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研究生教育資助體系的發展過程
(一)研究生教育資助的歷史回顧
從文獻資料分析歸納看,建國以來我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變遷大致分為單軌制、雙軌制、并軌制三個階段。[1-2]
1單軌制
單軌制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實施時間是從建國初至1984年。在以公立教育為主體的中國,國家與政府是教育投資的唯一主體,國家對整個高等教育實施包辦情況下,研究生上學不僅免交學費、住宿費,而且還享受國家的生活補貼。
2雙軌制
雙軌制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實施時間是從1984年至2006年。研究生資助體系的雙軌制是指通過成本分擔式的制度設計的,將研究生分為兩類:第一類免交學費,每月還享受基本生活費,被視為公費生;第二類研究生由個人或委托單位不同程度地承擔培養費用,稱之為自費生。
3并軌制
研究生資助體系并軌制是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背景下產生的,是指在統籌國家撥款、學校投入、導師資助、研究生學費等各項經費的基礎上,面向全體研究生實行的公平競爭性的研究生資助。
(二)研究生教育資助的新形勢
2013年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不同地區、不同培養單位、不同專業的學費標準可以有所區別。其中,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學費標準,現階段分別按照每生每學年不超過8000元、10000元確定。研究生學費標準實行“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2014年秋季學期前入學的研究生仍執行原收費政策。[3]各地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物價變動情況以及受教育者的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建立研究生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為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根據《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精神,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4]我國目前的研究生獎助政策的基本定位是:國家獎學金和學業獎學金注重獎優,激勵研究生潛心學習研究、積極進取;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注重公平,資助研究生基本生活和學習費用;助研、助教、助管(簡稱“三助”)津貼注重酬勞,調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教學實踐、管理工作的積極性。[5]
二我國研究生群體的特點
我國研究生資助體系是在沿襲本專科資助政策基礎上發展建構起來的,然而在資助對象上,研究生群體與本專科學生群體差異較大。因此分析研究生群體的特點,兼顧其特殊性,可以促進研究生教育資助的有效實施。
(一)生理與心理方面
研究生群體年齡普遍大于本科生,多數在24-35歲之間,有些甚至超過40歲。其中一部分有工作經驗,甚至有的已經結婚成家甚至為人父母。從心理發展階段看,大部分研究生已處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對各種事物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研究生群體較之于本科生群體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產生的心理壓力更大。
(二)生活方式方面
由于本科生群體年齡均較小,經濟上主要依靠父母。而大多數研究生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的獨立意識增強,不愿再依賴家庭資助來滿足自己學習、社交和生活的經濟需要,但同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和消費水平相比,國家給予研究生的待遇相對較低,使得他們又無法完全擺脫在經濟上對家庭的依賴。
(三)工作經驗方面
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需要結合社會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部分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實際課題研究或者項目開發。通過這些鍛煉,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另外,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已有一定社會閱歷,他們有較廣泛的社會接觸面,勤于思考,獨立性較強。
(四)學習研究要求方面
對碩士畢業生的學術水平規定必須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更是要“以培養教學、科研方面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為主。”[6]對碩士、博士科研能力和學術能力這種更高的要求,使我們必須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研究生資助體系改進建議
(一)拓寬研究生資助渠道,做大研究生資助蛋糕
目前,我國研究生資助資金主渠道是國家撥款,總量有限。按照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理論,研究生教育各受益主體——國家、用人單位、研究生、家庭和社會都應該分擔研究生教育成本。因此,要采取措施爭取社會、企業、個人等積極投入到研究生教育資助活動中來,擴大資金渠道。
