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宛若一個大家閨秀,風格雅麗、妝容細致,看上去落落大方,品起來又耐人尋味。淮揚菜伴隨著歷史上的名人軼事走過了一段又一段輝煌,而現如今承擔著國宴主菜之責的它也將不辱使命,繼續在餐桌上熠熠發光,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食客。

精致婉約,淮陽雅饌
淮揚菜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始于秦漢,鼎盛于明清,現代淮揚菜系則形成于清末民初,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系的“淮”其實是指江蘇淮安一帶,“揚”則就單是指江蘇揚州,整個淮揚菜系是淮安、揚州、鎮江三地風味菜的總稱。明清時期,淮揚菜在淮安逐漸形成菜系,這主要得力于4個因素,即地理上處南北交界、南船北馬的的漕運咽喉地段;經濟上朝廷每年有大批治河銀兩下撥的特權;消費群體上有富庶的鹽商和一品的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及以下一大批官僚;推動力上有康熙和乾隆兩大皇帝各六次的下江南途中駐蹕淮安。南來北往客,南菜北食風,在四大因素的基礎上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了淮揚美食香天下的格局。
淮揚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選料嚴謹、因材施藝;制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其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淮揚菜最擅長急炒速燴,一個軟兜或白袍蝦仁,出鍋也就三五秒鐘,鍋子顛幾下,用開水還是涼水,薄芡還是濃芡,蓋不蓋鍋蓋、蓋多長時間,都有說法。淮揚菜通常還會材盡其用,一條黃鱔可以做出108道菜,脊背前部“炒軟脰”,脊背后部“熗虎尾”,腹部“煨臍門”,血和腸子“蒸小魚”,骨頭做“掛霜龍骨”……
淮揚菜中著名的菜肴有揚州炒飯、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肴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自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親點淮揚菜作為開國第一菜以來,淮揚菜就有了“共和國第一菜”的美譽,并且以后淮揚菜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國宴用菜。
揚州獅子頭
獅子頭是淮揚菜中的一道傳統名菜,是由六成肥肉和四成瘦肉加上蔥、姜、雞蛋等配料斬成肉泥,做成拳頭大小的肉丸,可清蒸可紅燒,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但現代一般會用較多瘦肉。獅子頭在揚州當地又叫大斬肉,除了較有名的清燉蟹粉獅子頭以外,根據季節的不同,還有河蚌燒獅子頭、風雞燒獅子頭、青菜燒獅子頭、芽筍燒獅子頭等。
徐珂在《清稗類鈔》明確記述:“獅子頭者,以形似而得名,豬肉圓也。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以黃沙罐一,底置黃芽菜或竹筍,略和以水及鹽,以肉作極大之圓,置其上,上覆菜葉,以罐蓋蓋之,乃入鐵鍋,撒鹽少許,以防鍋裂。然后,以文火干燒之。每燒數把柴一停,約越五分時更燒之,候熟取出。” 正宗的清燉蟹粉獅子頭應該是純用清燉,原汁原味、湯色清澈、蟹鮮肉嫩、爽口軟糯……
一品淮陽中餐廳的蔣應榮師傅做的清燉獅子頭又別具一番風味,他在傳統的基礎上又稍加創新:用來燉獅子頭的水換成了純凈水;由于豬頸肉更嫩,脂肪也更低,傳統的五花肉改成了豬頸肉;傳統用的是雞蛋清,而蔣師傅換成了鴿子蛋清,因為鴿子蛋清的潤澤度要比雞蛋清好很多;原先一般燉一兩個小時,而蔣師傅要燉五六個小時。這樣一來,使得本來就軟糯的獅子頭更加潤澤,口感也更脫俗。
清燉獅子頭的家常做法:
材料:
五花肉(豬頸肉)500 g(四肥六瘦),椎骨500 g,金華火腿1小片,水適量。
調味料:
蔥姜水適量,料酒1大匙,鹽1小匙,生粉2小匙。
做法:
1. 五花肉(豬頸肉)洗干凈后去皮切薄片,再改刀切條,切石榴丁待用;椎骨汆水后待用。
2. 加入除蔥姜水以外的調味料,先用筷子攪勻,逐漸加入蔥姜水,邊攪打邊加入,攪拌要用力,至肉粒起稠發黏。
3. 將肉團成一坨在碗中摔打,約摔打30次,到肉團表面光滑成整體,容器干凈無雜質即可。
4. 準備電燉鍋,燉罐內加入溫水,放入椎骨和金華火腿,將分為兩份的肉團慢慢放入水中,入電燉鍋中隔水燉兩小時左右,起鍋后在湯中調入適量的鹽即可。
做好獅子頭的精髓——細切粗斬
如果你每次燒的獅子頭總是口感太硬、太緊、太柴,那肯定是還沒有掌握這道名菜的精髓——細切粗斬,肉要細切,最好是石榴丁,然后略微斬一下,甚至不斬。再加入調味料、水和少許生粉,攪拌至起膠后烹煮。烹煮時,一定要小火長時間燉燒到肥肉半化不化的程度,才能達到肥而不膩、肉嫩軟糯的口感。細切粗斬而成的肉粒與剁成的肉糜有很大不同,前者由于顆粒間隙大,彼此間的黏合度不像后者那么緊密,加之小火烹煮使肉半化不化,進一步潤滑了肉粒間的聯系,造成了“欲分不分,欲合不合”的距離,才有了口感的“肉嫩軟糯”。而后者,因為太過細膩,組織的黏合度大,與周圍的肉糜緊緊地黏在一起,難以分開,反而影響了口感。
“尋味家鄉”試吃團推薦

