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馳
縣區級電視臺記者型播音員新聞邏輯思維的構建
□劉馳
縣區級電視臺因受人力資源限制等因素影響,播音員往往一崗多能,除了承擔配音、播音任務之外,還要承擔新聞采訪等任務,其新聞邏輯思維具體表現在直播連線、現場出鏡、稿件撰寫、新聞策劃等多個環節,記者型播音員邏輯思維的方式不僅是個人水平的體現,同時也是個人魅力、頻道競爭力的體現。在新聞實踐中,因為專業出身、后天培養等多種因素的的限制,縣區級電視臺記者型播音員邏輯思維水平在稿件寫作、新聞呈現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縣區級電視臺;記者型播音員;邏輯思維
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在新媒體技術及信息接收方式多元的當下,縣區級電視臺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在人才競爭方面,與更高級別媒體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將既有人才的能力外延擴大是當下一個不錯的選擇。播音員在承擔配音、出鏡、播音等職責外,業務能力朝記者型方向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在新聞的呈現過程中,要充分展現新聞事件的魅力,將更多有效信息進行傳遞,就一定要提高其邏輯思維水平。
(一)缺乏新聞邏輯思維的播音員出鏡時語言豐富性受限
縣區級電視臺播音員因其良好的外在形象,相對標準的普通話,在重大新聞現場、新聞事件當中一般都會充當出鏡記者。從出鏡新聞類型來看,一般以預知型為主,如重大活動、節慶盛典等。在對新聞魅力的貢獻方面,主持人主要的優勢在于口齒流利、吐字準確、表達得當。在內容的敘說上結構也相對比較固定,一般以“大家好,我現在是在XX,大家可以看到XXX”這樣的模式為主,內容也經過了編導的提前準備,如每年的“兩會”報道、9.8投洽會報道等等。預知的新聞事件經過前期團隊協作,播音員的發揮只需按部就班就可以了。但是當面臨突發重大新聞事件,如天災人禍等新聞現場,播音員在臨場語言的構思、新聞點的獲取、報道角度的選擇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限制。如地處沿海的福建,每年都會遇到臺風的侵襲,縣區級電視臺在很多現場報道中關注的角度大多是風力幾級、風速每秒幾米、雨水量等專業氣象知識,關注了天,而忽略了人。
(二)專職播音員過于注重外在形象,易忽略新聞的內容導向
對于播音員來說,良好的外部形象及清晰的表達能力是其先天優勢,但演播室主播形象和外出采訪(出鏡)形象是兩個不同的工作場景,播音員的妝容、穿著、配飾等應該符合特定的新聞場景。如當前各縣級電視臺都在開展“走基層”的系列主題采訪,筆者就職的電視臺先后推出了《走基層——換位感受》《美麗轉身》等系列報道。此時,如果主播到農村體驗農民收割的辛苦,還帶著墨鏡;體驗護林員的枯燥,還穿著長裙;體驗包裝工人的工作,還戴著過多配飾,那么無形中就讓走基層真正走入百姓心中的內涵變了味,有作秀的嫌疑,自然傳播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三)缺乏邏輯思維的播音員易出現非語言符號系統配合不夠默契
非語言符號系統包含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和聽覺性非語言符號,在新聞采訪實踐中,其中體現得比較明顯的是體態語言,如手勢、動態體態、面部表情、觸摸等。縣區級電視臺新聞節目播音員長期以播報時政新聞為主,長久以來形成的坐姿、眼神位置、手的位置等都內化成了一種既定的模式,一旦走出演播廳到廣闊的新聞現場,不少播音員依然還像在演播廳里一樣中規中矩。播音員在現場有時候不僅是新聞的播報者和見證者,更是實踐者。比如在火災事故現場、交通事故現場或者是重要的節慶現場,不少縣區級電視臺的主持人進行報道的時候站姿一本正經,永遠都是站立式,正面對準鏡頭,沒有“彎腰精神”,眼神或者語態中沒有傳遞給受眾在現場的身臨其境感,破壞了受眾對新聞傳遞要素的吸收。
(四)缺乏新聞邏輯思維的播音員在新聞業務中易出現嚴謹性不足的問題
這一點具體表現在新聞語言的駕馭能力比較薄弱,如某縣電視臺新聞主播在“主播帶你游”的新聞中,說到“在當地,鮮嫩多汁的白蘿卜很受游客歡迎”,形容詞的使用很是突兀。其次還表現在事實表述不夠嚴謹,缺乏邏輯。在縣區級電視臺,新聞類型一般以動態消息領導活動會議新聞居多,但是在某些民生新聞的表述中,有播音員參與的稿件寫作有些總是不能迅速到達新聞核心。另外還表現在得出的結論事實根基不牢固。2015年6月某縣電視臺新聞主持人跟隨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一起去檢查市場粽子的質量安全情況,抽檢的幾個批次都不合格,但是主持人現場出鏡卻說“粽子質量都合格,市民可以放心食用”。所以說,只有具備縝密的邏輯思維,播音員在從事新聞采訪工作時,才能把觀點同受眾的真正需求緊密結合。
(一)參與的新聞實踐過少
目前大多數縣區級電視臺播音員即使參與采訪也是重大事件或特定節目,參與的新聞類型單一,數量偏少,一條電視新聞從選題到最終成品的呈現,播音員只參與了其中的培養和播音環節,沒有深度介入到新聞事件當中,“思維是發生于實踐而又服務于實踐的?!敝鞒秩藢嶋H上是在
對稿件進行二次消化理解,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播音員首先在給稿件配音時,應該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建立在文字理解基礎之上產生的想象與聯想上的形象思維,具體表現在腦海中能夠浮現和真實新聞現場一樣的情境;二是縝密推理符合常理的邏輯思維。基于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共同作用,播音員會對稿件的理解產生和原作者從情感到新聞傾向等方面幾乎一樣的共鳴,進而在表達手段,如語氣使用、停頓把握、重音選擇等方面理解稿件,使得稿件散發更大的魅力??h區級電視臺新聞以時政新聞為主,輔以一定數量的民生新聞,受到慣性思維影響,播音員一般只是簡單分析理解稿件,對蘊含其中的邏輯思維要求有所松懈。
(二)穩定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所欠缺
