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倩茹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經濟發展得到迅速提升,而且人們對思想文化的追求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近年來,網絡時代的飛速蓬勃發展,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并加快了傳播的步伐。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要具體化、親民化地去表達這些新事物、新事件就會產生新詞語。新詞語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它能直觀、迅速地反映社會的發展,在歷史上,社會發展的時期往往正是新詞語產生的高峰時期。
首先,語言的簡單性與明確的指向性一直以來都是使用者奮力追求的目標。新的語言能否被長期使用,關鍵就在于怎樣去掌握其簡單性與明確的指向性之間的平衡點,這也是新興詞語出現的原因。其次,伴隨網絡新時代的到來,不斷追求新鮮感、獨特感、趕潮流的使用者心態也成為新詞語不斷產生和傳播的重要推動力。由于網絡使用者都是以年輕一族為主,他們不僅僅喜歡追隨潮流的步伐,更喜歡張揚個性、突出自我個性的創新表達,這一切都為新詞語能快速傳播創造了不可少的條件。
在這里,我們就以曾經十分火爆的“X門”為例,證明新興詞語的起源絕非偶然。“X 門”多用三個音節(少數多于三個)來概括了一個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不可謂不節約;在概括每個“X 門”事件時,總是喜歡選取該事件的重要核心來擔當X的角色,讓人們對事件有較為簡明扼要的初步認知,再吸引人們對事件產生興趣,繼而深入了解事件的起因、發展與結果。劉桂蘭、 李紅梅用模因論(Memetics)解釋了“X 門”現象,認為“X 門”是個語言強勢模因,語言強勢模因要做到高速、高頻傳播就需要借助媒介,因此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與應用的普及就成為其最好的助推力,因為它能突破隔閡,跨越地域的局限,具有“光”一般的傳播速度,能令語言模因的傳播達到“無界”、“瞬間”與“高頻”的最佳狀態,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認可,隨著其不斷被模仿和使用范圍的擴大,最終成為新興詞語的成員之一。于是,“X 門”頻頻出現于各類新聞的標題上,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為提高關注度、搶奪讀者和觀眾的常用手法,而正是這些客觀或者主觀的原因,導致新興詞語得到不斷產生并發展壯大。
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大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大量的新興詞語在網絡傳播的推動下得以快速廣泛地流傳。
新詞語是指內容新、形式新,原來的詞匯系統中沒有的或雖有但含義是全新的詞語。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各領域都出現許多新生的事物,為適應這種變化,固有的傳統詞語也在不斷更新、演變。新詞語的出現更好地反映出社會的進步,成為社會開放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社會的開放,人類的求知欲望越來越高,思維能力也處于不斷提升當中,人們不再滿足于對具體事物的低層次認識與表達,而是要通過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思考,來表達一些具有抽象性的概念與思想。但在這時,人們并不是無止境地創造新的詞語,而是將新認識的抽象概念與已認知的事物相聯系,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點或共通點,用新詞新語來處理、對待、思考、表達新的概念。
語言學界對如何界定新詞語有著不同的見解。其中,劉叔新先生認為:“一個詞語從無到有出現,并得到人們普遍認可,廣泛地使用開來,在語言詞匯中立穩了腳跟,就可以認為是新的?!崩罱▏壬J為:“所謂新詞新語,就是新出現的、符合民族語言構詞法的、表義明確而能進行交際的詞語。”符淮青先生認為:“新詞就是新創造的詞。它或者指示的對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又或者在形式上同歷史上曾出現的詞相同,但意義毫無聯系,這種詞也應稱為新詞?!?/p>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人們都總有機會遇到新鮮事,這些新鮮事都有可能成為創造與該時代相匹配的新詞新語的基礎,這些新詞新語構成了一個歷史長廊,承載了我國各個發展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想等領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歷史信息。比如民國時期,西學東漸,“德先生”、“賽先生”、“愛人”、“冰激凌”等新詞風起云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0年代末期,出現了 “三反五反”、“大鍋飯”、“三年自然災害”、 “上山下鄉”、“地方糧票”等具有濃厚時代氣息的詞語;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新詞新語如同潮水般涌現出來,“干部任前公示”、“高考保姆”、“基因圖譜”、“金融風暴”、“經濟適用房”、“農民工”、“股瘋”、“拆遷戶”、“釘子戶”等都極具鮮明的時代烙印;隨著網絡時代到來,“打醬油”、“俯臥撐”、“菜鳥”、“刷屏”、“斑竹”、“閃客”等網絡熱詞成為時代的別樣記錄。