松鼠鱖魚
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鱖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它便吱吱地“叫”起來,活像一只真松鼠。松鼠鱖魚為淮揚菜的經典代表菜之一,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有人形象地描繪它“頭昂尾巴翹,色澤逗人笑,形態似松鼠,掛鹵吱吱叫。” 清代時,乾隆下江南到蘇州,微服私訪松鶴樓,嘗到此魚后大加贊賞。從此松鼠鱖魚更是聲名大振,成為蘇州菜的壓軸菜。被廚師的精湛刀工切得一粒一粒的魚肉,不僅魚刺很少,而且外焦里嫩,配以酸甜的澆汁,對所有人包括孩子來說都是一種無法抵御的誘惑。松鼠鱖魚不僅味道鮮美,營養也很豐富,又非常開胃,是一道老少皆宜的傳統菜品。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為了健康,蔣應榮師傅做的松鼠鱖魚又把甜度稍微降低了一些,加入了山楂汁和些許檸檬汁,使得這道松鼠鱖魚的味道更為清新、自然。

蟹黃湯包
淮安有句俗語叫:文樓的湯包——吃得等不得,說的就是有名的蟹黃湯包,在淮安,用蟹肉做的蟹黃湯包似乎比大閘蟹更受歡迎。做蟹黃湯包是很講究的,做餡、搟皮、上籠等工序沒有幾年的經驗是做不好的。吃蟹黃湯包有講究:輕輕提、慢慢移、先喝湯、后開窗、最后一掃光。一些餐廳給客人上吸管那都是噱頭,用牙齒在包子上咬開個小口慢慢吸湯才叫過癮呢!

蟹粉煮干絲
蟹粉煮干絲是大煮干絲的一種。大煮干絲由雞湯、高湯烹飪而成,看似清淡實則濃郁,為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此菜原料主要為揚州白干,刀工要求極為精細,火腿、開洋鮮味以及雞湯的味道滲入到極細的豆腐干絲中,絲絲入扣,但不見一滴油花,沒有一毫豆腥,鮮香撲鼻,乃是膾不厭細的代表作。大煮干絲的作料根據季節不同而有變化,春季,可以用竹蟶入味,以海鮮增味;夏季宜脆,用脆膳絲與干絲同煮,使菜肴干香味爽;秋冬可以用蟹黃,湯汁金黃,鮮味濃重,再點綴一些蔬菜,嬌嫩翠綠,增色添香。