采取措施積極爭取更多方面,比如校友、企業和社會等到高校設立各種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學業成績優異、學術貢獻較大的研究生。[7]開辦校友會,鼓勵校友以企業或者個人名義回母校設立研究生獎學金項目,以鼓勵和支持他們學弟學妹們更好地完成學業。各高校還可以和研究生用人單位或者社會慈善機構聯系,爭取這些單位到高校設立獎勵項目,一來可以宣傳企業,為企業選拔人才做好前期宣傳工作;二來短期內幫助研究生完成學業。
(二)擴大覆蓋面,讓更多研究生享受資助政策
我國研究生教育資助的主要形式是“獎、貸、助、補、減”,即明顯表現為獎勵優秀和資助貧困。實際上,研究生教育資助覆蓋不平均,主要分布在學業優異和家庭貧困兩部分群體上,忽略了很大一部分學業并不突出家庭也不貧寒的研究生群體,造成了研究生資助群體空白,十分不利于研究生的培養和質量的提高。
從研究生資助項目的普通獎學金的發放方式分析,普通獎學金通常稱之為“國家補貼”或“國家補助”,是計劃內研究生所享有的,計劃內研究生不僅免交學費,還享有普通獎學金,而計劃外研究生則不僅沒機會享有普通獎學金,而且還要交學費,待遇差別很大。計劃內和計劃外研究生身份一般僅由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的高低決定,一旦被劃分在計劃外,研究生入學后無論學業成績如何都改變不了自己受獎助的待遇。這種獎勵政策及其實施方式不利于調動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研究生的培養。[8]
因此,普通獎學金應該改變發放方式,進行流動發放。定期考評研究生的學術表現,進行打分排名,排名靠前的一部分研究生享有普通獎學金。這樣,既注重了獎勵優秀,也表現了獎學金發放的公平性。能夠有效地激勵研究生積極發揮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完善研究生“三助”制度,使研究生專注學術
研究生在校期間,受聘助教、助研、助管崗位,協助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統稱為“三助”。在認識方面,學校、導師片面強調“三助”工作的育人價值,而不夠重視其資助意義。特別是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條件下,認為研究生“三助”工作主要是一種作為教學延伸的培養途徑,研究生做一些助教、助研和助管工作理所應當,沒有足夠肯定他們的勞動價值,在報酬分配上明顯偏低,嚴重挫傷了研究生從事“三助”兼職的積極性。[9]學生參與“三助”工作則重視報酬,單純把它當做勤工助學的一種方式,在薪酬不如意的情況下,容易消極怠工,敷衍了事,使“三助”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研究生“三助”工作是高校研究生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以科研為主導的研究生“三助”工作,從根本上,要科學定位研究生“三助”工作。明確“三助”工作是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使多數研究生通過承擔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獲得更多的合理待遇。同時,還要加強以科研為主導的“三助”制度,盡可能提高勤工助學活動的“學術”含量。根據研究生學術要求高的特點,研究生的勤工助學活動應該向高層次智力型方向發展。學校勤工助學部門應發揮導師力量,在提供“三助”等工作崗位時盡可能結合學生的專業情況,使他們在獲得經濟補助的同時也有利于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發展。另外,在資金渠道方面,統籌研究生“三助”工作資源。學校可以考慮由學校撥款、科研經費提成、學費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共同組成研究生”三助”公基金,專款專用于研究生“三助”工作。[10]學校可以鼓勵導師為研究生提供助研崗位,讓更多研究生有機會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趙軍,惠鑫.研究生資助體系:回顧與展望[J].三峽論壇,2010(6):99-100.
[2]王雁,蔡曉群.我國研究生資助政策的嬗變[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2):111-112.
[3]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加強研究生教育學費標準管理及有關問題的通知[OL].http://www.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 201305/152217.html.
[4]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308/155561.html.
[5]解讀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OL].http://yz.chsi.com.cn/z/ jzzctx/index.jsp.
[6]趙小芳,袁琦.了解研究生特點,完善研究生資助體系[J].北方經貿,2006(1):126.
[7]何元琴,熊紅華.新形勢下地方農林高校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建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4(2):39-40.
[8]楊曉英,尹正,何其迅,曾婕.我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及改革[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76-77.
[9]張瑩.研究生“三助”工作之資助功能簡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8):90-91.
[10]王暉.高校資助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