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學習的基本理念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研究的深入,任務型教學于20世紀90年代在理論上逐步成熟并成為英語教育的國際主流。
任務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是師生通過用英語對話、交流和意義創造等方式,讓學生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發展需求而設計的教學任務,使學生通過用英語做事情來達到學習目標,實現跨文化交流和創新的目的。教學活動以語言交流為基礎,創設各種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讓每個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學會運用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一任務型口語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
任務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中的任務需要符合難易合理,有連貫性和真實性的原則。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從復制性地運用語言逐漸過渡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學生能把熟悉的詞匯、句子結構和表達方式根據任務的特點創造性地運用,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目標。Nunan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活動的七個原則:輔助性原則(scaffolding),任務相依性原則(task dependence),循環性原則(recycling),主動學習原則(active learning),整合性學習原則(integration),由模仿到創造的原則(reproduction to creation),反思性原則(reflection)??梢姡蝿招徒虒W中的任務設計是一個連貫的,循序漸進的,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依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要求適當調整了Nunan的七個原則,遵循輔助性原則、任務連續性原則、合作式學習原則、反饋性原則設計了教學任務。
在設計任務時,首先明確任務所要實現的目標,即學習語言技能和提高語言能力。輔助性原則是指教師的角色轉變為輔助者,在學生開展學習任務前為學生完成任務提供充足的語言輸入材料,同時使學生明確任務目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促進者、參與者和觀察者。連續性原則是指任務活動必須是一個連續的、循環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任務要前后呼應,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完整的教學故事。語言練習是反復循環的,語言以不同形式復現在不同的情境任務中,達到反復練習、不斷鞏固強化的目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機會。合作式學習原則是指學生分組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在共同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提高了主動學習、運用語言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反饋性原則是指在任務完成后教師通過指導使學生反思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問題。
二任務型口語教學模式的實踐
1任務的編排
Nunan認為任務的難度受到輸入材料、學習者以及學習過程等因素影響。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應該充分衡量這些影響因素。輸入材料難易度受到聽力和閱讀材料的語法復雜性、課文的長度、信息密度、詞匯復現率、材料的語速、參與談話的人數等因素影響。此外,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經驗、語言基礎等也是影響任務難度的重要因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任務的相關度、任務的復雜度、完成任務需要的先期語言知識、學生的語言信息處理能力、學生受幫助程度等都會影響任務完成的質量。
在設計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影響任務完成的因素,分級別、分階段地設計出適合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連貫的任務。同時,一個任務是由若干個小的活動組成的序列,任務完成的質量取決于每個連續活動的完成質量。在設計任務時,還要合理編排這些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順利完成任務。Willis將任務框架分為三個階段: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task cycle)和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他認為,前任務階段是準備階段,教師介紹主題和任務;任務環階段是完成任務的過程,包括任務、計劃、報告三個環節;語言聚焦是完成任務后的反饋階段,分析任務完成情況和補充練習。其他學者也分別提出過不同的任務框架,如Skehan、Nunan。
任務型口語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做中學”,通過一系列的任務活動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提升口語水平。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將大學英語口語課的任務設計成了三個階段,即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每個階段通過不同的活動前后連接,使任務形成一個連續的整體。
2任務活動的實施
任務實施過程的目標和重點是語言技能的獲得,注重培養學生語言的流利性,增強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在任務實施的第一個階段除了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輸入語言材料,更側重激發學生對話題的興趣。第二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完成任務。第三個階段為反饋階段,學生展示任務完成成果,教師對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問題總結并講評。筆者在此以旅游話題為例介紹任務型口語教學的實施過程。
任務前階段———準備熱身階段。任務前階段的目標是使學生熟悉話題,大量輸入語言為做任務時語言輸出打基礎。在這一階段中教師首先通過熱身活動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然后提供給學生大量的輸入材料,包括詞匯、短語和句型。教師通過文章、錄音、圖片、視頻等方式引入話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在談論旅游話題時,首先為學生播放一段介紹旅游景點的英文視頻,讓學生融入到語境中。然后,教師將關鍵詞、詞組以及句型提煉出來講解。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設計任務活動使學生在“練中學”“做中學”。
任務中階段———任務完成階段。這一階段的目標是通過小組協作完成任務,練習鞏固語言知識,提升語言技能。任務活動各環節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循序漸進式開展。第一個任務是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模仿視頻中的語言互相介紹自己的家鄉,包括家鄉的地理位置,著名景點,特色食品等。這個活動相對簡單,因為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很熟悉,直接運用任務前階段輸入的語言就可以表達。這個任務可以增強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和口語輸出的流利性。當學生可以復制使用語言之后,加大任務難度,例如學生分組描述圖片,角色扮演,小組調查等任務,使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交流。
任務后階段———總結反饋階段。這一階段給學生提供評價各自的表現、糾正錯誤和從錯誤中學習經驗的機會,也是語言學習深化的階段。通過歸因性、延伸性、反思性活動,學生回顧完成任務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學習到的知識、技能。歸因性活動是指教師點評各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引導學生自己或互相找到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加以修正。這個活動中,學生更加關注語言形式,提高語言應用的準確性。延伸性活動是任務中階段活動的繼續和深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經過歸因性活動已經得到了教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在延伸性活動中學生會有意識地修正自己的語言,提高語言運用的質量。延伸性活動將時間和地點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反思性活動通過問題列表使學生反思完成任務的過程,客觀地評價、分析自己語言的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
任務型口語教學突出以“任務”為核心,即語言實踐為中心,強調語言的內容而非形式,更好地實現了語言的交際目標。任務型口語教學模式基于學生需要設計和組織教學,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宰者。教學過程分三個階段逐漸展開,更加符合學習心理發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習得了語言。
總之,任務型口語教學模式較之傳統的講授模式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口語的流利性、準確性和復雜性,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很多挑戰。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保證學生有效地練習輸出目標語言。其次,任務目標必須明確。只有分階段設定不同的語言訓練目標,學生才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此外,任務設計要科學、合理、有趣?;顒忧昂筱暯忧‘敚N近真實語境,學生參與性強,活動形式多樣。最后,小組分配要平衡。在分小組完成任務時要合理分組,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差的學生合理搭配,給予學生同等的語言操練機會,起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Willis, J. 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 [M]. England: Longman, 1996.
[2]Nunan, 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3.
[3]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3.
[4]唐永霞.論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12):277-279.
[5]王曄.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