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教育部啟動了“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學團隊”建設作為保證和提高高校教師素質、教學能力以及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舉措和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此后,教學團隊建設在我國高校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踐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內涵
目前,我國明確將辦學定位為“應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的數量已近200所。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是為了既區別于傳統的學術型大學,也區別于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普通本科高校要實現應用型轉型,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對應用型人才內涵的準確理解。從宏觀上,人才可劃分為學術型(研究型)和應用型兩大類。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從人才培養上看,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適合全方位的社會需求。從專業設置上,應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廣泛地與實際工作、生活緊密結合,并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從課程與教學方面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內容更加注重與生產實踐的結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教學,能夠很好地將產學研結合起來。因此,普通本科高校辦學定位的轉變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質量提出了新的更有挑戰性的要求。而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可以說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的障礙
1工作環境的分散性使團隊成員參與度低
“單兵作戰、松散式管理”是對我國高校教師職業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畫。由于工作特點的原因,高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大都是獨自面對特定的教育與教學情境,同事之間因而也缺乏合作與交流的氛圍。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決定了其工作性質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分散性,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編寫教材等都可以個體獨立完成,對他人依賴程度低,這一特點阻礙了教師參與教學團隊的積極性,削弱了教學團隊的凝聚力,致使教師主動參與教學團隊的動力不足。
2團隊定位及管理上存在認識誤區
從教學團隊近年來在我國高校發展的情況來看,一些高校對它的內涵與功能在認識上還較為模糊。比如有的學校視教學團隊為一種行政機構,于是在建設中就注重其層級與權力的分配。有的學校將教學團隊等同于傳統的教研室,認為教學團隊不過是將傳統的教研室重新換了一個名稱而已。還有的學校把教學團隊看成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師群體,因而在團隊建設上就缺少統一的目標與相應的管理措施。更有不少學校將教學團隊等同于科研創新團隊,所以就注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視其教學水平的提高。因為有上述不恰當的認識,所以就直接導致了教學團隊建設未能達到當初的預期目標。
3教學團隊建設缺乏現實載體
在我國,一直以來教研室是高校的教學基層組織,負責相關專業(學科)或具體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后來受高校管理行政化因素的影響,成為一個行政組織。部分大學在發展過程中,相繼以“系”、“研究中心”取代“教研室”,“把‘教’字丟了”。教學、教研教改工作失去了載體,因此在制度層面上也約束了教學團隊的建設。因此,部分高校嘗試按課程將教師分組作為高校教學工作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以促進教學與教研教改。
三以課程為導向的教學團隊應是我國高校教學團隊的基本運行模式
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已經在政府、高校及教師中達成了共識,但團隊設立的依據是什么又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要形成穩定、高效的教學團隊,就必須依托一種全新的、穩定的組織運行模式。從2007年至今,我國的國家級教學團隊中,課程群型教學團隊數從平均比占90%逐年提升至接近100%。這種比例構成及變化說明,以課程為導向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是各高校教學團隊建設逐步探索形成的共識。授課面向較廣的基礎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或者同屬一個學科方向、內容體系緊密相關的系列課程組成的課程組,不僅具備合適的團隊規模,而且具有學科方向研究內容的內在邏輯,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和任務為依托的內在聯系紐帶,因而具有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內在需求和自覺性,是教學團隊建設最合適的基本運行模式,也是教學團隊建設的基本內容,并且能夠化解科研與教學矛盾,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真正融合。
四山東交通學院經濟學教學團隊的實踐探索
山東交通學院始建于1956年,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升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獲批成為山東省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該校經濟學教學創新團隊(以下簡稱“該團隊”)自2010年組建以來,通過深入地研究與實踐形成了較系統的課程建設理念和教學實施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2013年該校獲批應用型大學后,該團隊更是緊緊圍繞“應用”理念不斷調整團隊發展方向,在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提高教學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1豐富團隊成員構成,實現師資多元化
該團隊成員的構成打破了過去以教研室成員為主的固有思路,提出課程組、系列課程、“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等思想,以課程為導向組建教學團隊。團隊一般由5到10人構成,成員既來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學院,也聘請來自企業單位有實際相關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加入,更鼓勵教師成員到企業中掛職鍛煉,積累實踐工作經驗。這樣建立起來的教學團隊就能夠圍繞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建設工作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并在教學及教學改革工作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通過強化課程團隊建設,打造出了一支專兼職結合、教學與科研結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2加強課程建設,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建設是教學團隊建設的第一要務。經濟學對于經管類各專業來說都是一門理論性、應用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學好經濟學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普通本科院校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以往的課程教學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該團隊根據學校的交通行業背景、應用型大學定位和轉型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經濟學課程的特點,擴大課程資源,優化課程體系,協調本校各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積極改進、更新各專業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并于2014年成功申報省級精品課程,主編出版了全新的《經濟學》教材和案例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讓學生能運用經濟學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去深入研究經濟學的理論本身。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教與學的互動,引入“訓練式”課堂教學方法,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并重,避免過多繁瑣的數學推導,將基本思想與原理講解清楚,讓學生理解透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其應用領域,并通過圖表以及一些貼近經濟現實和日常生活的例子,結合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這些革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大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以往的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偏重課堂教學,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這也是學生對經濟學課程興趣較少的重要原因。該教學團隊在實踐教學方法上實現了重大改進,轉變實驗輔導為實驗引導,轉變靜態實驗內容為動態實驗內容,轉變面向結果為面向過程。即激發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興趣,注重實踐方法與實踐過程,提倡自主性實踐。如布置課程論文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根據興趣選取課題、收集數據、設計實驗方案、運用計量軟件得到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讓學生自己完成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部過程。
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實踐活動,在學習期間接觸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團隊在吸收校外專家的基礎上,積極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聯系校外企事業單位接收本校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充實了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全面訓練學生運用經濟學分析方法解決實際經濟管理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
4提高科研轉化為教學的能力,實現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
課程是教學與科研的統一,該教學團隊內教師多屬同一學科方向,因此以課程為導向的教學團隊中,教師能很好地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教學團隊建設能與科研團隊建設有機融合。該教學團隊在建設過程中,不但實現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首先,科學研究幫助教師開闊視野、追蹤前沿、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從源頭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第二,科研成為新課程的生長源,促進課程體系優化,能夠形成經典與現代有機結合、新興交叉及前沿特色突出的課程體系。第三,科研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第四,科學研究不斷探索未知的思維習慣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探索研究性教學模式。第五,科研還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蒲袃瀯莺蛢炠|的教師資源為學生全面接受科研訓練提供了系統保障,學生通過課程了解學科前沿,進而加入到教師的實驗過程中來。迄今為止,該校已有近千名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項目并屢次獲得不同等級的各類獎項,同時在全國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從該團隊建設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高校實施質量工程的過程中,建立以課程為導向的教學團隊應該是大多數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俞祖華,趙慧峰,劉蘭昌.本科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2]田恩舜.高校教學團隊建設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3]臧興兵,婁星.略論本科教學團隊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
[4]黃興帥.論高校教學團隊建設[J].皖西學院學報,2008(1).
[5]梅水燕,李利民.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策略探討[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6]李昌新,劉國瑜.基于教師教育專業發展的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