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校大學生身處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中,面對更加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和多重價值觀念的碰撞,為了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突破高校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應當采取一系列現實舉措用來改進和加強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開創(chuàng)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新局面。
一理論學習
1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要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理論學習的主要內容,深入開展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綱領教育,進行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歷史經驗教育,深化我國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加強科學發(fā)展觀教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現階段所處的位置,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堅定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
2公民道德教育
目前,公民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理論學習中的重要內容,強化公民道德教育,要以道德信仰規(guī)范為基礎,全面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去。修訂完善大學生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1]
3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體內容包括“加強民主法治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通過開展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fā)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chuàng)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2]素質教育是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的,除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其他學科教師也具有進行進行素質教育的責任。
二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構建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鮮活的東西,才能吸引人,讓人感興趣。要想進一步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鞏固和強化理論教育的成果,真正達到價值觀念的內化,一條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融核心價值觀教育于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到身臨其境、潛移默化的感性教育。
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有助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社會實踐有助于實現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社會化。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相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將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反饋到教育者那里,同樣有利于核心價值觀教育自身的改進與完善。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避免核心價值觀教育理論知識與現實的脫離,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主體全面發(fā)展。此外,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找到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最佳結合點。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從中看到自己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進而客觀地重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找到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最佳結合點。與此同時還會產生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促使他們能夠反思自身出現的問題,不斷地去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
1專業(yè)實習
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到與學習專業(yè)相關的具體崗位進行實踐,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既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加深學生對未來職業(yè)的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能、鍛煉綜合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興趣。
2社會調查
引導大學生帶著目的和問題深入社會生活,在考察過程中研究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和民眾的關注度,提升其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3校園活動
校園里組織的各種校園活動也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重要平臺。高校里經常會組織一些關于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調研、大學生素質拓展、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來實現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對校園環(huán)境的適應與優(yōu)化,也可以促進他們服務觀念、競爭意識、學習能力和領導才能的提升。
4勤工儉學
目前許多高校設置了大量的學生勤工儉學崗位,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獲得一定經濟收入的同時,還提高了人際溝通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勞動中培養(yǎng)了集體主義和敬業(yè)精神、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從而更加珍惜勞動成果,珍惜學習機會。
5公益活動
社會公益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是培養(yǎng)大學生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的有效途徑。比如學生可以借助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公益活動,為社會弱勢群體呼吁,使他們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為他們爭取權利。還可以通過綠色環(huán)保活動為改善環(huán)境盡一份力;通過“三下鄉(xiāng)”活動為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文化、衛(wèi)生、法律咨詢等免費服務等等。通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一方面可以部分解決群眾的需要,另一方面還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仁愛精神。
三典型引領
抽象的理論觀點不易被理解,泛泛而談的說教又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典型示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法,它具有鮮明具體的直觀性以及在感知上的沖擊力,使一般的道理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既生動又富有感染力,從而彌補了其他教育手段的不足。與此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青年大學生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和學習熱情,典型榜樣的樹立能夠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fā),提高認識,形成共鳴,激勵他們按照典型的思想行為來規(guī)范自己,通過對先進典型的學習,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從而樹立正確的信仰,自覺地走向崇高。典型引領在具體工作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樹立的典型要真實,不能夸大其詞。任意夸大典型的事跡和拔高典型的形象,會使人感到不真實可靠,宣揚這樣的典型不但不會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還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和反感。“一切典型都應該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典型既能代表一般,又比一般突出。只有這樣的典型,才能使學生普遍接受和認可,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3]
二是典型的樹立要多樣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和人生理想,所以他們對榜樣的選擇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性別、愛好、思想素質等方面的差異,都是影響其選擇的因素。多樣化典型的樹立,更加有利于青年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選擇比較,一旦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相契合,立即會激發(fā)模仿的沖動,掀起學習的熱潮。
三是教育者還應該加強自身的引領作用。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通常教師的人格力量能夠給學生以極大的人生啟迪。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對自身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再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去引導學生。
此外,在大力培養(yǎng)、宣傳正面典型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反面典型,發(fā)揮其威懾、勸阻與警示的作用。剖析反面典型,可以從中總結、吸取經驗教訓,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在正面與反面的比較中,明確我們所要提倡的、肯定的思想和行為的正確性,并對我們所反對的、否定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有所警惕,進行防范和抵制。因此,利用反面典型進行教育,不僅能有效抵制反面典型帶來的消極影響,還能夠從反面強化正面教育,使正面教育更鮮明,更有力。
四群體互動
群體是構建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群體對大學生自我發(fā)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為群體本身就是一個教育主體,不僅對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成員有規(guī)范和要求,而且可以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大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參與的過程、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身處集體的個體之間通過互相幫助、相互感染,可以共享成長和進步的快樂。此外,從影響力以及示范效果來看,在信仰教育中主流媒體樹立的典型人物事跡,由于與大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差異較大,難以產生認同感,更談不上踐行。但如果起示范作用的群體就在大學生身邊,學習的榜樣、事業(yè)的榜樣、愛心的榜樣就在與之朝夕相處的同學中、老師中,是與他們一樣的凡人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圣人,那么認同性將會最大限度轉化為參與性。
群體互動可以通過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具體形式發(fā)揮其感染作用。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有計劃地在班級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每一次的活動都能給學生以全新的體會。每一次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由學生自發(fā)組織,投身參與,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也培養(yǎng)了其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核心價值觀教育之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勢。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最終達到認識自我和明辨是非的目的。目前高校中有不少社團組織,他們給大學校園文化生活涂上了亮麗的色彩的同時,在創(chuàng)建校園精神文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社團建設正成為拓展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空間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關注乃至積極參與,使大學生的社團活動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武敬杰.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2]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5.
[3]劉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