的節目更難。提高節目參與者的文化素養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參與者的文化素養就可以提高節目的品位,使節目真正擔負起“傳授知識、豐富生活”的責任。
1.邵培仁,潘祥輝.論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困境與出路[J].嘉興學院學報,2005(05)
2.李靜.提高電視節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廣西師范學院,2010
3.張頌.播音主持藝術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