新聞事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對深入現場的播音員提出了較高的心理要求。從縣區級電視臺播音員本身的知識結構來說,一般沒有接受系統專業的新聞采訪知識培訓,多為“半路出家”。在面對突發新聞事件現場,或者是比較復雜的新聞事實,受到現場壓力及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要在短時間內迅速了解新聞事實,確定報道角度,組織語言,選擇好出鏡場景等,需要一定的心理抗壓能力。沒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播音員的播報質量就會大受影響。對于電視這個獨特的傳播手段來說,播音員除了完成語言表達之外,還要善于運用智慧將現場畫面等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傳遞給觀眾,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思維過程并付諸實踐,對于縣區級電視臺播音員來說難度很大。
縱觀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考察他們的成長經歷就不難發現,他們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一線記者歷練過程,參與的采訪實踐從簡單到復雜,新聞類型從動態消息到深度報道,幾乎涵蓋了新聞采訪的所有程序和寫作類型,在歷練的過程中,其邏輯思維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從單純的演播室播音到多種能力的具備,這就意味著縣區級電視臺新聞播音員的成長之路和業務素質積累有必然聯系。
(一)加強專業采訪寫作專業知識學習,回歸新聞采訪現場,在參與實踐中不斷成長。
新聞采訪報道是一項專業化程度高、比較復雜的工作,要想在新聞現場運籌帷幄,縣區級電視臺的新聞主持人就必須不斷充電,首先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為邏輯思維的完善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在前期新聞選題、新聞策劃、新聞現場出鏡、新聞稿件撰寫等重要環節,都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技能的學習,邏輯思維完善了,其稿件質量、人格魅力等也會隨之相應提高。當前縣區級電視臺多采取按稿件數量付薪的方式,同時還輔以數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播音員和記者為了完成任務而簡單處理稿件,這就要求主持人處理好速度跟質量之間的關系。以同安一家成功實現冬果收成的葡萄園為例,如果臨時召集一名播音員到現場采訪,其現場報道通常落于“我現在在位于某某地方的某某葡萄園,現在這里到處一派收成的景象”諸如此類的報道語言,而記者型播音員則不同,由于掌握了報道內容的全部信息,現場報道的一開始,就突出了這一則新聞的特點“由于采用了臺灣控稍和產期調整的技術,在南方其他傳統葡萄園進入冬眠的時節,這里依然是一排喜獲豐收的景象……”等等,報道的生動性和可看性立見高下,而這需要記者型播音員必須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加強采訪寫作專業的培訓。
(二)要在邏輯思維的形成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個性特征,創造品牌價值。
個體思維的千差萬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們宏觀微觀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采訪方式、語言表達、稿件撰寫模式、知識結構完善等邏輯思維外在具體化逐漸成熟的過程中,縣區級電視臺播音員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從受眾收視心理角度分析,大部分受眾很多時候是因為喜歡一個有個性的播音員主持人進而成為欄目的忠實受眾。對于縣區級電視臺來說,播音員的出鏡頻率比較高,欄目貢獻度相對比較大,對吸引受眾創造“注意力經濟”,條件比較便利,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或睿智儒雅,或端莊嚴謹等形象,對自身及頻道來說都是雙贏。筆者所在的電視臺經常推出旅游新聞專欄,專職記者采寫過程中,常常邀請播音員做現場導覽,從2010年起,筆者逐步轉型為記者型播音員后,全程介入欄目的策劃、采制、后期,使欄目更加適合自己的主持風格,現在,類似的旅游專欄,總編已經有意識地以《×××帶您游××》《×××看×××》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價值。
(三)在角色意識轉換中快速提高邏輯思維水平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角色的轉換意味著個體需要擺脫前一種角色行為模式和心理特點的影響,按照另一種角色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點進行相應的行為。在新聞采訪實踐中,要從采訪對象獲取更為隱秘的或者是不愿意透露的信息,這對提問者思維模式提出了較高要求。播音員因受自身成長環境、知識結構、個體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角色錯位,要時刻銘記自身傳播者的身份,站在受眾的心理角度思考問題,客觀公正報道新聞事件。同時還要求播音員要做到心理素質與外在形象的統一,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將演播室帶有表演性質的角色帶入到新聞一線。
當前,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媒體格局正在產生突飛猛進的變化,對媒體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縣區電視臺,播音員已不能再拘泥于演播室,必須走出室外,走到老百姓身邊,不斷強化自己的新聞邏輯思維,實現記者型播音員的轉型,才能讓自己的節目更加精彩,更加豐富。
1.呂建江.出鏡記者的能力組合[J].視聽界,2013(06)
2.楊翠.論電視新聞新聞記者的基本素質[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7(01)
3.張晁賓.電視節目主持人角色轉換中越位現象的思考[J].今傳媒,2014(10)
(作者單位:廈門市同安區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