當今社會生活的變化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快,語言,尤其是詞語更能迅速而忠實地記錄這些變化與發展。這些詞語當中的部分或許會伴隨與其相關的事物或現象的改變而消失,甚至會退出語言的歷史大舞臺;而某些詞語則由于與其相關的事物或現象的延伸發展而為人熟知,或因其被高頻率使用并長時間存在而逐漸融入基本詞匯,也就不被稱為“新”詞語了。一些新詞由于其自身特有的鮮明的社會特征而被大眾牢記并口耳相傳,在潛移默化間,社會價值觀以及傳統的大眾傳媒也認可了它們的存在,甚至傳統媒體在報道中引用這些詞匯。例如《人民日報》頭版就曾在某篇報道的標題中使用“給力”這一新興詞語,以致當時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由此可見,新興詞語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被認可、使用而最終不再是“新”,與此同時,仍有大批其它的新興詞語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并被各大媒體廣泛使用,如:“粉絲”、“海歸”、“套現”、“彩民”、“飯局”、“黑戶”等。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是社會發展的見證,最終其也將默默改變傳統大眾傳媒文化的形式。
傳播媒介,簡稱傳媒,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獲取和傳播信息。在古代,人們只能借助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等方式互通信息,經過千年的經驗累積和發展,人們也對傳媒有了新的認識,由原來的傳播工具到今日的傳媒文化,在經歷口語、文字、印刷三大傳播文化后,人類進入大眾傳媒階段。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是指有組織的傳播者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向廣大受眾進行信息符號的復制和傳播時所憑借的傳播手段、工具、途徑和渠道。
在全球經濟、信息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大眾傳媒文化漸漸發展成為文化新形態中的一員,營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推至新的記錄。從此,傳媒在文化領域中劃得勢力范圍,取得獨特的文化地位,不僅傳遞文化,而且還制約文化、規定文化、生成文化。
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等,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尼克·史蒂文森說,傳播是文化的內在屬性和基本特征,傳播本身就屬于文化范疇,而媒介就是文化的產物。有了文化,就需要傳播,文化越繁榮,傳媒越發達,傳媒文化越繁盛。而新興詞語某種意義上也是文化的一種,它們的出現讓傳統的大眾傳媒認清社會現實,認清自身劣勢,明白在當今什么都快速發展的時代,如果傳統的大眾傳媒觀念不得到改變,必然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新興詞語的誕生與存在的意義便是幫助傳統的大眾傳媒,使之獲得質的飛越。在這個信息萬變的時代,傳媒文化無處不在,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上都能隨時接收到傳媒文化傳播的信息。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弄清楚新興詞語對傳統的大眾傳媒帶來的沖擊,我們便需要分析研究新興詞語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每一個不同時代的文化,都會有其獨特的傳播形態,因此歷史又是傳媒文化得以生成和發展的不竭文化資源,而大眾傳媒文化從歷史中吸取有用的經驗,以此經驗來發展自身,才不會落后于時代的步伐,避免遭到淹沒與淘汰。
從這一方面來看,新興詞語的出現對大眾傳媒無疑是有著強而有力的促進作用的,不同的傳播媒介都會對歷史產生深刻影響。電子媒介的誕生,使聲音與影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人們更直觀地去了解歷史,探索世界,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知識的渴求。而這些,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歸功于新興詞語的飛速發展,它們的發展推動了大眾傳媒的發展。
新興詞語的出現帶動了整個新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與蓬勃生長,自媒體時代已然到來,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加方便快捷的媒介方式。傳統的紙媒因其自身信息流通速度遠慢于新興媒體,而日漸被冷落。新興詞語自身帶有的趣味性及犀利性使大眾更加喜聞樂見,而它們大多則是依靠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快速傳播,所以無形中便帶動了新媒體的發展而忽略了傳統的大眾傳媒。這無疑是對傳統大眾傳媒的打擊。
意識形態并非單純信仰和態度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能夠控制社會認知(如知識、態度、社會表征、偏見等)的產生、轉變和應用的一個復雜的認知框架。話語在鞏固既有意識形態、確立新意識形態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語言文化的全球化流動,不同語言和文化間“存在的只是具有特定意識形態和形式特征的‘話語’”。而新興詞語則反映了一定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會在潛移默化中威脅傳統大眾傳媒的發展。
我們應該合理地看待新興詞語。它們的出現隱藏著其自身的暗示意義,讓我們正視正逐漸被冷落的傳統大眾傳媒,為其指出一條明路,將沖擊化為前進的動力。
1.蔣曉麗,李建華.傳媒文化影響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2.龔娜.當代漢語新興詞語模的共性與個性——以“X門”和“被X”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0 (09)
3.車美萍.論當代大眾傳媒文化的特點[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04)
4.滕菲.試析新興詞語?!皒x范兒”的特征[J].文教資料,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