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挖掘、整理和弘揚地方人文精神資源,將地方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對于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加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養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地方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精神財富,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鮮活教材。比如,河北省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積淀。燕趙人文精神在中華人文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人文精神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著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涵。
一將地方人文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
“理想與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依托地方人文精神資源,幫助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勉勵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強調:“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中國夢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燕趙人文精神天然地具有理想信念的導向功能,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崇高革命精神,就是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的凝聚和升華。河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燕趙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河北人民具有堅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作支撐。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河北是革命老區,有著豐富寶貴的地方紅色文化和人文精神資源,國家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遍及全省各地。高校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燕趙地方人文精神凝聚強大精神能量,通過舉行以“弘揚和傳承地方紅色人文精神”為內容的報告會、研討會、講座、主題團日等活動,引領大學生觀察社會,了解國情,使之學會正確處理個人理想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關系。因此,充分利用地方人文精神的優勢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樹立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自覺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獨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二將地方人文精神融入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
縱觀歷史,愛國主義歷來是激勵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精神動力。“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自荊柯刺秦王開始,重諾信義、慷慨赴義、視死如歸的氣概便在燕趙大地承傳不息,無論是在八年抗戰中,還是在中國人民爭取獨立和民主的斗爭中,成千上萬的燕趙兒女拋頭顱、灑熱血。把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同仇敵愾、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燕趙慷慨悲歌精神發揮到極致。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愛國主義現已成為燕趙兒女“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深入了解和洞察世情和國情,時刻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把實現個人價值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把關切自己前途命運的“個人夢”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偉大事業結合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這是愛國主義的集中而又具體的體現。正如列寧所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我們不能把感情藏在心里,而是要表現在行動上。大學生要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繼承和弘揚燕趙兒女慷慨悲歌的愛國主義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三將地方人文精神融入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中
集體主義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1976年唐山發生地震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大力支援下,英雄的唐山人民發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一片廢墟上再造了一個更加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新唐山。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正是有了這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有了中央統一領導和全國人民共同參與的抗震救災的宏偉畫卷,才有了唐山高效率恢復建設和全方位的經濟社會的振興。集體主義不僅能培養大學生的人生態度,而且能夠激勵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先進班集體、優良學風班、先進團支部、優秀社團等創建活動,強化以集體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的力量”的人生觀,實現個性張揚與集體觀念在大學生身上的和諧發展
四將地方人文精神融入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教育中
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傳家之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凝聚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燕趙人民自古就形成了勤儉持家、安貧樂道、吃苦節儉的文化精神。西柏坡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西柏坡人民身上,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經濟建設的時期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西柏坡人民的艱苦奮斗精神訴說著他們平凡中的不平凡,塑造著他們純樸、善良而又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崇高和偉大的形象!這種精神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結合形成的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是“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法寶。”高等院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地,要用地方人文精神資源中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當代大學生,把弘揚艱苦奮斗精神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艱苦創業、不怕吃苦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作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勇于到基層和艱苦的地方就業和創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將地方人文精神融入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教育中
韓愈曾說過:“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談起河北文化,人們往往喜歡用“慷慨悲歌”來概括,這種精神是燕趙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精神。今天,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年代,現代化建設需要自我犧牲的品德,社會主義需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奉獻精神應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講奉獻、顧大局的精神品質在當代燕趙兒女身上已經表現得尤為明顯。2008年南方發生雪災時,沒人組織,沒人動員,唐山市13名農民兄弟不顧自身安危,舍棄春節除夕與家人的團聚,依然自發自費南下抗災,他們的義舉震撼九州,催人淚下。13位農民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雖然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樸實無華不夸夸其談,卻有博大寬闊的胸襟,能迅速把愛心落實到行動,正是彰顯了唐山人民無私奉獻的抗震精神。
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要有一種向善求真、奮發進取、勇于奉獻的精神,才能求生存、圖發展、能創造、有作為。當代大學生只有把奮斗的坐標定位在無私奉獻中,把道德的砝碼加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上,才能創造最燦爛、最有價值的人生。人的個性和利益理應受到尊重,但奉獻社會的精神更值得倡導,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青年學生提供的人生準則。當代大學生必須做到熱愛國家,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樂于助人,必須胸懷崇高的使命感和緊迫的責任感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去,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埋頭苦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為建設和諧社會,創造美好生活作出自己應有的奉獻。
參考文獻
[1]陳旭光.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
[2]干春松.文化傳承與中國的未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6).
[3]馬春香.河北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在文化大省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J].河北學刊,2006(3):197-199.
[4]王小梅.河北人文精神的缺失及現代建構[J].河北學刊,2006(2):184-186.
[5]陳旭霞.燕趙人文精神的當代意義其及價值[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12).
[6]白玉民.燕趙文化及其現代文明意義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